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劉裕滅後秦之戰的結果如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劉裕滅後秦之戰的結果如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劉裕率東晉軍攻克長安(今西安西北)滅亡後秦,史稱“劉玉滅後秦之戰”。此戰,劉裕善擇戰機,部署周密,軍事政治處置得當;攻長安時以偏師入武關,派水軍溯渭水西進,配合主力,水陸夾擊,終獲勝利。417年,後秦滅亡,後秦皇帝姚泓被劉裕所俘虜,後被押送到建康斬首,時年30歲。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結果

劉裕滅後秦之戰,發生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止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八月。東晉太尉劉裕,統率10多萬大軍北征後秦;後秦以10多萬大軍迎擊,雙方展開激戰。晉將王鎮惡率水軍沿黃河、渭水直逼後秦京師長安,姚泓率領百官出降晉軍,後秦遂告滅亡。

劉裕滅後秦之戰的結果如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影響

劉裕發動的北伐後秦之戰,戰爭規模之大,遠超此前的任何一次北伐。而且取得的勝利是巨大的,是中國割據時代,由南方政權北伐中少數成功收復故都,取得最大成果的北伐之一,後關中雖失去,但西自潼關東至青州,約即現今的陝西東部,河南全境,山東全境成爲南朝疆土。後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爲長期的安靜。

司馬光敘述劉裕北伐成功後匆忙東歸,關中復失時,大發感嘆:“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荀子曰:‘兼併易能也,堅凝之難。’信哉!”。不像司馬光只是大發感嘆,王夫之也表達了他所認爲的長安得而復失的原因:“劉裕滅姚秦,欲留長安經略西北,不果而歸,而中原遂終於淪沒。史稱將佐思歸,裕之飾說也。……夫裕欲歸而急於篡,固其情已”。但王夫之仍然肯定了“裕之北伐,非徒示威以逼主攘奪,而無志於中原者,青泥既敗,長安失守,登高北望,慨然流涕,志欲再舉”;他還將劉裕與曹操相比較,稱其用人雖有不足,而“爲功於天下,烈於曹操”,顯然也包括了對劉裕北伐成功的肯定。

劉裕滅後秦之戰的結果如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第2張

呂思勉則認爲劉裕急急篡位的說法只是史家附會王買德的話 說:“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1之績,豈慮無成?苟其急於圖,篡平司馬休之後,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武帝之於異己,雖雲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劉穆之死,後路無所付託,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爲私計心也。義真雖雲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將,不爲不多。王鎮惡之死,在正月十四日(應爲十五),而勃勃之圖長安,仍歷三時而後克,可見兵力實非不足。長安之陷,其關鍵,全在王修之死。義真之信讒,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責者也。”

劉裕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後長安雖在一年多後得而復失,但黃河以南已盡入南朝版圖,開創六朝版圖最大的一個時代,也是最鼎盛的一個時代,“十並天下,而有其八”,江淮流域得到保障。爲劉宋永初和元嘉年間,休養生息,出現“元嘉之治”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是中國歷史上取得較大成果和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北伐。唐代史學家朱敬則稱讚此次北伐:“西盡庸蜀,北劃大河。自漢末三分,東晉拓境,未能至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