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髮生於唐朝時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武力由強而弱的轉折點。 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起安史之亂,我們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安祿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氣上,安祿山比史思明名氣大很多,這並非說史思明不如安祿山,而是安祿山的風頭太大。

安祿山長得又肥又胖,經歷也很傳奇,從一個偷山羊的小販,經過多年努力,化身爲大唐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且深受唐玄宗信賴。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史料記載:

“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擡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不可否認,安祿山是權力遊戲中的佼佼者,滿朝文武,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個李林甫。別看安祿山是個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沒過膝蓋,但安祿山跳起胡舞卻能流轉如飛。

除此之外,楊貴妃、唐玄宗還曾給安祿山過生日,楊貴妃還給安祿山舉行過三日洗澡的儀式。所以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戲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史思明同樣老奸巨猾,只是他表現得相對委婉,在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拿來接力棒,開始了下半場。

狡詐多端,假意歸降

史思明是安祿山的發小,他們曾經一起偷過山羊,一起參軍,一同在朝廷身居高位。天寶年間,史思明屢立戰功,任知平盧軍事,唐玄宗曾經親自召見史思明,予以重用。天寶十一年,在安祿山的幫助下,史思明升任爲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

唐玄宗待安祿山不薄,對史思明也不錯,但狼就是狼,不論爲喂他們多少肉,他們也沒有滿足的那一天。等到羽翼豐盈,安祿山果斷舉起大旗造反,而史思明是其手下頭號悍將。

公元755年,史思明攻克饒陽州郡,公元756年,攻克常山,史思明長於統兵,手下部隊精銳善戰,在中原大地上幾乎所向披靡。大致也只有郭子儀、李光弼才能暫時阻止他的前進。

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着手派兵遣將抵禦叛軍。公元757年,安祿山疾病纏身,眼睛也瞎了,被次子安慶緒所殺。此刻,唐軍和叛軍處於膠着狀態,李亨派出郭子儀和李光弼,先後收復長安和洛陽。

安慶緒接替安祿山成爲僞燕的第二位皇帝,叛軍不同於官軍,本身就是叛亂分子,加之安慶緒水平有限,很多將領不服安慶緒的管束。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位,安慶緒見史思明兵力強盛,還不聽調度,就有意幹掉史思明,接管他的軍隊。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第2張

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奉安慶緒命令,率五千騎兵到達范陽,準備廢掉史思明。史思明擺下酒宴款待阿史那承慶、安守忠,而暗地之中,史思明命軍兵解除這五千軍兵的武裝。並給他們穿資路費,打發這些軍兵回家,如果不想回家,就編入史思明的軍中。

明顯,薑還是老的辣,安慶緒不僅扳不倒史思明,還被其吃掉五千人。阿史那承慶、安守忠還成了史思明投降李唐的投名狀。

史料記載:

“李光弼使衙官敬俛招之。遂令衙官竇子昂奉表,以所管兵衆八萬人,及以僞河東節度高秀巖來降。”

爲了暫時的利益,史思明放下身段,投降了唐軍,實際上,這只是史思明的緩兵之計。

風雲再起,史思明自立爲帝

皇帝是爲九五至尊,上天的兒子,這至高無上的寶座,在數千年年間,無數爭端都因其而起,史思明作爲一位梟雄,自然也想嚐嚐做皇帝的滋味。

公元758年,局勢稍有安定,唐肅宗着手想廢掉史思明,因爲雙方都很清楚,此時是亂世,先下手爲強。只有殺掉史思明唐肅宗才能安心,而史思明也斷然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史思明手下近十萬人馬,兵強馬壯,想要解決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暗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名爲烏承恩的人,因爲他原來就是史思明的舊部。

老奸巨猾的史思明,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端倪。烏承恩的小兒子還留在范陽,這天晚間,烏承恩叫來兒子,告訴了其來的真實目的:

“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節度矣!”

意思只要殺掉史思明,那麼我就是節度使了。只是他不清楚,牀下,還有兩人在偷聽,而這兩人正是史思明安排的。很快,消息傳回史思明耳中,旋即史思明將烏承恩父子抓住,亂棍打死。

史思明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他史思明沒有做錯什麼,他再二次背叛是被逼的。史思明的這一招,不僅找到了再次反叛的藉口,還將口實踢給了唐肅宗和李光弼。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立爲帝,是爲僞燕的第三位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已經用計將安慶緒幹掉。

難兄難弟,同樣被兒子所殺

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 第3張

既然再次造反,那麼史思明還是夢想着奪回長安,奈何李光弼還擋在他的面前。河陽之戰,在李光弼的英明指揮下,史思明被殺得大敗,損兵折將狼狽不堪。然而,在公元761年,史思明在北邙山大敗李光弼、僕固懷恩,找回了面子,河陽三城也再度被史思明佔據。

一時間,戰爭再次陷入僵持階段,史思明這個人,和安祿山有些類似,殘忍嗜殺且陰險狡詐,他對待手下將領常常是非打即罵。

或許史思明忘記安祿山是怎麼死的,沒有安排好他的兒子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況且史思明也算不上智者,但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激怒了他的兒子史朝義。

史思明爲人殘暴,而史朝義待人溫和,頗受下屬追捧。一次,史思明在陝州戰敗,要求史朝義修築一座三角城,並限時一天造好,用來儲備糧草。

史朝義不停地趕工,但時間太短了,在史思明視察的時候,還是沒有完成,史思明這傢伙對兒子放下一句狠話:

“等攻下陝州,就宰了你這個雜種!”

不論史思明如何不待見史朝義,那畢竟也是親兒子,史朝義聽到父親的話,被嚇得瑟瑟發抖。據史朝義對父親的瞭解,這句話並不是在開玩笑,而是他會真的會這麼幹。

爲了保命,史朝義聯合手下將領,成功抓住了史思明。安祿山和史思明不愧爲兄弟,連死法都這麼相似,不久史思明就被史朝義派人絞死,結束了他的一生。史思明的死,讓叛軍失去了頂樑柱,安史之亂不久後被平定,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就此開始,成爲唐朝的噩夢。

之所以,史思明沒有安祿山有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這場叛變更正確的講,應該是安祿山之亂,史思明只是在安祿山的基礎上延續了叛亂。

之所以人們對史思明不瞭解,主要還是因爲安祿山是頭,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是截止到楊貴妃被弄死爲止,後面的歷史大家就不怎麼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