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解密:哪次戰役使得勾踐的越國被吳國近乎滅亡?

解密:哪次戰役使得勾踐的越國被吳國近乎滅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椒之戰當然發生在夫椒,其實夫椒是山名,而且是兩座小山的山名,一個叫夫山,一個叫椒山,夫山現在名拖山,椒山據說是今天的馬山,夫椒山是兩座小山的合稱。

春秋時期的“夫椒山”位於太湖之中,嚴格說是兩個四邊不着岸的湖心島,中間還相隔約五公里的太湖水面,夫椒之戰就爆發於夫椒兩山中間的水面上。

戰事發生在太湖水面,論說應該屬於水戰,爲什麼說是水陸混合之戰呢?這就是因爲預先佈置在夫椒兩山上的吳軍步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嚴格說,夫椒之戰是由多個小型戰鬥組成的大型戰役,其戰場雖爆發於太湖中的夫椒水面,但是卻逐漸向南轉移,一直延伸到杭州灣的錢塘江,春秋時叫做“浙江”。

戰事爆發於公元前494年春,後代有人著書說:夫差當時令伍子胥在夫椒山操練軍隊,越王勾踐聞訊後,企圖先發制人,率領數萬人由太湖進軍吳國,搶佔夫椒山;吳軍事先未有準備,屬倉促應戰。

實際上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吳都就處於太湖東岸不遠(今天的蘇州),距夫椒近在咫尺,而越軍水路遙遠,幾萬水軍浩浩蕩蕩向吳國心臟地帶進軍。在自己的國土上,吳國豈能得不到任何軍情警報,導致無備?

事實上不光有備,夫差還能集結多達十萬的龐大水陸軍,並且能水陸配合作戰,簡直是“有備無患”。

此戰的統帥是夫差本人,前敵主將爲伍子胥,孫武在此戰名不見經傳,也就位居參謀一類幕後角色。

解密:哪次戰役使得勾踐的越國被吳國近乎滅亡?

其實,就整個戰役風格看,戰役部署風格極具《孫子兵法》中所述的“廟算”特徵,並且實施精確,不時有神來之筆,用兵正奇兼顧,尤其對天時、地理的運用,讓後世人們能明顯感覺到孫子風格。

此時,孫武在吳軍中的地位,肯定已經不是初討楚國時的全軍主將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夫差的心目中,別說孫武,就是宿將伍子胥也就僅在軍中位居伯嚭之上,此時的吳王最欣賞的是善於察言觀色的伯嚭,伯嚭已經上升到夫差主要助手地位。

伯嚭其人,從政能力是沒說的,就是到了戰場,也應屬大將之才,這在後來吳國與齊國的十萬悍兵的交戰中得到了充分證明。不過有一點:此人具有官員們的通病――貪財。

這個後來給吳國帶來滅頂之災的“職業病”,現在還看不到危害,至少在夫椒之戰中,伯嚭還是個優秀將領,不過,貪腐就如一副神效慢性毒藥,絕對致命!

夫差其人,多才而自負,治軍能力與戰場指揮,比其老爸闔閭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也有個古今官員的通病――好色。

這也是個“職業病”,更要命的是:夫差還有個官員通病:好大喜功愛面子。

君臣聯手,貪財好色全佔,再加上好大喜功愛面子,吳國的血液裏就等於感染了“艾滋病毒”――但還處於潛伏期。

這一切都與目前不相干,就夫椒戰役來說,其部署還是絕妙的。

伍子胥擺出一副毫無知覺的架勢,在夫椒正常練兵,其實充當誘餌,在釣越王這條大魚;夫差親率水師潛伏於太湖水面,落帆息鼓,好似撐開了一張大網;孫武調度散兵遊舸,帶火種備燃,這是預伏的疑兵。

現在就差越軍配合了。

越王勾踐率大軍沿東苕溪直插太湖,一路沒遇到任何阻擊,進入太湖之後,勾踐鬆了口氣,前面是預定的突擊點:夫椒!據報有少量吳軍在那裏集訓,越軍目的是佔領夫椒作爲跳板,進軍吳都。

假如就此能吸引吳軍增援,則更合越軍心意:越軍水戰絕不弱於吳國水師,這樣也就等於剝奪了吳國陸軍強悍的優勢。

夫椒地處太湖,地域狹小,不容大軍雲集,這樣也就不存在吳軍數量佔優的問題了。

具體開戰計劃:趁夜色朦朧,從水面突襲夫椒,以局部兵力的絕對優勢,一舉攻佔夫椒,然後構築工事據守,若能吸引吳國水軍來奪,越國水軍則從吳軍背後圍捕,水陸結合,打掉吳軍水師!或以此作爲囤積糧草據點,支援越軍向吳都進擊。

此時的夫椒,在越軍看來,是塊肥肉,實際上稱爲誘餌更確切!不管是哪種,越軍都要先吞下再說,因爲:不打掉夫椒,越軍便不能登陸吳都,一旦後路被夫椒之兵所斷,越軍便前後受敵,退無歸路。

此刻的勾踐沒有盤算到,這塊肥肉之中,埋藏着鋒利的吳國金鉤,正等待着魚兒吞蝕!

延伸閱讀:人物簡介:伯嚭。讀音bópǐ,祖上爲晉國公族,姬姓,先祖公孫伯糾爲晉國郤氏的旁支,後公孫伯糾之子伯宗被本族三郤誣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國,被任命爲楚國大夫。

伯州犁生郤宛,又爲楚國大夫,生子伯嚭,後郤宛被令尹囊瓦攻殺,伯嚭逃難於吳,得到吳王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


伯嚭其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爲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內殘忠臣,外通敵國,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衰敗。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