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姜維是誰?蜀漢最後的守護者姜維與其北伐!

姜維是誰?蜀漢最後的守護者姜維與其北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姜維,字伯約,今甘肅天水甘谷縣人。他27歲以前是魏國的天水郡中郎將。在他27歲那年,諸葛亮一伐中原,兵圍天水,天水太守馬遵懷疑姜維等人叛國,於是關閉城門。姜維等人走投無路,只得降了諸葛丞相。

姜維是誰?蜀漢最後的守護者姜維與其北伐!

姜維

關於這件事,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即伯約回到冀縣後,那裏的人民推他爲代表,向丞相投誠。不管怎麼樣,從中都可以看出,伯約降蜀並非出於自願。

諸葛亮對於伯約降蜀非常的高興,他寫信給蔣琬等人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也就是說,諸葛亮十分肯定伯約的才華,認爲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而且諸葛亮對於伯約心存漢室之心十分讚賞。其實伯約會心存漢室一點也不奇怪,因爲他喜歡鄭玄的學說,也就是說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與漢末清流派的思想應該是有共同之處的。而從諸葛亮寫給蔣琬等人的信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有意栽培伯約的一番苦心。諸葛亮死後,伯約會多次對魏用兵,也是諸葛亮苦心栽培下其思想對伯約潛移默化的結果。而後來伯約在生活上的作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諸葛亮生活簡樸的影響。從諸葛亮到伯約,蜀漢官員基本上都是以廉潔爲榮,從而形成諸葛亮系列的蜀漢官員形象。

諸葛亮死後,伯約曾十一次用兵,但都收穫不大。其中延熙十六年,十八年的戰役均獲得大勝,其餘戰役,均爲大敗或不克。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伯約力圖復國,但由於魏軍官胡烈說伯約妄圖盡坑魏兵,於是魏軍便在某天暴動起來,殺了伯約與鍾會。

對於伯約的一生,民間多傳認同說法。而歷史學家和批評家卻大多持否定態度。對於伯約的一生,功過實在難以評定,小女子個人認爲,伯約在歷史上不管功過如何,都不應該作爲一個反面教材出現。

對於伯約爭議最大的是北伐事件,個人認爲,伯約北伐有利有弊,而且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即使是利大於弊,這也是唯一的出路。

首先,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姜維執行的北伐政策是蜀漢穩固防守的有力保障。自從諸葛亮北伐以來,魏就已經將蜀列爲第一大患,無時無刻都想出兵滅之。只要一有機會,魏便會迅速集結其兵馬攻蜀。在當時的條件下,司馬氏代魏已是無可避免的了。而只要司馬氏一完成代魏的工作,就必然會迅速集結兵馬,出兵滅蜀。而姜維掌權蜀國後,他雖然處在兵少將寡和轉運糧草困難的不利條件下,仍屢次對魏採取主動攻擊。而連年的征伐使曹魏僅僅騰出兩次機會南征蜀漢(曹爽和鍾會兩次)。因此蜀漢北伐就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破壞魏建立伐蜀軍事前線的計劃,使曹魏幾乎無法實行真正意義上的集中兵力全力攻蜀,使蜀漢政權得以在文偉死後依然能存在多年。後來司馬家族在未建立好伐蜀前線的情況下不顧一切伐蜀,雖勝利但自身也損失不小。而且北伐也起到了練兵的作用。如果一味地進行所謂的休養生息。那麼軍隊就會缺乏實戰經驗,而且國人亦會出現不思進取的情緒。一旦敵人來犯,蜀漢必亡。而後來鍾會以壓倒優勢攻蜀,蜀兵依然能夠打得鍾會想退兵,當中固然是姜維固守劍閣天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蜀兵的戰鬥力也不可忽視。正是由於姜維多次北伐,使得蜀漢士兵的戰鬥力得到大大提升,才使得鍾會困死劍閣,無計可施。要不是後主昏庸,必定功虧一簣。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看,第一,戰爭是肯定要消耗國力的,問題是你怎樣去補充。姜維北伐消耗蜀漢國力無可否認,但是消耗實際上是極其有限。首先,將蜀錦出口(對魏、吳、越南、羅馬出口)作爲軍費來源大頭,而蜀錦的生產卻是國營,不累及百姓。同時大力發展鹽鐵業,將武器裝備精良化,步兵、弩兵戰鬥力獨步三國,也因此有了決敵之資。因此根本不對民衆的基本生存條件造成多大的威脅。只要看看蜀漢後期只發生了兩次農民起義就可知,怨言是有的,但並非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否則蜀漢政權何須司馬來滅?蜀漢人民早已滅之!

第二,姜維北伐起到了聯羌的作用,少數民族對於北伐的物資供給頗爲巨大。據《王嗣傳》:“大將軍姜維每出北征,羌、胡出馬牛羊氈毦及義谷裨軍糧,國賴其資。可見,姜維北伐少數民族出資不少,甚至到了國賴其資的地步。又何來使蜀漢物資消耗巨大,甚至弄到亡國地步?如果蜀漢物資真的消耗巨大,那麼從何解釋蜀漢滅亡時提交的國庫數據,尤其是其錦匹的庫存數居然達到20萬匹?所以要說姜維北伐導致蜀漢國力弱到非亡國不可的地步真是荒謬之至!!!

姜維是誰?蜀漢最後的守護者姜維與其北伐! 第2張

姜維

第三,據險固守根本就行不通。你去發展經濟,養精蓄銳,難道敵國就不會也發展自己嗎?當年諸葛亮死後,蔣琬等一度採取防守政策,結果呢?曹魏便陸續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屯田恢復國力,終於至正始年間實現了經濟復甦,在淮南經濟區一帶形成了規模宏大的軍事集結以及戰時軍需生產的集中地,爲統一天下奠定了物資基礎。於是原來已經比蜀強大的魏現在更是變本加厲!!!這個就是所謂發展經濟造成的結果!!!

第四,北伐,給曹魏的經濟帶來了巨大壓力,它可以縮小兩國之間的經濟實力的差距。在延熙十七年,姜維發動了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東征,魏國負責守備狄道的軍事長官李簡眼見不敵,舉城投降。姜維進而包圍襄武城(今甘肅省隴西一帶),與魏軍交鋒,斬殺了魏國將領徐質,魏軍敗退。姜唯趁機掠走了當地三縣的居民回蜀,同時也將隴西、南安兩郡,置於蜀軍的控制之下。攻城略地是古代兵家出戰最根本的目的,戰爭總是消耗國力的,關鍵是需要得到足夠的補衝以及削弱敵國。因當時軍事上處於冷兵器時代,經濟上處於農業社會。因此人口和城市的多少關係到一個國家軍事經濟實力的增強或削弱。鄧艾就曾經說過蜀國的軍隊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而魏軍則補充了大量新兵,所謂軍隊數目多,但戰鬥力反而不如以前。說明了魏爲了對付蜀軍,頗爲不堪蜀軍之擾,弄得要徵新兵來增添軍隊數量,增強邊境的防禦力量。軍費開支必然要增加好幾倍。雖然蜀出兵也要花費大量的軍費,但蜀每次出兵人數只在數萬,而魏則動則是蜀的好幾倍(起碼三倍)軍費開支自然也在蜀的幾倍了。而且徵發大量新兵必然會使國家的農業生產,特別是前線的農業生產受到負面影響,無形中削弱魏的經濟實力。而且從關中調兵,這樣就拖長了魏的補給線,關中的經濟也必然受到影響,關中經濟區是曹魏傳統經濟強區,一旦關中受累,則動發全身,最終放緩了曹魏全國經濟復甦的走勢,北伐實是上兵伐謀之策。姜維把魏的人口土地掠奪過來,既削弱了魏的經濟實力,又使自己的經濟實力得到了增長。達到了打擊敵人,發展自己的目的。

再次,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姜維北伐也是爲免兵權落入奸佞之手,導致蜀漢更快滅亡。朝中政權已被宦官奸臣把持。如果姜維不進行北伐,留任於朝廷之內,必然會爲黃皓等奸臣所害。就更會給魏以可乘之機。蜀漢就會亡得更快。而事實上,最後司馬決定出兵滅蜀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爲他看到蜀漢君臣失和,奸臣把持朝政,姜維被迫屯田沓中,無法再用兵於魏,因此得以迅速集結兵馬出兵滅之。

問題在於,蜀漢滅亡在姜維當政時期。因此,上述所謂的利根本無法體現出來,而我們看到的只是蜀漢當時進行北伐不具備有利條件。出川之路崎嶇難行,朝中大臣對於北伐的意見也不一致。蜀漢北伐沒有地利與人和。更爲重要的是,蜀漢的軍事經濟實力與當時的魏相去甚遠。蜀的人才也處於凋零狀態,朝中奸佞當道。姜維北伐變成了使本身就弱小的蜀漢雪上加霜之舉,他本身也被人批評爲窮兵黷武,再加上姜維對漢中防務的調整並沒有收到他所預料的成效,他北伐只得先丞相之形而未能領略先丞相之實。在這一切一切理由之下,姜維成爲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罪人。對於這一切,小女子除了痛心,同情,憤怒之外,實在無話可說。因爲歷史證明,如果只想偏安一隅,憑險固守那是絕對行不通的。雖然蜀漢是天府之國,不必依靠外界也可以存在下去,但其前提條件是別國沒有奪蜀之心。雖然說也有不少政權在危急時刻避難到蜀,但是並不是在蜀就能保證偏安。假如蜀國軍民失去了爭奪外部土地的信念,蜀漢也會滅亡。打仗能鍛鍊蜀漢軍隊的戰鬥能力以及增加實戰經驗。若軍隊只知偏安,毫無實戰經驗,一旦敵人來犯,如何禦敵?不思進取就等於坐以待斃!而且後主寵信黃皓,使姜維根本無法插手朝政,如何安內呢?姜維北伐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啊!他又何嘗希望蜀漢滅亡,何嘗希望辜負了先丞相當初對他的一番培養呢?而且蜀漢滅亡,應當由後主負全責。有人認爲姜維北伐加速了蜀漢滅亡,這是不對的,魏國早就想滅了蜀吳兩國,即使姜維不北伐,魏國也會出兵滅蜀的,這只是遲早問題。如果說姜維北伐加速了司馬昭滅蜀的步伐,其實也說不通。後主寵信宦官黃皓,不理朝政,姜維曾向後主請求殺黃皓,後主不同意。姜維怕被黃皓陷害,因此屯田沓中,司馬昭聽說蜀國君臣相疑,所以決定出兵伐蜀,所以姜維北伐導致司馬昭加快伐蜀的步伐也說不過去。後來姜維的告急文書被黃皓壓下,後主聽信巫師之言,不肯發兵,致使姜維獨力難撐,退守劍閣,漢中失陷。而姜維據縣險而守,鍾會進退不得。已準備退兵,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全蜀直功,姜維得領了。如果硬要說姜維要對蜀漢滅亡負責任的話,那最多也是犯了沒派兵駐守陰平之責。

後主要負最最主要的責任!而且,姜維在蜀漢滅亡後還力圖復國,雖然最終是失敗了,但是這個能怪他嗎?然而竟然有那麼多人不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反而求全責備,毫無體諒之心。在他死後極盡己之所能對他進行貶損,實在爲他叫冤!

另外,伯約在蜀漢防務上作了調整,這也遭到了重大的非議。史書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爲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如果這個計劃可以完全按照伯約的設想實現的話,對於蜀漢來說無疑是大爲有利的,而且在當時蜀漢兵力不足軍費耗資巨大的情況下,伯約提出的這個計劃自然是爲了蜀漢着想的。誘敵深入,以逸待勞,請君入甕也是兵家常用之法。但可惜這個計劃在執行時出了問題。一是蔣舒投降,二就是劉禪發兵不及時,導致這個計劃的失敗,蜀漢也由此滅亡。

姜維是誰?蜀漢最後的守護者姜維與其北伐! 第3張

姜維

歷代批評家中最不客氣的是孫盛。他說伯約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伯約真是太冤了!伯約投降蜀漢,無論是因爲馬遵不讓他回去還是因爲冀縣人民要他去代表他們投誠,都表明了伯約是迫不得已的!根本不是有心叛魏,更不是戰敗而降,而是當權者昏庸猜忌或民心所向而致。而且當時蜀漢政治清明,其國家秩序爲三國之最,賢臣擇主而侍,理所當然!當時魏國也沒把姜維降蜀之事看的太嚴重,認爲他是迫不得已的,並沒有對其家人進行處罰。而且他見到了諸葛亮,表明了自己心存漢室。效忠於漢,當然比效忠於篡漢的魏好多了。母召而不回,是忠孝不能兩全,值得原諒。說的深一點,是舍小孝而取大孝,更令人讚賞。他帶兵打魏,是誅滅賊國,不是打家鄉或舊邦,不應稱爲不義,而是大仁大義。國亡而不自殺,一是爲了遵奉後主之命,二則留有用之身以圖後計。何況他最後是爲復國而死的。不節之說又如何能成立?孫盛的批評完全錯誤!他和那些不知所謂的批評家一樣,根本沒結合當時的客觀情況爲伯約設身處地的着想。

伯約身爲大將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他卻繼承了諸葛亮系列的蜀漢官員形象,清淨廉潔,後庭無絲竹之樂,側室無姬妾之侍,屋舍簡陋,室無餘財,清心寡慾,豈如郗正所說的“只是一時的楷模”,我說他簡直是萬世之表!

對於伯約,我有太多太多的惋惜。可以說他是雖得其主,未逢其時。而後世衆多的批評家卻以成敗論英雄,只因他投靠的不是地方,以至身死族滅,就貶損他,將一切一切的過錯都推到他身上,說他“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大加貶斥!這是與史學褒貶之義不符的。伯約何辜!生前倍遭排擠,受盡冷眼,死後還要面對千夫所指,一生忠義,一文不值。身前身後都如此孤寂。成王敗寇,誤人不淺!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