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史遺憾,雍正拆臺後,從而阻礙御稻種普及全國

歷史遺憾,雍正拆臺後,從而阻礙御稻種普及全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天,康熙皇帝在宮內豐澤園察看他所種的稻田時,忽然發現一株與衆不同的稻子,長得比其它的稻子都要高,穀子已經成熟。這片稻田種的是玉田稻種,一直以來都要到農曆九月份才成熟。但是,這株稻子提前兩個月多的時間就早熟。對水稻頗有研究的康熙皇帝,自然是驚喜萬分。

康熙小心地將它取摘下來,並收藏。第二年春天,他親自進行播種,育苗,除草除蟲,施肥等。六月的時候,稻子又成熟。就這樣,經過一年又一年的積累,康熙終於培育出早熟的新稻種。

這種稻米,米色微紅,顆粒圓潤,晶瑩剔透。煮成的米飯,香氣撲鼻,鬆軟可口,味道極佳,尤宜適合煮粥。由於是康熙在宮內親自發現和培育出來的,所以將它取名爲“御稻種”或“御稻米”。

康熙很重視稻米的品質,沒有急於向外界宣揚、推廣御稻種。他繼續在皇宮內種植。種了十年,他才向大臣們透露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康熙辦事踏實,態度端正。

歷史遺憾,雍正拆臺後,從而阻礙御稻種普及全國

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將御稻種移植至承德避暑山莊,試種成功。承德位於長城以北,白露以後種稻,無成功先例。但是御稻種是在白露之前成熟,故能夠種植成功。把水稻的種植推廣至長城以北,這是康熙在農業方面作出的貢獻。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康熙決定向南方推廣御稻種,以便最後向全國推廣,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他選中蘇州、江寧作爲試種基地。有兩個人在完成這項重要的任務中表現很活躍,一個是蘇州織造李煦,另外一個是江寧織造曹頫(曹雪芹的父親)。

李煦是康熙的親信,與康熙關係密切。每個官紳商人一般都種兩到三畝田,但是李煦積極試種御稻種子,種了一百畝,是最大的實驗基地。曹頫同李煦是親戚關係,也是康熙的親信,在種稻這件事上自然不甘落後。從試種成績來看,御稻種成長期明顯縮短,可以連作雙季稻,且每畝產量明顯增加。照此看來,御稻種如果能夠在全國推廣,那麼,國民吃飯問題真的能解決了。

歷史遺憾,雍正拆臺後,從而阻礙御稻種普及全國 第2張

康熙駕崩後,雍正即位,李煦名義上因鉅額虧空而被抄家,後被流放;曹頫也被革職抄家,全家遷回到北京。雍正皇帝以“無須耕種”爲由將李煦種的稻田和御稻米全部交給地方官吏變賣,一粒種子也不留。

民國時期,御稻種尚未完全消失,南方仍然有人種植。高潤生在《爾雅谷名考》裏把御稻種稱作是“近世最優之良種”。

御稻種最終沒能在華夏大地上紮根,繁衍。究其原因有種種,比如康熙的死,還有李煦、曹頫這兩位熱心於種稻者的結局,都讓御稻種的推廣、流傳遭受巨大的影響。但是,如果雍正皇帝也支持御稻種的推廣,那麼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遺憾的是,雍正拆臺,從而阻礙御稻種普及全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