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權術謀略:揭朱元璋的腹黑治國之路

權術謀略:揭朱元璋的腹黑治國之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劍橋中國史》上曾說,朱元璋的治國之路就是家長制下的縮影,朱元璋立志於創造的是一種老子式的“小國寡民”“民衆老死不相往來”的和諧社會,爲此,他罷丞相,親力親爲,肅清吏治。其結果卻是和自己的願望相差甚遠……

在中國歷史上,元末明初這段時間,相對來說是一個十分殘酷的時期。因爲,各個地方的起義軍和元朝的統治勢力之間不斷征戰,連年戰爭,造成了很多地方的人口增長接近零。照理說,元末明初的戰爭年代,老百姓的生活顛沛流離,生命受到威脅,感覺到恐慌是正常的,到了朱元璋繼位的1368 年,大明天下已穩,這種恐慌應該結束了,但是沒有。相反,朱元璋登基之後,這種恐懼越來越強烈了。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大面積的恐慌現象呢?這跟朱元璋本人有密切關係。這一節,我們就來說一說明初恐慌的根源。

權術謀略:揭朱元璋的腹黑治國之路

網絡配圖

對於朱元璋,有人說他是有道明君,誠信當皇帝,毫不留情;有人說他是無道暴君,兔死狗烹,殺人如麻。他上躥下跳,明朝官員做着伴君如伴虎的夢魘。那麼,朱元璋有着怎樣的馭人之術呢?這得從朱元璋登基說起。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我們知道,打江山,靠的是一些猛將,如朱元璋身邊的名將徐達、常遇春等。但登基坐殿之後呢?治理天下光靠武官是不行的,得靠文官的出謀劃策,需要發展生產、休養生息。

此時,明朝官員分爲兩大派。一大派爲“淮西派”。朱元璋是安徽人,“淮西派”就是跟着他從老家打過來的這些人,包括李善長、湯和,以及死了的常遇春。這一派的勢力很強大。另一派是以軍師劉伯溫爲首的“浙東派”。因爲劉伯溫是溫州青田人,青田位於浙江東部。“淮西派”和“浙東派”,作爲文官的兩大派別,一直處於你爭我斗的狀態。開國之前,皇上只能依靠淮西子弟取天下,但是一旦開國,皇上就不僅僅是淮西人的皇上了,而是天下人的皇上。

劉伯溫是開國功臣,講攻城拔寨,出謀劃策,李善長和他不能比。儘管劉伯溫的能力和功勞都勝過李善長,但朱元璋偏偏任李善長爲文官之首。歷朝歷代,爵位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大明開國時就封了六個人爲公爵。這六人當中,只有李善長是文官,其餘五個人都是浴血奮戰的武將。這五人被封爲公爵,誰都沒有異議,畢竟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着朱元璋打仗走過來的。唯獨李善長,一直是朱元璋的後勤管家,負責運糧、算賬、收稅,因此,他被封爲公爵,有的人不服氣。

劉伯溫被封爲伯爵,與公爵差距甚大。從俸祿上來說,二者也是不可比擬的。當時,給官員的俸祿按照米算,以一石米爲基本單位。劉伯溫的俸祿是多少呢?年薪240 石米。李善長年薪多少呢? 4000 多石米。這就好比年薪10 萬元和年薪170 萬元,沒法比。同樣是開國功臣,劉伯溫的功勞更大,但李善長卻爬到他的頭頂上去了。朱元璋爲什麼要這麼幹呢?很重要的一點,李善長跟劉伯溫是不一樣的。李善長雖然也有一些能力,但是長期居於幕後,其功勞並不足以服衆,不足以對朱元璋形成威脅。就算扶植他,他也沒有能力造反。鑑於此,朱元璋重用李善長。而劉伯溫不一樣。劉伯溫除了有治國安天下的本領,在軍事上也很有謀略,而且判斷大形勢也很準。這些謀略雖然對定國安邦用處不大了,但對造反的用處很大。如果哪個人要造反,劉伯溫給他出主意,把把脈,斷斷形勢,那可太準了。

所以說,朱元璋如果將劉伯溫立起來,有朝一日他要是有了不臣之心,後果將是不可設想的。朱元璋害怕了。爲什麼呢?他能想到的,劉伯溫能想到;他想不到的,劉伯溫也能想到。這就是皇帝的用人之道。有人說,皇上嫉妒心太強,不願意用有能力的人。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權術謀略:揭朱元璋的腹黑治國之路 第2張

網絡配圖

皇上怕的是什麼呢?怕的是比他能力強的人會造反。他重用李善長,爲的是壓制劉伯溫。有人說,如果這樣的話,你殺了劉伯溫,或者讓他告老還鄉不就可以了嗎?劉伯溫也看明白了這步棋,提出要“告老還鄉”。但是,朱元璋不放他走。爲什麼呀?他也擔心李善長在朝廷會一家獨大。黨爭,也就是兩派之間爭鬥,對朱元璋是有好處的有人說,黨爭對皇上有什麼好處啊?

如果黨爭鬧大了,那確實不好。好比《康熙王朝》裏明珠與索額圖的兩黨之爭,最終讓皇帝忍無可忍。但小有爭鬥對皇上是有利的。因爲,如果臣子們特別團結,這對皇帝是很不利的。要是互相爭鬥,只要用你牽制他、用他牽制你就可以了。朱元璋的目的是兩派制衡,如此才能夠掌控大局。所以,他願意讓兩派維持原有的秩序爭鬥。但是,當兩黨鬥到一定程度,朱元璋感覺有新生力量可以取代他們的時候,朱元璋下手就狠了。相傳,劉伯溫後來是被朱元璋毒死的。而李善長,隨着勢力越來越大,也被朱元璋罷免,並且禍滅三族。這兩個人最終都沒有好下場。

在這兩個人的時代過去之後,朱元璋又重用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胡惟庸。胡惟庸是在李善長被罷官之後取代他的人。朱元璋爲什麼信任他呢?胡惟庸沒有戰功,根基非常淺,遠遠及不上那幾位開國大臣,所以,他對朱元璋是沒有威脅的。於是,朱元璋讓他取代李善長,並逐漸將劉伯溫手下的“浙東派”集團成員一個個拔掉。當時,朱元璋對胡惟庸十分放任,讓他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在朱元璋的放任下,胡惟庸一天天在朝廷坐大,並開始結黨營私,一點也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他利用丞相的職位,私截密奏,甚至先斬後奏。有人說,朱元璋的眼裏是容不得沙子的,他怎麼能容忍呢?他容忍了,但是,他另有所圖——他想下一盤很大的棋。那時候,朱元璋感覺到丞相這個職位是自己大權獨攬的障礙。丞相隔三岔五就給他提這建議那建議,限制他的行動自由。於是,他想將丞相制度廢除。

可是,丞相制度延續了幾千年,滿朝文武的觀念根深蒂固,輕易廢除會引起很大震動。所以,他放縱胡惟庸胡作非爲。時機成熟之後,朱元璋一條一條地翻舊賬,調查、起訴。把這些程序都走完了,朱元璋對滿朝文武說,你看,給丞相設置的職責,胡惟庸是怎麼執行的?給丞相設置的義務,胡惟庸又是怎麼幹的?不是胡惟庸本人十惡不赦,而是丞相制度有問題。胡惟庸案件調查到最後,禍及很多人。爲什麼殺那麼多人?這些人,有的是胡惟庸的同黨,有的是反對皇上廢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將反對廢除丞相制度的人劃入胡惟庸同黨,一律殺掉。所以,逐漸就沒有人敢吱聲了。

從此,朱元璋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在中國曆朝歷代皇帝中,明朝皇帝的權力最大。因爲,基本上沒有朝廷制度能夠制約他。如此一來,朱元璋達到了將所有中央權力集於一身的目的。

儘管達到了集權的目的,但是,朱元璋還有兩件事不放心。第一,因他殺人太多,很多人心生不服,這讓他寢食難安。於是,他開始重用特務機構,到各地打探,看誰要造反,誰有不臣之心。這些特務機構有幾類呢?直接歸他指揮的機構叫親軍都尉府。親軍都尉府主要負責抓人。經常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官員正在大堂上審判犯人,一幫人衝進來將他直接抓走了,讓犯人摸不着頭腦,怎麼大老爺也成跟我們一樣的了……親軍都尉府,就是後來廣爲人知的“錦衣衛”。

甄子丹主演過一部電影就叫《錦衣衛》——錦衣衛是受皇上直接指派的。錦衣衛是不可能擴編得太大的,還有一類編制比較隨意,叫檢校。“檢校”這個職務也直接歸皇上指揮,但編制不固定,很多都是社會閒散人員。其實,朝廷裏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個檢校是幹嗎的,也不知道誰是檢校。檢校受皇帝直接委派,各處撒網式地監督各地官吏。

權術謀略:揭朱元璋的腹黑治國之路 第3張

網絡配圖

胡惟庸被查,各部大臣回府衙後一片驚慌。有人喜有人憂,有人閉門不出,有人相互奔走。喜者認爲,天威昭昭,疏而不漏,胡惟庸罪惡多端,早該懲辦;憂者則擔心宰相一倒禍及自身,並牽涉大片文武大臣。中書省提前封門散班,所有屬吏全部回家思過,閉門不出。而六部尚書、翰林院、太吏院、太常寺等都興高采烈,奔走相告,都認爲皇上替他們搬掉一塊壓在頭上的大石頭,從此以後,他們可以直接進宮奏事了。檢校對各地官員的監督達到什麼程度呢?當時,有個官員位列國子監祭酒,名叫宋訥。有一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突然把他叫過來,問道,你昨晚在家是不是生氣了?宋訥很是詫異,忙說沒生氣,沒生氣。朱元璋從身後抽出一張畫,畫中,宋訥坐在客廳的椅子上,端着茶杯,一副生氣的模樣。

宋訥嚇出一身冷汗,忙解釋道,昨天小妾打碎了我的一件古玩,於是生氣罵了她。回去之後,宋訥越想越害怕,自己因爲小妾打碎瓶子生氣的事情居然被人在視力可及的角落裏完整地畫了下來,何等可怕!這事就發生在自己家裏,自己卻全然不知。由此可見,朱元璋的特務機構的手伸得有多遠!

第二,朱元璋除了防造反,還防貪污。歷朝歷代皇帝,最恨貪官污吏的就是朱元璋。在大明開國的時候,他就定了條規矩,凡是有貪污受賄60 兩以上的,一律殺頭。在當時,60 兩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不少,但按照我們現在的購買力來說,也不是一個天文數字,至少不至於殺頭。但朱元璋規定了,貪污60 兩就要殺頭。

曾經有個轟動一時的案子。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 年,當時的御史餘敏檢舉揭發當時的戶部侍郎郭桓貪污了2400 多萬石糧食。這可是鉅貪了。朱元璋一查,確有其事,而且不只他一個人——一個人不可能貪這麼多。肯定有同黨,有同黨就得抓起來連坐。經查處,三省六部裏大多數人都成了郭桓的同黨。爲什麼呢?在貪污的過程中,各個手續都要打點,於是,有人收了他的一點兒禮物,有人收了他的錢財。

怎麼辦?朱元璋說,那都殺吧。結果總共殺了三萬多人。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反貪污案件中最大的一個案子。據考證,一些貪污犯就在當地的土地廟被扒皮活剝,讓老百姓觀看。從明朝開始,各地的土地廟大行其道。後來,大夥兒要看告示、看殺人,都往土地廟跑。各地興建土地廟,簡直就成了當時“反貪污教育”的示範點,甚至是“反貪污教育基地”。

朱元璋一生親力親爲,革故鼎新,明代封建制度走向徹底成熟。然而,他永遠都想不到,廢除的丞相竟會被司禮太監所代替,明代太監專權的危害尤勝前朝。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