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元璋和開國功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宋代已經有杯酒釋兵權的前例了,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朱元璋爲何不採用杯酒釋兵權?

功高震主軍權旁落,始終都是皇帝日夜擔憂的問題,尤其是武力奪權的君主,對這個問題更加敏感。而針對這個問題,歷朝歷代的皇帝想盡了各種方法。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皇帝需要良臣開疆拓土時,他們就是聲名顯貴的開國功臣;一旦皇帝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就是威脅皇權穩固的危險因素。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正是宋太祖趙匡胤瓦解開國功臣權力的著名案例。藉此機會,趙匡胤遣散了助他“黃袍加身”的將領,一舉消除了下屬擁兵自重的可能,成功鞏固了趙家皇室的統治。

而同樣是開國之君的明太祖朱元璋,放着杯酒釋兵權的先例不學,反倒是走起了大開殺戒的暴虐路線,這背後的原因也是無奈。

一、廢除丞相大殺功臣

說到朱元璋,就很難不想起他在位期間震驚朝野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順利登基後,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等人先後被殺,三十四個開國功臣只剩下零星幾個。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第2張

1368年,出身底層的朱元璋歷經16年的艱苦戰爭,終於在應天府稱帝,成爲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穩定朝局後,朱元璋的疑心逐漸顯露,開始對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痛下殺手。

經過以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爲代表的“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基本掃除了威脅到他皇權地位的功臣,將權力全部收歸於皇帝一身,爲他的子孫肅清代堂上的危險。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逆的罪名斬殺宰相胡惟庸及其同黨。胡惟庸死後,朱元璋宣佈廢除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政事分歸六部處理,從此宰相一職消失在官場之中。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地方官員遞交空白蓋印公務文書幾乎是不成文的約定,但朱元璋以舞弊欺君的罪名將各級政府部門的正印官全部處死,其中一些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也被無辜冤死。

郭桓案,發生在洪武十八年,御史告發戶部侍郎郭恆私吞官糧,朱元璋下旨下令審刑司嚴刑審訊,牽扯出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及六部官員,涉案的一干人等全部被朱元璋下令處死。

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宣稱涼國公藍玉謀反,誅殺其部下將士1.5萬多人,軍中驍勇戰將大多被殺戮殆盡,從而使軍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第3張

這四起大案錯綜複雜,儘管有些官員的確是貪贓枉法,但在朱元璋狠辣的株連嚴查之下,還是有不少忠臣無辜被扣上罪名,枉死在他雷厲風行的肅清代堂行動中。

不過,既然有杯酒釋兵權的先例在前,爲何朱元璋沒有選擇溫和的手段解除功臣之權,反而要選擇如此暴戾的路子,招致不少罵名呢?究其根本,這不僅與朱元璋疑心過重的性格有關,更是他在江山初建、後繼乏力的朝局環境中的無奈之舉。

二、出身低微生性多疑

雖然都是開國帝王,但朱元璋與趙匡胤的出身可謂是雲泥之別。趙匡胤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上三輩都是出自朝堂,而朱元璋則是出身於卑微的底層市井,甚至爲謀生當過和尚,四處流浪化緣。身份的差別自然造就兩人不同的性格,面對下屬功高震主,兩人的做法也就天差地別。

趙匡胤從小錦衣玉食,舒舒服服過着富裕的日子,接受過系統良好的官宦教育,不必擔心朝不保夕。他天生有着上位者的自信,不怕被下面的人輕易奪權,失去對權力的掌控,因而能夠遊刃有餘地慢慢奪權。

相較而言,朱元璋則是十分敏感多疑,他過慣了被人欺壓迫害的艱苦生活,爭奪算計已經成爲他生活的常態,自卑與疑心深深紮根在他的骨子裏,所以他對權力的渴求無比強烈。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第4張

這樣充滿自卑感與多疑感的人,有朝一日成爲天下的主人,便不可避免的擔憂被他人算計篡權,失去現在擁有的生殺予奪之權。深陷這樣極度的疑慮之中,朱元璋選擇大肆殺戮也在預料之中。

三、國家初建財政拮据

重農抑商是我國古代長期存在的一項政策,儘管各朝基本都採取這個措施,但相對而言還是有所差別。再加上趙匡胤與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方式有所差異,導致宋明兩朝建國之初的情形有所不同。

趙匡胤原本就是手握兵權的大將,受手下將領追捧“黃袍加身”,率軍攻下週朝京城,結束了連年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朱元璋則是帶着農民起義抗元,從小範圍一步一步拓展疆域,最終拿下全國。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引領的戰局範圍大,戰火蔓延的地方多,建國之後的經濟也就略顯蕭條。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第5張

而在另一個角度,宋代的核心位置在江南地帶,是當時經濟最爲發達的地方。宋代對商人的態度也比較開放,對商業活動的限制並不是太多,商稅是宋代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反觀明代,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延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人的態度一直是敵視貶抑,導致商人的活力不高,國家財政主要依靠農業。

但剛剛經歷過戰火的農業發展萎靡,財政收入也就落後一截。在這樣的狀況下,趙匡胤能夠拿出足夠多的錢財換取功臣的兵權,送他們回鄉養老,衣食無憂。可朱元璋根本沒有強大的財力,足以安撫要被奪權的大臣。

四、年事已高後繼乏力

朱元璋或許想過慢慢解決權臣,惋惜他年事已高,早先看好的太子又英年早逝,他只好用雷霆手段快速爲子孫解決麻煩。當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時,他僅僅三十多歲,年輕力壯,即便武將反抗,他也有能力與之對抗。

但朱元璋四十歲才當上皇帝,他疼愛的太子朱標又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離世。一個老人,既等不起慢慢卸權的時間,也無法直接直接全面引戰,只能改變起初的政略。

太孫年幼,朱元璋沒有太多時間去培養,更擔心百年之後太孫控制不了這些權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趁他在位之時將權臣全部剪除,給孫子留下一個乾淨可控的朝堂。

朱元璋在解決開國功臣的時候 朱元璋爲什麼不杯酒釋兵權 第6張

總結

由此可見,朱元璋與趙匡胤選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收權,不只是兩人出身性格極大反差的結果,更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