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朱元璋以衛所制度爲榮:養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以衛所制度爲榮:養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衛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衛所制度吸取了歷史上的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創設這一軍制爲榮,他曾誇口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以衛所制度爲榮:養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網絡配圖

明代從京師到府州,都設立了衛、所。按照明制,5600名軍人爲一衛,1120人爲一所,120人爲一個百戶所。自衛指揮使以下軍官都是世襲的。衛所軍隊都有固定的戍所。衛所由朝廷根據各地的防衛、戰略需要而設置,或數府一衛,或一府數衛,視各地戰略地位之重要與否而定,固定駐屯戍守。

明代山東以其連接兩京的重要形勢,成爲朝廷最爲關注的地區,設衛之多、設衛之早,尤其不同他省。明政府爲了鞏固大運河這一朝廷經濟大命脈,加強山東境內運河沿岸衛所的軍事力量,有的擴充衛所軍員,有的則增設衛所。而山東之內又以魯西北與沿海地區最爲要害,山東多數衛所和主要兵源皆佈局於此。

而位於魯西的東昌,位於京杭大運河河道上。元爲東昌路,明初改爲東昌府。東昌府南接濟南、充州,北連臨清,“襟衛河而帶會通,控幽薊而引淮泗,泰嶽峙,漳水西環,實齊魯之會也。”

朱元璋以衛所制度爲榮:養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第2張

網絡配圖

明初的東昌府爲練兵、駐兵重地。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年)七月,“敕徐達詔山東諸將會兵東昌”。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都督僉事藍玉練兵東昌”。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閏四月,“東平侯韓勳、西涼侯濮興、瀋陽侯察罕、左軍都督僉事王憲練兵東昌”。大量的官軍駐紮在此,不僅因爲東昌具有適合練兵的廣闊平坦地形,還因爲其地處交通要道,便於派遣和徵調。可見,東昌府沿襲元代而設衛,是因其位於運河沿岸,有便於南北交通的水路和陸路優勢。

明代東昌府內設有平山和東昌二衛。平山衛於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建,史書記載,“城中有二阜,謂之平山,明初建衛於此,因名。”治所在東昌府內。而東昌衛系湖廣武昌衛調至東昌,於宣德六年(1431年)而建。其時明朝處於建國以來最爲穩定之時,大運河位於東昌府城東門外,爲了保護大運河的暢通,因而增建東昌衛。

朱元璋以衛所制度爲榮:養兵不費百姓一粒米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羊使君街東段路口西南角刻有“東昌衛”的石碑是兩個衛所的分界線。平山衛主要負責界碑以南至龍灣減水壩之間運河漕糧的運輸安全,而東昌衛不僅負責該界碑以北至樑水鎮之間的漕糧運輸,還負責東昌府轄區的治安。

明中期以後,各地衛所官軍大量逃亡,雖然衛所數量及建置方面已經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實際存在的衛所官軍人數與規定數額相差甚遠,衛所官軍戰鬥力大大削弱,已經名存實亡。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