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朱元璋養兵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在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鐵腕治國”的各類成就裏,以他的原話說,這“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軍事豪言”,確是十分出名的一條。

那這“軍事豪言”,是不是朱元璋吹牛?就得看看明初有多少兵:明朝衛所制度下,朱元璋在位時(洪武年間)就有近一百五十萬軍隊。支撐這“百萬大軍”日常物資糧餉的,正是遍佈各地的“軍屯”耕地。以明朝軍事制度,每家“軍戶”可以從“軍屯”裏“受田五十畝”,且國家劃撥耕牛農具,每處衛所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邊境要地則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種”,保家衛國的同時也要完糧納稅,即“子粒糧”。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2張

在如此奇特製度下,明朝衛所賬面上的軍隊數量,到永樂年間時已突破了二百五十萬人,弘治年間更達到“官軍原額二百七十餘萬”。這麼多兵,軍屯真養得起?

其實,明初的日常軍費開支,還來自“諸省供餉”“開中法”“贖納”等途徑,比如明初的山東省,就要長期供應北平(北京)遼東的軍糧,河南負擔起了山西。但“軍屯”確實佔了“大頭”。僅是明朝永樂元年(1403)這一年,明朝的軍屯“子粒糧”收入,就達到了2300萬石,相當於宋元時代每年糧食收入的近一倍。永樂年間的軍屯田畝數,更突破了8900萬畝。如此強大產值,正如永樂皇帝朱棣的感嘆:“百姓免得轉輸,軍士並無飢窘。”

所以說,雖然朱元璋“不費百姓一粒米”的豪言有些誇張,但這紅紅火火的明代軍屯,確實極大減輕了百姓負擔,更供應了兵強馬壯的百萬大明虎師,撐起了明初一系列輝煌軍事功業。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3張

而且這“軍屯”的好些貢獻,更是超越歷史。由於明王朝在西北西南大地廣設軍屯,那些“皆給於官”的先進農具和農業技術,也就在各地廣泛傳播。比如明初還在刀耕火種的思南府(貴州思南),在軍屯衛所的影響下,漸漸“務本力稼”。雲南的屯軍也把牛耕廣泛傳播。另外軍屯所及之處,明王朝更廣設“衛學”,從東北西北到貴州雲南等地都有“衛學”存在,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從此似種子一般播撒祖國邊疆各地。

這幾條成就,實事求是說,確實爲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擁有這麼“好處多多”的軍屯制度,怎麼到了風雨飄搖的明末崇禎年間,就成了一幅“軍餉發不出”的鬼樣子呢?特別是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城破的前夜,緊急來“勤王”的唐通部,每個士兵竟只得了五錢銀子的賞金,氣得唐通一跺腳帶兵投了李自成。守衛北京的“三大營精銳”,由於長期“欠工資”,一個個都躺在城牆上看風景,幹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曾經“擁兵二百萬”且“不用老百姓花錢”的大明朝,怎麼就落到這步田地了?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這“不用老百姓費錢”的軍屯制,那歷時百年的衰敗。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4張

雖然到永樂年間時,明代的“軍屯”到達了高峯。但這個“好制度”,說到底還是建立在明初特殊經濟條件上。明初歷經數十年戰亂,到處“土地鮮少”“居民荒蕪”,就連曾無比繁華的揚州,都只剩了十八戶人家。這種人少地多的情景,建立“軍屯”當然也就容易。可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口大量激增,土地兼併也愈演愈烈。“軍屯”也就遭到了破壞。

所以,早在永樂年間以後,明朝“軍屯”的“產值”,也就每況愈下。大量原本屬於“軍屯”的土地,都被各級武將乃至朝中權貴高官們巧立名目侵佔。耕種“軍屯”的“軍戶”們,也都淪爲了農奴。單是到了明朝正德年間時,明王朝賬面上的軍屯土地,就只剩下了1600萬畝,不到永樂年間的百分之十七。就這數字還“注水”。同時代兵部尚書馬文升就哀嘆說“屯田有名無實”,傳說中的土地,早就被分光了。

“軍屯”到了這個地步,別說給國家軍備“輸血”,就是“養兵”也難。明朝賬面上的“二百萬大軍”,逃跑也成了常態。比如廣西省,理論上該有十二萬駐軍,到了弘治年間時就剩了一萬八千人。江西南昌左衛旗軍,原本該有四千七百多人,到了弘治十六年操練時,竟只有141人。金華千戶衛該有一千二百精兵,到了嘉靖年間時,竟只剩了34人……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5張

所以也就不難奇怪,爲什麼明朝嘉靖年間時,韃靼阿勒坦的騎兵,能夠一口氣打穿明朝北方防線,囂張殺到北京城下,而沿途“理論上”該有的明朝十幾萬邊軍,竟是紛紛躲貓貓。而東南五十三個倭寇,登陸後一路燒殺搶,竟能視沿海衛所如無物,一度逼近南京城——軍屯這根“血管”都斷血了,大明朝號稱“二百萬大軍”的國防,當然成了缺血的空架子。

不過在那個時候,明王朝的“家底”仍在,一批有識之士也絞盡腦汁,推動了募兵制的發展,憑藉明王朝強大的國力與正確的規劃,終於在嘉靖晚期至隆慶早期時,重建了強大的明朝陸海軍,且打贏了“三大徵”等大揚國威的戰爭。但爲什麼到了崇禎年間,這個“成功經驗”都不能複製了?因爲大明朝攤上的,是一位志大才疏的崇禎皇帝。

不容否認,明朝軍隊發展到崇禎年間,已經問題成堆,除了國家缺錢,軍隊的腐朽敗壞也加劇。將領吃空額也成風。以明末軍隊的“潛規則”,一萬人的軍餉,往往會被剋扣掉四千人。“沒錢發餉”還引發了一撥撥叛亂兵變,以至於官軍們“動以打糧爲名,劫商賈,搜居積”成了常態。但大明的軍備,並沒有爛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6張

比如就是在崇禎年間,經略陝西的孫傳庭,在陝西一片殘破,且面臨戰事壓力的情況。手裏“鏰子沒有”的孫傳庭,就做足“軍屯”的文章,先火速查清楚陝西軍屯被侵佔的實情,然後恩威並施“談條件”。既承認軍屯被佔的事實,又迫使這些侵佔軍屯的豪門認慫,乖乖繳納賦稅。就是憑着這些錢糧,孫傳庭才組建了著名的“秦軍”,一度拳打高迎祥腳踢李自成,爲崇禎殺出“中興”希望。

另外還有盧象升周遇吉等人,也都在艱苦條件下因地制宜,利用明朝軍事制度的框架做足文章,在基本少花朝廷錢糧的情況下苦心打造強兵。盧象升的“屯田”“籌餉”經驗,還被崇禎大力推廣,一度積極“抄作業”的明朝各地邊軍,也一度戰鬥力滿血上漲。著名的明清“鬆錦之戰”上,集合九邊精銳的明軍,就一度硬槓八旗精銳,如果不是關鍵時刻崇禎帝瞎指揮,幾乎就能躺贏。

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大明在這個特殊年代,“攤上了”崇禎。拋開“瞎指揮”的問題不說,崇禎在晚明軍事建設環節,至少有兩個致命短板。

首先一個,以現代企業管理的話說,就是“執行耐力”問題。就以明朝京營來說,崇禎登基伊始,名臣李邦華受命整頓京營,一頓大刀闊斧後,京營戰鬥力有所提升,甚至還在京城保衛戰裏硬槓後金八旗。但李邦華也挨夠了罵,不久後就被崇禎解職,但這以後,號稱大明精銳的京營,戰鬥力直線下降。到了崇禎十五年時,京營的士兵已是“沿路無籍遊棍”扎堆,整個一個流氓軍團,對上李自成?當然一觸即潰。

而且看看孫傳庭、盧象升等人的遭遇,幾乎都是一個套路:都是一開始深受崇禎信任,然後在整軍過程裏遭到非議,本應一起扛的崇禎呢?卻是先躲貓貓再犯嘀咕,往往事情還沒辦好,就把幹活的人推出去頂缸。孫傳庭的壯烈殉國,盧象升的屈死鉅鹿,基本都是被崇禎的瞎指揮坑死。大明軍界遭到這麼的“逆淘汰”,就算是金山銀山,也得糟蹋了。

而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崇禎“錢花不對地方”。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7張

後人說起崇禎苦,常嘆息崇禎沒錢。但崇禎真的沒錢嗎?且不說他的“私人儲蓄”,就說每年的加派,就“先後增賦千六百七十萬”。且不說這些錢通過層層疊加,給老百姓加了多少負擔。拿到這些錢的崇禎,倘若能把這些錢用好,打造強兵沒有問題,起碼不至於“發不出餉”。

可說來嘆息,人生最後幾年的崇禎,軍費都花在誰身上?都花到了王樸、左良玉之流身上。認真打仗的孫傳庭盧象升,由於得罪人多,常常遭非議,非議後就被崇禎百般猜忌。丁點軍費都要從牙縫裏摳。可喜歡戰場上收好處,遇到戰事就跑路的王樸,卻是屢受封賞。

更典型的是左良玉,此人打仗就知藏貓貓,不打仗時就知姦淫擄掠,可人家“關係網好”,和侯恂等“晚明文壇精英”更是“親生的朋友”。所以別看戰場上跑得快,卻總被崇禎各種“寵”,動不動就是“發內帑犒良玉營將士”。孫傳庭在陝西苦心籌餉時,盧象升率五千殘兵,與清軍數萬八旗誓師死戰時,從沒見崇禎這麼“大方”過。

而到了北京城破前夜,本該“盡忠”的左良玉,卻在武昌安心過着姦淫擄掠的“小日子”。崇禎的錢,算是打了水漂。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米就養活百萬軍隊 崇禎爲何落到無錢發軍餉的地步 第8張

甚至,就是在北京城破時,一生以悲苦形象示人的崇禎,還上演了悲壯一幕:把身上僅存的二十多萬兩銀子分給宮裏太監們,盼着他們能同仇敵愾,給李自成一個難忘的教訓。不料這羣“奴才”們拿了錢後,各個鬧哄哄跑沒影——臨了,錢還沒花對地方。

崇禎“爲何沒錢發餉”的問題,看上去是個扛鍋的問題,但仔細看看,這鍋還要他自己扛。“扛鍋”的背後,是能力眼光的差距,對於後世的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個難忘的教訓。

參考資料:陳梧桐:《明史十講》、呂佳《孫傳庭經略陝西政策研究》、張鬆梅《明代軍隊餉銀供給演變探析》、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周凱:《論明末武將的崛起:以左良玉軍事集團爲中心》。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樊樹志《重寫晚明史》、趙豔霞《明代軍屯及其私有化》、馬自樹《明代軍隊衰弱的內在因素》、曾磊《淺析明朝崇禎時期的京營》、苗棣《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範中義《中國海防史》。張秀《明崇禎時期自然災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