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央行打算從今年的11月12日起發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之所以發行新紙幣,據說主要是爲了提高鈔票的防僞技術,方便公衆更準確地識別鈔票真僞。

無論中外,僞造貨幣、私鑄假幣的現象由來已久,並且屢禁不止。貨幣是經濟的基礎,經濟又決定了社會的穩定,假幣和假鈔如果氾濫,將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我國數千年的貨幣史上,假幣案例不勝枚舉。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古人認爲,貨幣的價值經國家規定後,就是一直不變的,因此普遍認爲鑄出來的錢越多越好,將其作爲增加財富收入的途徑。官府在鑄錢時,爲了牟取利潤,常常會偷工減料,極大地刺激人們私鑄的慾望。

一種常見手段是減輕銅錢的重量。比如西漢初年,貨幣嚴重匱乏,漢高祖推行莢錢,名義上重量爲12銖,實際上卻只有3銖。在董卓當政時又將五銖錢改成了一銖重,貨幣一下就貶值了四五倍。民間一些人將12銖的錢融化了,做成3銖重的莢錢當成12銖的用,市場上的貨幣輕重不等、規格不一。

另一種手段就是摻雜錫或鉛等價值較低廉的金屬,降低銅錢的含銅量。這主要是由於銅的出產很有限,北宋時期,礦產品的官收價格爲:銅每斤約200文,錫每斤35文,鉛每斤18文,可見銅的價格約爲錫的5.7倍,鉛的11倍。

西漢王莽時期,推行了幾次錢幣改革,發行了三種新貨幣: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也就是俗稱的金錯刀。一枚大泉五十相當於50枚五株,一枚契刀,等於500枚五株,一枚金錯刀,等於5000五株錢。然而錢的實際價值與幣麪價值相差十分懸殊。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私鑄的大泉五十是自制模板仿造的,但往往不像官錢那麼精緻,文字都扭曲着,錢本身的重量也很小。但就是這樣的貨幣,居然還能在民間流通,官民私鑄之風極盛,“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漢書·王莽傳》)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地皇元年(20年),王莽又下令罷用大小錢,改成貨布。貨布長二寸五分,寬一寸,大布黃千就屬於貨布。這種錢幣只有五枚五銖錢的重量,卻要當1000枚五銖錢來使用,是那個時代極度虛高的貨幣。它的發行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社會上私鑄錢幣的行爲。

私鑄的假錢甚至還會出現錯別字,如圖中兩枚盜鑄的大布黃千,“黃”與“布”的筆畫都與官鑄的不一致。但一般被混在真錢裏面,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注意到。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一片混亂,各方割據勢力的政府都會經常發行虛價大錢。三國東吳孫權時,開始發行多種大錢,比如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這些面額誇張的大泉剛一面世,民間一些人便抵擋不住巨大的利潤誘惑,很快開始私鑄減重錢。

宋朝軍費開支龐大,加之冗官現象,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常常入不敷出。出現財政危機時,官方想到的辦法就是通過發行貨幣來轉嫁危機。仁宗時邊患不斷,軍費需求浩大,常常是鑄大錢,將三個小銅錢鑄成一枚價值十個的大錢用,“錢文大亂,物價翔踊,公私患之”。(《宋史》卷180《食貨下二》)宋徽宗繼位後,爲了彌補開支浩大帶來的財政赤字,竟然濫發貨幣最終導致了通貨膨脹。在宋金時期流通的貨幣中,常常能看見將小平錢碾壓面積擴大之後,混入到錢串裏冒充大錢的情況。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北宋時期,四川部分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一些商人不便攜帶鉅款,就會把錢交給從事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鋪戶再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捲上,收取一定的保管費。宋朝市場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交子的使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但交子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仿造起來成本較低。

後來政府將紙幣收歸官營,私人印製交子必須經過官方認可,由官方將收到的錢數記在交子上,經過簽押之後纔可使用,但是這卻客觀上增加了官員營私舞弊的機會。

南宋時戶部仿照交子發行了會子,是當時宋朝發行量最大的貨幣。宋金交戰時期,不斷印製鈔票使其持續貶值。北宋發行紙幣時,規定必須有銅錢作爲後備金,還有數額上的限制,但南宋基本就是濫發紙幣了。

北宋的交子大多使用蜀紙,紙料較爲精緻,製造上也相對認真,裝飾工藝也相當考究,所以民間很難僞造。可到了南宋,紙幣發行量日增,需要的楮紙也越來越多,如果都採用蜀紙的話交通不便,因而會子用紙的選材變得很雜亂,開始是混着蜀紙和杜紙,後來乾脆都用杜紙。這些材料做出來的會子容易破爛,仿造起來也容易得多。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元朝將宋金的紙幣制度發揚光大,在整個元朝的貨幣流通中,紙鈔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元朝建立了嚴格的紙幣發行制度和相關法規,但仍然控制不住僞鈔的橫行。這主要是因爲元代的紙鈔,早期是棉紙,後來改成了桑皮紙,這些原料都十分普通,在製造技術上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很容易就被人們掌握。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曾記載,“將桑樹皮剝下,取出介於桑樹粗皮和本質之間的一層極薄的內皮,然後將它泡浸在水中,隨後倒入臼中,搗爛成糊漿,最後製成紙”。可見私人造紙並不難。

元朝末年,紙鈔的數量失去控制飛速增長,桑皮紙滿足不了需求,於是便改成採用更容易得到的榆皮紙。元代的紙鈔圖案十分簡單,僞造者很容易模仿,甚至用指甲就能塗抹出來。至於蓋在紙鈔上的印章更加容易僞造,當時僞鈔雖然是重罪,但利潤巨大,鋌而走險者不乏其人。

自明朝開始,銀兩被作爲貨幣逐漸普及開來,在金融貿易活動中成爲重要的支付手段。明清時期,僞造銀錠的主要手段是,將銅、鐵、錫等金屬混入到銀中,或者將白銅融化成錠,用水銀擦洗等。真銀錠在製造冷卻過程中會出現大量氣體被擠壓形成的蜂窩,往往呈現出口小裏大、表層光潔的特點,蜂窩中有時會形成銀滴珠。而假銀錠因爲混入了銅等金屬雜質,表層磨損處很容易看到黃銅質地,底部的蜂窩則是口大里小。

明朝中後期,特權階級中的多數人也參與到了私鑄活動中,其中甚至不乏皇親國戚。清代的私鑄也無不受到貪官污吏的包庇縱容。道光十二年,給事中孫蘭枝就曾上書道光帝:“私鑄流通,其弊尤在私販。江、浙私販唯寧波、上海兩處最多,或附潛船沿途變賣,或僱船裝載駕往各處銷售。每過關口,有一定使費,任意往來,目無法紀。”可見當權者的縱容是促使民間私鑄之風興起的原因之一。

古代錢幣也有假幣嗎?具體是怎樣造假的? 第5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爲了杜絕假幣和假鈔,古代統治階級也採取了不少措施,比如精選紙幣材料,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蜀紙;印製精美的圖案,比如,清代寶鈔以龍爲圖案,外做花紋邊欄,因圖形複雜,造假者不易模仿;紙幣上往往印有帝王或者書法家的文字;各地官府設立專門的辨鈔人,專門幫助百姓識別紙幣的真假,有時還會普及一些辨別真僞的知識;政府也會獎勵告發造假之人,嚴懲被抓的造假罪犯。但是由於封建社會制度和工藝上的侷限性,這些手段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由於傳統的鑄幣材料是銅、鐵這樣的金屬,比較容易得到,鑄造技術簡單,也爲假幣、假鈔的盛行客觀上提供了可能。加之對於貨幣管理的不成熟以及朝代更迭前後的經濟混亂,古代假幣的猖獗也就不難理解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