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清朝腐敗之謎:因爲他們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清朝腐敗之謎:因爲他們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中後期的中國情況大家都知道,由於慈禧的垂簾聽政,政府的腐敗導致清朝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略了,那就是清政府內部官員之間勾心鬥角,沒有憂患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

清朝腐敗之謎:因爲他們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網絡配圖

其實甲午海戰的失敗歸根到底還是因爲清朝那些庸臣的勾心鬥角。回顧甲午海戰,仔細的分析,便容易知道它的失敗跟四個人脫不了干係,也可以說,中國百年恥辱皆因這四人引起。

第一當屬翁同龢。翁同龢與李鴻章結下了樑子,因爲他的兄長翁同書。其兄在安徽當巡撫時犯了失守封疆之罪,被李鴻章彈劾,後來被髮配新疆,其父知道後被氣死了,因此,翁同龢對李鴻章懷恨在心。因爲翁同龢掌管軍機處,後來對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進行報復。

他一面支持與日本一戰,一面卻削弱李鴻章跟他的北洋水師。朝廷每年的400萬兩用來購買船子跟槍炮的都被他剋扣、停發。這樣導致水師的的軍備老化,全軍覆沒,將近兩萬的水軍葬身海底。這個第一當之無愧。

清朝腐敗之謎:因爲他們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第2張

網絡配圖

第二個是張仲炘。他在甲午戰爭也沒有起到什麼好的作用,本來說大敵當前,應該同仇敵愾,然而他卻非當沒有如此,在北洋水師與日艦開戰的時候,他直接將李鴻章給告了,並且說起私通日本,一度將李鴻章往死裏陷害。直到現在,很多人都還在懷疑這個人是不是個日本間隙,這樣的做法,是相當的不明智的。說他是亡國罪臣一點也不爲過。

第三個是張謇。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爲“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他給翁同龢出主意借日本人的手除掉李鴻章,削弱他的軍事力量。 就在日艦進入渤海時,張謇等人又主張死守渤海灣,不讓北洋水師出海迎戰,最後讓日艦直接打到了家門口。正是由於張謇從中攪局,才加速了甲午海戰的失敗。

清朝腐敗之謎:因爲他們沒有民族團結意識 第3張

網絡配圖

第四個李秉衡。他也是清流派的人物,在甲午戰爭的期間,他是山東巡撫。按理說他應該支持李鴻章作戰,可是他處處跟李鴻章作對,北洋水師需要援助的時候,他卻各種拒絕出兵,導致了北洋水師因爲遲遲沒有援助,而陷落了。說他是晚清的罪臣一點都不爲過。

就這樣,甲午戰爭在這四位的手裏走向了失敗。也因爲如此,中國國門被其他國家攻開,讓他們輕而易舉的來瓜分中國,造就了後面一系列的侵華戰爭,讓中國留下了痛心疾首的百年恥辱。如果清朝統治者及早發現這個問題,或許甲午海戰就不會失敗,其他國家就不敢侵略中國,就不會有中國的百年之恥。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