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最後爲何只剩三國

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最後爲何只剩三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最後爲何只剩三國?而這三國爲何一時無法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這三個國家都很重視人才,每一國都重用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所以才成鼎足之勢。

在起初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真正的領軍人物是袁氏二兄弟:袁紹與袁術。後來的三國之主都算不得什麼“巨頭”。曹操還算是比較有實力的一路,孫權的父親孫堅只不過是居中的一路,而劉備當時僅是個帶着一小路人馬、依附在公孫瓚那路的縣令。

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最後爲何只剩三國

網絡配圖

看看當時袁術與曹操對待具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關羽、張飛的態度,便知這兩路諸侯的未來。袁術僅因爲關羽、張飛是小小“馬弓手”,就恨不得將其哄出——對人才論資排輩,這是最沒見識的糟蹋人才。

而唯纔是舉的曹操則與袁術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不僅好言安慰關羽,而且還爲“馬弓手”親自溫酒把盞,這種低姿態不是作秀,是發自內心地喜愛人才!曹操雖是奸雄,但在吸引人才上,的確具備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除曹操、孫堅之外的十六路諸侯,在人才戰略上與袁氏二兄弟大同小異,大多或有眼無珠、或前恭後倨,所以一一土崩瓦解也合乎天理。

英文中有句諺語,叫“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垃圾”。對這句諺語,想必兩千年前的諸葛亮、陸遜、郭嘉等士感觸頗深。這三位是三國的扛鼎人才,都分別被三國之主劉備、孫權、曹操本着“唯纔是舉”的原則納入。如果他們投入的是其他十幾路諸侯的懷抱,還會有後來的大展宏圖嗎?

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最後爲何只剩三國 第2張

網絡配圖

三國之主對待人才相當低姿態,這是有示範作用的人才戰略之舉,劉備、孫權、曹操善待人才當然是爲了奪取天下,但他們絕對做到了毫不虛僞的求賢若渴。

人才戰略對十八路諸侯中的每一路發展都舉足輕重,然而奇怪的是:越是赫赫有名的諸侯,越不屑禮賢下士,似乎那裏的人才早已飽和了似的。

爲何越赫赫有名的諸侯就越不招納人才呢?以袁紹袁術這十八路諸侯的兩個領軍人物爲例,門下固有的猛士與謀士林立,袁紹帳下的田豐、沮綬、許攸都不是草包,但各懷鬼胎、分成各種裙帶關係,還招賢納士做啥?至於大局的發展,與那些打小算盤者又何干!

羣雄並起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最後爲何只剩三國 第3張

網絡配圖

“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垃圾”,更進一層的問題是,認定寶貝是垃圾的地方有沒有發現自己的過錯?那種地方會有真寶貝發光嗎?它容得下放光的寶貝嗎?一個容不下人才的地方,誰會對它的未來抱有信心?

從古代的三國到今天的全球化,跨越千年的實例反覆證明:誰能惟纔是舉,誰就能在這個世界上脫穎而出。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