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史爲何總是驚人的相似 劉禪爲何放棄不抵抗?

歷史爲何總是驚人的相似 劉禪爲何放棄不抵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成都以北的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

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最終採納了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的雙手,出城向鄧艾投降,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劉禪投降的當時就有一部分人堅決反對投降。反對最激烈地要數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劉禪採納譙周的建議,決定投降的那一天,劉諶憤怒地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聽。於是劉諶先殺了妻子和兒女,最後又自殺。對於劉禪不戰而降,人們評價歷史時大都持反對意見,唯獨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爲上之策”。認爲劉禪的投降是以全國爲重。那麼,劉禪爲何在蜀軍主力尚存的情況下,決心投降呢?

歷史爲何總是驚人的相似   劉禪爲何放棄不抵抗?

網絡配圖

其一,魏國三路進攻,使得蜀國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在軍事上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263年秋天,魏軍 16萬人徵蜀,鍾會率軍攻取漢中,姜維敗守劍閣。鍾會重兵 屯駐在劍閣城下,一時難以攻下。鄧艾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率軍從陰平由小路經漢德陽亭到涪城,離劍閣以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用奇兵攻擊防守虛弱的成都。在這種情況下,耽於享樂的後主劉禪,對抗戰已經絕望,認定蜀國滅亡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鄧艾率領精兵萬人,長驅直入,不戰而降蜀國江由守將馬邈,一戰而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突然兵臨成都城下,對蜀國君臣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懾。正如《三國志》所記:“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總之,鄧艾的奇襲之術徹底擊潰了蜀國人的心理防線。

以上可以說成是威逼,除了威逼,還有魏國的利誘。

魏國雖然兵分三路進攻,但主力部隊實由鎮西將軍鍾會率領。在攻取漢中以後,鍾會在發表的一篇告示中,論證了抵抗必敗的理由,列舉了投降魏國而被任用的事例,勸說蜀國人“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鍾會的宣傳是有效果的。在大臣會議上,譙周力主投降,告訴劉禪說:“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劉禪拿不定主意,譙周又上書說:“原陛下早爲之圖,可獲爵土;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就這樣,在利誘之下,庸懦的劉禪下定了投降的決心。

歷史爲何總是驚人的相似   劉禪爲何放棄不抵抗? 第2張

網絡配圖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鄧“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羣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鄧艾“承製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羣司各隨高下拜爲王官,或領艾官屬。” 鄧艾在263年的十二月上書司馬昭時,依然堅持:“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於京都,吳以爲流徙,則於向化之心不勸。”總之,魏國的利誘消除了蜀國投降的後顧之憂。

此外,國內政局的不穩,使得蜀國認爲抗戰難以持久。在大臣會議上,力主投降的譙周,針對南奔的主張,駁斥道:“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爲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羣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認爲如欲難逃,恐怕會在途中,發生不測事件。

大臣會議後,劉禪拿不定主意,針對南逃的主張,力主投降的譙周又在上疏中補充說:“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爲,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爲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認爲南方的少數民族會發生叛亂,不會跟隨劉禪抵抗魏軍。此其四。

其五,吳國的衰弱使劉禪放棄了投吳的念頭。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國位居第二。但孫權死後,吳國政局不穩,朝政日非,使得吳國迅速衰落,難以抵擋魏國的攻擊,早晚必亡。在這種形勢下,吳國和蜀國雖是同盟的關係,在蜀國看來,投吳的結果,依然是要被魏國所擄,還不如趁早投降的好。

歷史爲何總是驚人的相似   劉禪爲何放棄不抵抗?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實,蜀國是戰是降的決定權掌握在劉禪的手裏。如果劉禪有劉備之風,也絕不會投降。可惜的是,劉禪一向貪圖享樂,沒有雄心壯志,他老爹當年東逃西走,東征西討的生活他可過不了。加之,此時已是60餘歲的老翁,經不起折騰了。所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顧歷史的罵名,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投降之路。

劉禪的投降,從客觀上說,加速了西晉統一全國的歷史進程,減少了戰爭對社會生活和生產的破壞。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最強,人才最多,北方的魏國統一全國是歷史的總趨勢,雖然蜀國如若抵抗到底,還能夠苟延殘喘幾年,但終究無法永遠割據一方。劉禪的投降,從他個人來說是恥辱,是無能的表現,但卻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情。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