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文人志願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文人在中國歷史上的一直保持着較高的地位,他們大多數從儒學,思想品行方面修養很高,另外有學識的人往往心胸寬廣,有着偉大的抱負,在正確價值觀的影響下,古代的文人以達濟天下爲自己的責任。通過科考證明檢驗自己的學識之後,文人就開始選擇自己的就業方向,從官通常排在第一志願。

儘管心中再無私的文人,他們想救濟天下也需要有實力,成爲名臣是他們最佳選擇。還有很多考生,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考試通過就是爲了能順利地進入仕途,光宗耀祖。這樣的願望簡單而樸素,仕的地位在古代非常高,一個人追逐這樣的名利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在古代,文人心中還有第二個志願,幾乎可以和第一願望排名,那就是醫學。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一. 范仲淹之舉將此觀點合理化

1.入仕從醫地位相當

范仲淹從小就有一個愛讀書的好孩子,心中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順利通過考試,做一名宰相,這樣可以造福於天下的老百姓,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同時他又是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他知道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所有事情並不會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發展,如果自己沒有成功,那至少可以通過學醫來救治世人,同樣是爲民做好事。

“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這樣的思想影響着範相,讓他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這樣的人不管在哪裏,不管地位如何,心中始終會惦記着老百姓,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人。

他的仕途雖然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的一生所作所爲沒有偏離自己的信仰,始終爲民所憂。他是一個勇士,常因自己的直言得罪人,進而影響自己的前途。但是他從不在意這些,心中也早早有所準備,大不了回家做一名醫生繼續幫助百姓就可以了。

他的這份灑脫讓名利在他面前擡不起頭來,他這樣的理念也影響着後人,許多文人把此當作信條。不爲良相甘做名醫,不僅影響着做官的文人,對後來專門從事醫學的人士也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鞭策,讓他們對自己的職業更加有歸屬感和榮譽感。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2張

2.入仕從醫相融相通

在古代讀書識字的人並不是很多,不管將來是醫生還是公務員,他們在前期所作的準備是一樣的。古代的醫書較爲深奧,想要理解其中的涵義,必須熟識歷史文化知識。有資格參加科考的人員,他們的文化素質完全可以掌握醫書的思想,後期只需要用點功多讀幾本醫書就可以了。

讀書人和從小沒有經過四書五經薰陶的人相比,他們在學醫和從醫的道路上更有優勢,掌握起來更加快捷。所以古代的文人在落榜或者對仕途失望的時候會把醫生當作一個重要的職業。“醫以活人爲務,與吾儒道最切近”,這是元代時期的文人所做出來的感慨,在時代的不斷髮展中,讀書人越來越能體會到有官做醫的相通之處。

“古之善爲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在胸懷天下的人眼中,濟世和救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少年時期意氣風發,一心爲民,在世道的艱難中學會了變通,用不同的方式爲人民做貢獻,即使和當初的職業追求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這樣的仁人志士在生命臨終之際會爲自己感到驕傲,來世一場,不虛此行。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3張

二. 醫官兩者相互依傍

1.醫學世家與官宦之家地位相當

在宋時期,南方地區有一個龐大的盛氏家族。這家人的名氣很大,經過多代發展,甚至跨隔朝代,依然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盛家以醫發家,後代子孫從事這一行當的居多。在醫學之前,它首先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盛家人難以達到這麼高的地位。

“自高大父而下皆以儒醫”,這個家族的子孫,並非全部都是從醫,還有一部分考取了不錯的功名。從醫不僅給這個家庭奠定了文化修養,還給讀書的孩子們提供了穩定富裕的發展環境。醫給這家人帶來了不錯的收益,子孫們在這樣平和充足的環境之下更容易走向仕途。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4張

2.醫官源頭一脈相承

盛家人有較高的名望且代代相傳,和部分從官的子孫們關係不大,最重要的是以醫滋養家世的營養。它的生命力穩固且強大,子孫一旦掌握了救治醫人的本領那就不會輕易失去,大多會伴隨一生,且影響到後代。而缺少文化滋養,想要一直流傳也是難事。所以醫官兩者的發源基礎是一樣的。

“恆以世醫不可弗繼,既讀儒書而攻醫益力”,這是盛氏的治家理念,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來源。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在沒有優渥生活的條件下,科考的道路更加艱辛。一些考生會先掌握救治病者的本領,從中可以得到收益,用勞動得來的錢財繼續科考的道路,這樣的模式對貧寒人家的學子來說非常明智。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5張

三. 棄官知識分子創醫學新天地

1、科舉落榜轉發展陣地

在古代,仕途對於知識分子而言是最珍貴的東西,在很多人眼裏,一旦失去它,那麼自己的人生可能會變得暗淡無光,無數人爲能通過科考着魔瘋狂。但它的艱難程度超出人們的想象,有很多人用盡半生的時間讀書考試,失敗之後不氣餒,即使孩子早早已經成人,他也不放棄考試。

但是有的考生在失敗幾次之後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向,比如李時珍,他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喜歡醫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做最顯赫的職業。在社會的壓力之下,他考試了幾次不滿意,後來就把心思全用在了醫學上面。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非常正確,他在醫學方面的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大大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他的事蹟表明,男兒的成就並不是一個官職一個狀元稱號就能決定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極具天賦,再加上自己的熱情和努力,比仕途更輝煌的成就就在人的眼前。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部著名的書籍,比如《聊齋志異》,作者把考場上的失意用另一番成就來彌補。還有很多著名的詩人,比如孟浩然,李賀等,如果沒有當時落榜的遭遇,就不會給後世留下充滿才情的詩句。

他們通過著書立說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思想感情,其間雖然有不甘心,但是這一刻的清醒,給中國的文學留下了驚豔的一幕。在衆多的第二選擇中,從醫的數量佔據的較多。在古人眼裏,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更加有說服力,同時可以滿足其清高的一面。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6張

2、意願不甘共成醫者

在轉醫的道路上,有些人確實是心甘情願的,他們心中的確有濟世的宏願。但是有些人僅僅是處於無奈,在他們眼裏仕途離自己越來越遙遠,爲了能養家餬口,又不至於讓自己的身份過於低微,醫生就是最好的選擇。有的人可能在從醫的前幾年依然有重新步入仕途的心願,有的人可能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徹底靜下心來。

世間總是有例外,張騫也曾經考取過不錯的功名,他由此得到的地位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但是他既沒有做官,也沒有從醫,而是選擇了第三條路,是知識分子極少從事的道路,這就是商。他不僅光明正大的從事了,而且成爲了傑出的企業家。

他的這種做法,以及外界對此的寬容度,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至此,他改變了人們對知識分子的刻板印象,他不再是迂腐和頑固的代名詞。他也可以正當的追名逐利,可以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自己的國家。因爲對於民生而言,包含的範圍太廣了,只注重其中一面是遠遠不行的。它涉及健康,經濟,農業,就業,教育等多個方面。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也可以是多維度的,只要是有益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都是好的事業,不分高低。

不爲良相,願爲良醫 古人文人爲何會放棄仕途選擇醫學 第7張

結語

古代文人不把當官做爲唯一途徑是一件好事,這樣更能推動社會各方面發展,讓世界變得更加多彩。沒有做官的文人,用自己的知識和才情給社會帶來了不同的一面,它讓人更有溫度,讓社會更加多元化,這些矛盾和衝突刺激社會不斷向前進步和發展。

對當今時代的讀書人而言,人們可以選擇的專業領域非常多,社會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各行各業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前提是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所以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

參考文獻:

《贈盛用美序》

《盛芝嚴壽意圖》

《范文正公文集》

《宋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