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包公的形象象徵:三口大鍘刀是怎麼來的

包公的形象象徵:三口大鍘刀是怎麼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包公的戲裏,最重要的,出場率最高的莫過於包公的那三口大鍘刀,滿滿的,這三口大刀成了包拯的符號,包公的戲也總是以“開鍘”這一詞作爲進入劇情的高潮。 

包公的形象象徵:三口大鍘刀是怎麼來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戲劇的影響下,包拯和鍘刀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河南開封府的景點內,包拯的三口鍘刀更是作爲吸引遊客的主要項目,在安徽的包公祠中,也陳列着他的三口大鍘刀。可見這對包拯的重要程度。

其實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用鍘刀作爲刑具的,在歷朝歷代的記載中,都沒有出現過用鍘刀行刑的記錄,秦漢的死刑是腰斬,就是罪人裸體趴在地上,用斧頭砍斷他的身軀;在隋朝的時候確立了五刑,死刑的記載之後兩種一個是斬刑一個是絞刑,斬就是用刀砍人的頭,絞就是用棍子收緊套在人脖子上的繩子讓他窒息死亡。

在唐宋基本是延用五刑的處罰制度,死刑也只是針對有嚴重犯罪情節的人,這種人,也肯能會被“凌遲處死”。當然這都是要視情節嚴重程度來判斷的餓,根據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來判定他會接受怎樣的刑罰。

在《三俠五義》中提到的包拯暗示公孫策根據““札”字當“鍘”字,設計出龍、虎、狗三把大鍘刀。並向宋仁宗請示,根據情節輕重可以用鍘刀處理。雖然和歷史情況有差別,但是將包拯的大義凜然,寄寓在這具體的鍘刀上,給人一種見鍘刀如見公正的感覺,將這種虛幻的情感具現出來。

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成功的,也是文學家或者老百姓對包拯極大的支持和信任,包拯的執法嚴明是真正幫到百姓,維護百姓利益的。

 包公孝肅祠在什麼地方

包公孝肅祠簡稱“包公祠”,在合肥環城南路的一個土墩上,位於包河公園古建築羣內,明弘治年間知府在這邊修建了包公書苑,所以叫做包公祠,包公祠 紀念的是宋代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包拯的公祠。 

包公的形象象徵:三口大鍘刀是怎麼來的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組成,整個祠堂風格古樸,顯得極爲莊嚴,包公祠裏有銅像,有龍、虎、狗三口銅鍘,象徵了包公斷案的義正言辭,鐵面無私。祠堂內還有包公斷案的蠟像,包公演義等歷史文物資料。

整個祠堂爲白牆青瓦構成,像閉合式的三合院那樣的存在,主建築是包公亭,廳內有包拯的塑像,在鑲嵌黑石的包公像面前,彷彿一切貪贓枉法,貪官污吏都能煙消雲散,黑臉包公鐵面無私,凜然正氣的看着你。

包公亭的西面是一條長廊,東面聳立着六角龍井,裏面有一口井,井內的泉水叫“廉泉”,相傳這口井還有個故事,傳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泉水裏的水,非常不舒服,因爲他是大貪官,,因爲他們都是好人。而有人喝了這井裏的水,卻覺得泉水很好喝,還有一點甜美的感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祠的西南面是流芳亭,傳說包拯年幼的時候常常來這邊讀書。包公祠內有一塊吸引人的石頭,是從包公墓中清理出來的刻石,是一塊講述了包拯一生的墓誌,對於現在研究當時的歷史,和對包拯人物原型的還原都有巨大的影響意義。

碑中記錄了包拯做官的時候鐵面無私的一些事蹟,據說人們對包拯非常崇敬,在參觀包拯祠堂的時候,在碑石上指指點點,常年累月下,這裏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可以看出人們心中對包公的尊敬。

 包拯的兒子是誰

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爲包繶,生母是董氏,但是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次子叫包綬,是包拯身邊的妾侍所生。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分別來看看他的兩個兒子的相關詳細的介紹。 

包公的形象象徵:三口大鍘刀是怎麼來的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包繶是包拯的長子,生母是董氏,在包繶十九歲的時候娶了崔氏作爲自己的妻子。崔氏的三朝宰相的呂蒙正的外孫女,所以跟包家也算是門當戶對。包繶因爲父親的職位,從小就收到了很多保護,年少的包繶就已、被封爲太長寺太祝,但是在婚後的第二年卻病逝了。崔氏傷心欲絕,誰想到幾年後,他們的兒子也夭折了。包拯夫婦還是很開明的,爲了不讓崔氏這麼年輕就守寡,卻她再嫁,但是崔氏卻拒絕了。此後,崔氏在守節二十年之後,被宋哲宗封她爲永嘉郡君,來表彰她的事蹟。

包綬,小名爲包綖,是包拯的次子,生於仁宗嘉佑二年,死於徽宗崇寧四年,享年爲四十七歲。包綬的生母是包拯的妾侍孫氏,但是孩子還沒有出生,包拯便把孫氏打發回了孃家。大嫂崔氏知道孫氏有了身孕,於是便瞞着包拯夫婦,在私底下給孫氏送去錢財和衣物,等到孫氏生下包綬之後,崔氏又將他抱養到自己的房裏,雖然名義上崔氏是包綬的嫂子,實際上是他的養母。過了一年,在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崔氏將襁褓中的孩子送到了包拯的面前,包拯夫妻兩個非常高興,於是爲他取名爲包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