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相信度過司馬遷史記中的《史記·項羽本紀》的朋友們都會有一種感受,完全就是一篇荷爾蒙爆棚的雄文,可以看的出司馬遷是多麼的喜歡項羽!相比之下再來看看劉邦的《高祖本紀》寡淡無趣,而且這一篇還是在項羽的後面,但是明明是劉邦打敗了項羽。司馬遷這樣對項羽的偏愛導致了後世的輿論,劉邦擊敗項羽就被弄成了劉邦對英雄的勝利。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但真相真的如此嗎?

在“成王敗寇”的傳統思維下,項羽卻被司馬遷和後來者成功塑造爲美學意義的悲劇英雄,尤其是大宋才女李清照一首“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蕩氣迴腸,令人欷歔感嘆。

項羽身材高大,勇武過人,“力能扛鼎”,可謂秦末亂世中一等一的高手,年紀輕輕,就率軍起事,鉅鹿之戰,其他人畏縮不前,他卻以破釜沉舟之壯舉,大破秦軍精銳,“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震懾一羣友軍,“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此時不過25歲,端坐軍中,享受膜拜,儼然已是霸主風範。

他在戰場叱吒風雲,卻又俠骨柔腸,深愛着一個纖弱的女子,即使到了崩潰邊緣,還演了一場傳誦千古的“霸王別姬”。

他人生最後的謝幕,堪稱英雄史詩的輝煌高潮:看重名節而放棄渡江逃跑,身陷重圍仍堅持血戰到底,拿劍殺死漢軍數百人,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但他仍然沒有力戰而死。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他在殘酷的搏殺中,認出了敵軍一個熟人,於是,他喊道:聽說你們賞千金、封萬戶來買我的頭顱,我成全你吧!“乃自刎而死”,年僅30歲。漢軍涌上來搶奪他的遺骸,居然互相殘殺又死了幾十人。

這就猶如古希臘神話中英雄阿喀琉斯之死,他中了致命一箭,仍在狂吼搏殺,“特洛伊人聽到他的吼聲,渾身打戰,以爲他並沒有負傷。突然,他的肢體僵硬起來。他倒在其他屍體的中間。他的盔甲和武器掉在地上,大地發出沉悶的轟響。”

阿喀琉斯倒下後,特洛伊人瘋狂涌上來搶奪他的遺體,“阿喀琉斯的死敵帕里斯第一個看見他倒了下去。他喜出望外,不由得歡呼起來,即刻激勵特洛伊人去搶奪屍體。許多原來見了阿喀琉斯的長矛都趕快逃避的人都圍攏過來,想剝取他的鎧甲……”但阿喀琉斯的戰友,拼死保護了他遺體的完整。

項羽的部下,卻已經全部戰死了。項羽轟然倒下,敵人如嗜血的鬣狗一般圍攏上來,互相打鬥,結果,一人搶到他的頭顱,四人搶到他的身體。這五人,後來都封了侯。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這就是凡人與神人、俗人與英雄、酸文與史詩的區別。英雄失敗了,他失去生命的軀體,還能給敵人一場大富貴,他的傳說並未因爲他的死去而湮沒,因司馬遷神來之筆,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相形之下,司馬遷寫劉邦,毫無激情可言,純屬流水賬。他是西漢史官,寫西漢開國之君劉邦,雖竭力遵守政治正確,文字中卻仍隱現着對劉邦的不屑,比如劉邦年輕時的流氓行徑,“好酒及色”;又如,楚漢之戰初期,他被項羽打得各種逃跑,甚至讓一羣女人來當替死鬼冒充前鋒引開楚軍主力,自己從另外一個方向偷偷逃跑。

項羽是貴族之後,劉邦則出身市井,後人因此固化了他倆的形象:一個光明坦蕩的貴族,與一個不擇手段的平民。最終平民贏了貴族,而貴族卻贏得歷史的尊重。

但撇開對項羽的歌頌禮讚,能夠發現,項羽輸掉天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的個性,而是他在無限接近權力巔峯時,進行了錯誤的制度設計。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公元前206年,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擁雄兵40萬,而劉邦軍僅10萬。項羽自認爲已經掌握了最高權力,屠咸陽後,遂自行分封天下,一口氣封了18個諸侯國,給自己的封號是“西楚霸王”——一聽這霸氣的稱號,就知道他當時自我感覺有多麼好!他那時只有26歲,意氣風發,以爲整個大地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卻沒料到自己已經埋下了日後敗亡的隱患,那就是“分封制”。

項羽是楚國貴族,他迷戀着春秋時諸侯林立的國際格局,憧憬着楚國一枝獨大,其他諸侯衆星拱月。他分封的諸侯,大多是秦之前的列國貴族,當然,貴族太多,不可能一一分封,所以選了些有戰功的,除了貴族,也有劉邦這種他壓根兒瞧不上的農民。

但是,項羽沒有想到,他自己感覺良好的春秋、戰國模式,卻遠遠不適合他所處的時代了。

秦國滅六國實現了大一統之後,有大臣建議採取分封制,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分,但身爲廷尉的李斯站出來說:不可!他認爲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周天子當年制定的這個政策,已經證明是一個政治災難,諸侯們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發動戰爭,而天子卻無力阻止他們。李斯建議:實行郡縣制。秦始皇採納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由此確定,延續至今。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從歷史意義來說,秦朝郡縣制的設立,廢除了春秋戰國舊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對封建中央政權的威脅,同時也標誌着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已經要求破除裂土封侯的舊時代,迎接一個大一統中國的新時代。但項羽卻想重新分裂中國,回到封建割據、大國小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春秋戰國,絕對是開歷史的倒車。

項羽分封諸侯,吃力不討好,六國貴族要求無條件恢復故國,項羽不願意,那些立下軍功的非貴族更不願意:“我們流血送命,居然是爲你們打工?”項羽按軍功分封,把一些舊貴族封到故國之外的土地,他們認爲項羽不公平,把他們從“善地”給整到了“醜地”,一個個怒火萬丈。項羽期待的自己當大哥、帶一羣小弟互相制衡的格局沒有出現。楚漢之戰爆發後,那些分封的諸侯,尤其是舊貴族,紛紛翻臉,往他身上捅刀子。

這個過於自信的勇夫,站在歷史的大鐘前,伸着兩支肌肉虯張的胳膊,努力想把時針往回扳,但可能嗎?

其實,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沒當成皇帝但距離天子之位最近的一個人,可以說半邊屁股都坐上龍椅了,卻被劉邦給硬生生扯了下來。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假如,項羽實現了他理想的制度設計,成爲衆諸侯拱衛的周朝天子一般的霸主,又會怎麼樣?只能說,那將是歷史的一大悲劇,這些諸侯國之間滿懷恨意,互相攻擊,或許項羽在世時,尚能約束各方,但他身後,必定烽火連天,狼煙遍地,經過漫長的時間後,等到下一個類似秦國的諸侯在屍山血海中崛起,重新實現統一。還好,項羽分封諸侯四年後,劉邦勝利了,沒有讓漫長的殺戮持續下去。

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大時代。西漢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劉邦將六國的後裔,以及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中國也因此進入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中國模式”:中國歷史具有漫長的跨度,它表現爲一個大一統國家的理想不斷變成現實,中間又不斷被一些分裂和混亂的局面所打斷,文明卻始終未斷裂。

湯因比在他的名著《歷史研究》第七章《希臘模式與中國模式》中寫道:“中國模式同希臘模式一樣,在歷史中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如果把這兩種模式相互聯繫起來加以觀察,它們則更加光彩奪目。”他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即城邦林立、互相攻伐的希臘模式廣泛適用於各文明史的早期階段,中國模式則廣泛適用於各文明史的晚後階段。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7張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大勢,劉邦順勢而爲,而項羽逆流而上,在他們做出選擇時,結局或早已註定。

當然,歷史洪流中,出現一些漩渦,也在所難免,西漢初期,曾分封諸侯王而形成“郡”、“國”並存的局面,結果諸侯造反但郡縣穩定,劉邦就是在平定異姓王英布叛亂時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公元前195年,劉邦崩於長樂宮,享年62歲。

項羽,劉邦,兩人一起反抗暴秦而後又一起逐鹿天下,至此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劉邦的繼任者,繼續逐步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使“大一統”政體更爲鞏固;而項羽死後,他的族人得到劉邦優待,一個也沒殺,有些還封侯,並賜姓劉。

相比劉邦,項羽過於嗜殺。《史記·項羽本紀》,簡直就是一部西楚霸王的殺戮史,各種殺法:活埋、斬首、活活燒死,居然還有“烹死”。

項羽屠咸陽後,有智者勸他定都關中,但他想的卻是回老家顯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勸說他的這個人就長嘆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了之後,大怒,“烹說者”,就是活活煮死。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8張

他烹死過不少人,有一次他抓住劉邦老爹,威脅劉邦也要烹了,劉邦心理素質很好,居然說:咱們曾約爲兄弟,我爹也是你爹,如果你煮了咱們的爹,給我分杯羹。項羽氣得要死,又無可奈何。

此事也是後人不屑劉邦的原因之一,認爲他刻薄寡恩,爲了成功不擇手段,連老爹都可以放棄,進而襯托了項羽的高大英雄形象,但是,爲什麼不換個角度思考:項羽如此嗜殺,又怎麼不影響他的英雄形象呢?

項羽酷愛屠城殺俘,“阬襄城”,“屠城陽”,“屠咸陽”,“燒夷齊城郭室屋”,他又屢屢阬殺降卒,如“阬秦卒二十餘萬新安城南”,“皆阬田榮降卒”。韓信當時就認爲項羽必敗:“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懾於威強耳。名雖爲霸,實失天下心。”

劉邦向項羽宣戰的一大理由,就是他活埋了二十萬秦軍降卒——這個數字應該有所誇大,但項羽殺戮太重,無疑讓更多的人投向了劉邦一邊。

項羽好殺,是繼承了戰國傳統,以儘可能減少對方國家青壯年男子數量爲戰略目標,打了勝仗就奴役戰俘,覺得奴隸太多沒有辦法處置就屠殺了事。劉邦採取的,卻是“招降納叛”,依靠收編戰俘、收編其他地方軍的政策,使自己的軍隊成爲一支不突出地方特性的“聯軍”,得以屢敗屢戰,最終獲得勝利。這也是劉邦超越項羽、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體現。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9張

所以,劉邦固然談不上君子,而項羽也難言高尚。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專門寫有《英雄時代》一節,說的是文明相對落後但軍事能力突出的“蠻族英雄”:“蠻族馳騁在前一個文明的破碎山河之間,享受了一個短暫的‘英雄時代’;但是與高級宗教不同,這種時代沒有開闢文明史的新篇章。蠻族是一把大掃帚,從歷史舞臺上清掃了僵死文明的碎片。這種破壞工作就是他們的歷史任務。他們的神話和詩歌熱情讚頌這種業績,以至於後人幾乎無法認清其真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就是亂世中的“蠻族”,還帶着部落氣息。他擅長打仗,卻不懂政治,楚漢之爭對峙階段,他太想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卻一直奈何不了劉邦。

無奈之下,他居然站到兩軍陣前,叫嚷要與劉邦單挑決鬥,這種小兒科的要求,劉邦豈會理睬?劉邦還藉此進行了政治宣傳:項羽胡亂殺人,我纔不跟你這野蠻的罪人決鬥呢!

項羽與劉邦臨終之際,都說到了“天”。項羽戰死沙場前,認爲“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劉邦病死長安,當時醫生表示能夠治好他的病,遭到他的痛斥:“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他拒絕治療,但給醫生賜黃金五十斤,打發他走了。

司馬遷爲什麼擡高項羽貶低劉邦?項羽失敗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10張

是的,相比順應天命的劉邦,自認爲逆天而行的項羽,更容易成爲美學的偶像、史詩的主角、悲劇的英雄,除此之外,司馬遷對項羽充滿了感情,或許還因爲自己的遭遇,看中了項羽的孤獨,歷史洪流,浩浩蕩蕩,他卻逆流而向,試圖以一身武力,把歷史拉回到註定不可能再回到的舊時代,最終粉身碎骨。

劉、項作古將近千年之後,唐朝大家柳宗元針對當時藩鎮割據一方的隱患,寫了《封建論》,否定封建制,肯定郡縣制,反對復古、泥古與倒退,認爲郡縣制代替封建制,是歷史一大進步。他反覆強調,一項新制度出臺,取代前一項制度,“非聖人之意也,勢也”,不在於人有多麼高明,而在於歷史大勢。

項羽若生在春秋戰國,他無疑將稱霸天下。然而並非如此。

這就是項羽被劉邦打敗的真正原因。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