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擡高項羽,爲何這樣說?

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擡高項羽,爲何這樣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司馬遷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說明你並沒有認真讀過《史記》,至少是沒有用心讀。

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說白了就是:萬里江山文人捧,千秋功過儒生評,平頭百姓跟着人云亦云。好在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這個草根也可以亂扯一通,給“流氓皇帝”劉邦正正名。

歷朝歷代,無數筆桿子一面標榜自己是清高狷介之士,一面又挖空心思的夢想走終南捷徑、爲帝王師。遺憾的是:個個都有宰輔相,人多手稠輪不上,於是便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言不由衷的把往儒生帽子裏撒尿的劉邦醜化成了小人、流氓,情不自禁的將烏江別姬自刎的項羽塑造成了君子、英雄。

可依鄙人的看法:

項羽是矯情漢,劉邦是本色人。劉邦雖有點小無賴,往儒冠裏撒尿,但畢竟還收留了儒生;項羽一言不合,便下油鼎。歷代儒士擡項羽,貶劉邦,表面看是“士可殺不可辱”,真相卻是失意(敗)者同病相憐、惺惺相惜、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

拿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與項羽的屠城縱火相較,就知歷史的選擇絕對正確。腐儒好標榜什麼貴族氣,其實多是嘴上功夫和吃不到葡萄冒酸氣。

劉邦知人善任、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禮賢張良、登壇拜信、放手蕭何,與參、勃、噲、嬰諸將情如昆仲,成三百年漢室之基業,開華夏強盛之宏圖,功蓋千秋,如何成了流氓、小人?

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擡高項羽,爲何這樣說?

而項羽生性暴虐、背信棄義、目中無人,以下犯上,殺宋義、弒義帝,有眼無珠,棄韓信、逐範曾,屠城殺降、縱火焚宮,除了那頂沒落的貴族頭銜和力拔山兮的蠻力外,又有多少君子之風?唯一可稱道者就是他上演的烏江別姬自刎那一幕,還多少可以激起後人的感嘆和同情。

史冊記載的那些劉邦的污點,諸如爲了逃命將女兒拋到車下、給我分一杯肉羹、往儒冠裏撒尿等等情節,繪聲繪色的,似乎不像史家筆法,倒像是文學家的精心加工。其對手項羽就更不用說了,明顯帶着執筆者的個人的感情。退一步說,即便有,不正說明劉邦是本色人嗎,比項羽的“錦衣夜行”又何如?

中國古代帝王中,劉邦是被後世黑的最利害一個。

說劉邦不是軍事家。說這話的人可能忘了,古代開國君主無一不是政治家暨軍事家,打江山的過程就是軍事角逐的過程,因爲此時還談不上什麼治國理政。只有高明的軍事家才能發現並擢拔軍事人才和優秀將領,並量其才而委以任。其手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就是明證。還可以用一句話反證:在一個用槍桿子說話的年代,那麼多的人傑梟雄,誰願意把寶押在一個不會打仗、毫無勝算的主子身上?

說劉邦無信無義。可劉邦卻尊義帝號令,在各路義軍中率先發兵攻下咸陽,相較項羽這個楚國貴族的後裔弒義帝(楚王太子)的惡劣行徑,究竟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劉邦不但厚葬虞姬,並於立國後爲故主義帝和首義的陳勝置守冢幾十戶,世代血食。換了項羽,能否做到,也值得懷疑。

說劉邦大殺功臣。劉邦跟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以自己的平民身份爲恥,常常由敏感而暴虐士大夫;而劉邦始終保持豁達大度的氣質,不脫平民本色。雖然他也剪除了少數幾個威脅皇權的武人功臣,但相較朱元璋大規模的屠殺功臣與文人士大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何況這是皇權時代的通病和死結,誰也不能超越時代侷限。

司馬遷貶低劉邦而擡高項羽,爲何這樣說? 第2張

至於說項羽單純天真,劉邦耍流氓玩陰的,這個我部分承認。身處古代亂世的政治人物你總不能要求他像商山四皓或竹林七賢,和清泉彈琴、對明月把盞,脫然物外、羽化登仙。你說他是陰謀也好、陽謀也罷,是爲了滿足個人野心、還是爲治國平天下,反正面對各路桀雄或衆多競爭對手總得耍點手段。宋徽宗趙佶是個文藝青年,夠天真單純吧,他自己坐井觀天也就罷了,還害的治下的臣民跟着他當了倒黴蛋。就是兩千年後的今天,國際間政治紛爭和商海暗戰不是也要講點策略、施點手腕嗎?

劉邦之所以成了後世文人筆下的“流氓”加“小人”,有以下四點原因:

1,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個人情緒的誤導。

2,兩千年儒家一脈的傳播和失意文人的加醋添油。

3,劉邦自己隨心所欲的說法,也即真性情流露。如對漢初三傑張、韓、蕭三人的評價,使後世人們記住了這句名言,而疏忽了劉邦說這話的背景。

4,大部分人對傳奇浪漫故事的偏好和同情失敗者的悲劇英雄情結。

劉邦,還有劉秀是兩位被低估的古代帝王。他在軍事上的屢敗屢戰,捲土重來,其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意志,只有後世曹操差可彷彿;在政治上的開明,如漢丞相制的設立和終守,忌禪商山四皓而不廢劉盈(事實上是顧忌與情民意),登位後的不忘初衷,與民休養生息,少於享樂,御駕親征(討盧綰、英布、匈奴等)。對漢朝持續的朝局穩定都開了好頭(有漢一朝,皇帝廢立,都沒有引發戰爭和大的流血衝突,基本平穩)。其歷史功勞應僅次於秦皇,在漢武、唐宗之上。

對待歷史事件和人物,是跟着名人亦步亦趨、醉心於繪聲繪色的描述,還是作客觀的邏輯分析和總體判斷,是看大義,還是拘小節,全賴個人的領悟和積累(也是偏好)。當然這只是鄙人的一管之見。歡迎提問者和各位同志批判、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