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代清朝皇族都重視習武:騎射被奉爲滿洲根本

歷代清朝皇族都重視習武:騎射被奉爲滿洲根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滿族人在關外時,主要以畜牧、遊獵爲生。因此,揚鞭策馬,彎弓射箭,幾乎是每個成年男子必備的本領。加之努爾哈赤爲狩獵和軍事行動的需要,創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爲每個旗民的必修之課。這種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爲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萬能騎善射的將士。這些將士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創建清王朝的過程中,貢獻重大。於是,騎射尚武,被清朝諸帝奉爲“滿洲根本”、“先正遺風”。

歷代清朝皇族都重視習武:騎射被奉爲滿洲根本

網絡配圖

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先後採取了多種措施,以保持騎射傳統不至丟棄。首先是加強皇子宗室、八旗貴胄勿忘騎射傳統的教育。順治帝曾規定,10歲以上的親王及閒散宗室,每隔10天到校場進行一次騎射演習。對20歲以上有品秩的宗室要求更嚴,指定他們每年春秋要戴盔披甲,參加宗人府舉行的弓馬考試;並授權宗人府對態度怠惰,成績低劣者進行參處。順治帝對自己的兒子也毫不寬縱,特爲幼小的玄燁(後來的康熙帝)選擇了技藝高超的侍衛默爾根做老師,訓練玄燁騎射,像讀書作字一樣“日有課程”。玄燁稍有不合要求,默爾根即直接指出。在這樣嚴格的訓練下,玄燁練就一身好武功,能用長箭,挽強弓,策馬射侯(布靶)十有九中。康熙二十二年,他在淺草叢中一箭射死猛虎,又傳在馬上連發三箭,箭箭射過峯頂,其山便稱爲“三箭山”。晚年他曾對衆羣臣、侍衛說:“朕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射獲諸獸,不勝計矣。又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

康熙帝深感掌握騎射武功,是保持滿洲貴族優勢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親自爲諸皇子督課,命他們黎明上殿背誦經書,繼而練習騎射,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康熙帝本人也常常率領衆皇子和侍衛大臣,到西苑紫光閣前練習校射。對普通八旗子弟,康熙帝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清入關以後,很多旗員見應舉赴考升遷較快,紛紛放棄武功,爭趨文事。騎射傳統已漸有喪失殆盡的危險。康熙帝便在鼓勵八旗子弟報考文場的同時,特命兵部先行考試滿語和騎射。只有弓馬合格者方准入闈,以示不忘尚武之本。此外,康熙帝又大大提高武試人員的地位。

歷代清朝皇族都重視習武:騎射被奉爲滿洲根本 第2張

網絡配圖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後,每當在紫光閣前考試武進士騎射、刀、石時,康熙帝都親自拔擢其中弓馬嫺熟、武藝高超者充任御前侍衛,附入上三旗。雍正年間明文規定:漢武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授一等侍衛,第二、三名授二等侍衛。對習武的人來說,擔任御前侍衛,是難得的榮耀。確立大閱、行圍制度,是清王朝崇尚武功,倡導騎射之風的又一重要措施。大閱典禮,每三年舉行一次。皇帝要全面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技藝。八旗軍隊則各按旗分,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佈陣、雲梯等各種技藝。清帝除以大閱這種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也把大閱視爲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的機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蒙古喀爾喀諸部臺吉(清廷賜封蒙古部落的爵號)進京朝貢,康熙帝特命舉行大閱,演習一批新型火炮,並全副武裝來到舉行大閱的王家嶺。參加檢閱的十幾萬八旗官兵,早已陳兵列隊于山坡谷底。康熙帝升座後,軍中響起螺號聲,接着紅旗飛揚,排炮併發。幾百門大炮相繼轟鳴,場內的靶侯隨聲而倒,場面十分壯觀。隨同康熙帝參加大閱的蒙古各部落王公,從未見過如此陣勢,不免呈現驚懼之色。康熙帝十分得意,但卻假作安慰:“閱兵乃本朝舊制,歲以爲常,無足驚懼也。”

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康熙帝每年都用田獵組織幾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訓練八旗軍隊的實戰本領。或獵於邊牆、或田於塞外,四、五十年來,從未中斷。對皇帝這樣不辭勞苦,每年往復奔波於長城內外,不少朝臣困惑不解。有人甚至以“勞苦軍士”爲由,上疏反對。這種與尚武之風背道而馳的奏疏,自然遭到康熙帝的拒絕。他不但一如既往進行大規模軍事訓練,而且爲平息蒙、藏地區的動亂,還數次領兵親征寧夏、內蒙。有一次康熙帝率軍行至呼和浩特,遇到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行營處早已準備好御營,但康熙帝爲鼓舞士氣,卻身披雨衣,佇立曠野,直到幾十萬大軍全部安營紮寨,才入營用膳。事實證明,由於康熙帝不忘武備,勤於訓練,八旗軍隊才能在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等戰役中,獲得輝煌的戰績。康熙帝晚年曾以滿意的心情回憶這段往事:“若聽信從前條奏之言,憚於勞苦,不加訓練,又何能遠征萬里之外而滅賊立功乎。”

歷代清朝皇族都重視習武:騎射被奉爲滿洲根本 第3張

網絡配圖

爲了進一步提高八旗軍隊的習武技能,清初諸帝還設立了善撲營、虎槍營、火器營等特殊兵種。專門演習摔跤、射箭、刺虎以及操演槍炮等。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鰲拜專權跋扈,康熙帝就是藉助一批年少有力,又善撲擊之戲的衛士,除掉權臣鰲拜。此後,正式設立相撲營。每當皇帝在西苑紫光閣賜宴蒙古藩王或親試武進士弓、馬、刀、石時,均由善撲營表演相撲、勇射,併爲武進士預備弓、石。

火器營是隨着八旗軍隊中,鳥槍火炮的數量不斷增多而設置的。早在關外時,八旗軍隊就開始使用槍炮。被他們稱爲“紅衣大炮”的火器,大多是從明軍手中繳獲的。幾十年後,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亂時,才發現庫存火炮的數量和質量,都已無法應付大規模的戰爭。當時清王朝中並無兵器專家,康熙帝只好任命在欽天監供職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試製新炮。南懷仁不敢違命,運用在歐洲學到的全部物理、化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絞盡腦汁,設計並製成新型火炮三百二十門。康熙帝對南懷仁制炮一直十分關注,視新式武器爲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盧溝橋試炮時,親臨現場觀看。這次試炮非常成功,每門大炮的命中率都很高。康熙帝十分高興,當場賜新型火炮一個威風凜凜的名字:“神威無敵大將軍”,並在炮場賜宴八旗官員。康熙帝充分肯定南懷仁制炮的功績,解下自己的貂裘賞給南懷仁,又破格提拔這個外國傳教士爲二品工部右侍郎。隨着戰爭的深入,槍炮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使用火器的士兵也越來越多,於是康熙帝將這批人組織起來,設立了火器營,共轄官兵近八千人。使用鳥槍火炮等較進步武器,無疑有促進在八旗軍隊中倡導尚武之風的作用。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