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歷史上的科舉中你知道進士科和明經科的區別嗎?

歷史上的科舉中你知道進士科和明經科的區別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於605年首開進士科,被視爲科舉的開始。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和策論。貞觀十八年,對錄取名額開始有過規定:"明經進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收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滿此數。"(《冊府元龜·貢舉部·條例二》)

歷史上的科舉中你知道進士科和明經科的區別嗎?

網絡配圖

 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而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沒有一定的才華,靠死記硬背是沒有用的,因此難度更大。當時曾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能表明進士和明經的地位。雖如此,但不要以爲明經就很好考,參加科舉的學子們大多數盡其一生還是無法獲得功名的。

唐朝科舉的試卷沒有糊名制度,錄取與否不完全根據卷面的成績,考生平時的聲望、家庭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推薦都起作用。也由於這點,導致腐敗大量產生,進士科基本都被高門大族所壟斷。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禮部侍郎裴坦主考,進士科考生一千餘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歲:鄭義則,故戶部尚書瀚之孫;裴弘,故相休之子;魏當,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餘不能遍舉,皆以門閥取之。惟陳河一人孤平,負藝第於榜末。"(《冊府元龜·貢舉部·謬濫》)大名鼎鼎的狄傑仁也僅是考的明經科,若沒有武后的重視,他也不會當宰相,書寫下一段傳奇了。

歷史上的科舉中你知道進士科和明經科的區別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到了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爲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爲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自此明經始廢。

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這時進士科的考試完全變成了以八股文論高低。考取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而明經逐漸變成了對貢生的尊稱。

歷史上的科舉中你知道進士科和明經科的區別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後八股文一直沿用下來,由明中期開始一直到整個清代,都必須採用八股文作答,科舉亦只要求遵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獨立思考、創新見解。考生的實際見識和才學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於是不少考生舍四書五經,專門鑽研爲應付考試 ,當時一些人稱八股文爲“敲門磚”意即考取功名後便可棄之如敝屣。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着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