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補天神話裏隱藏什麼歷史祕密?

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補天神話裏隱藏什麼歷史祕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媧。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爲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爲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涌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着空前大災難。

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補天神話裏隱藏什麼歷史祕密?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着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衆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爲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裏匯流。

神話裏隱藏的歷史祕密:女媧補天

“卻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峯下。”

這是《紅樓夢》開篇第一回講的故事源起,賈寶玉就是那塊棄在青埂峯下不堪補天之用的頑石。

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由來以久,《列子》(戰國)、《淮南子》(西漢)、《論衡》(東漢)、《三皇本紀》(唐)等均有記載。

如《列子·湯問》所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PS:列子名寇,又名禦寇,生於戰國前期,在老莊之間,在道教中被尊爲沖虛真人。

《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補天神話裏隱藏什麼歷史祕密? 第2張

在《列子》中女媧煉石補天以後又發生了共工怒觸不周山,《淮南子》中也有這個故事。

《淮南子·天文訓》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天柱折,地維絕”,《列子》與《淮南子》所說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列子》說的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而《淮南子》說的是“天傾西北,地不滿西南”。

在先天八卦中,乾卦爲南,坤卦爲北;在後天八卦中,乾卦爲西北,坤卦爲西南。八卦類象裏乾爲天,坤爲地。

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補天神話裏隱藏什麼歷史祕密? 第3張

兩相對照可知,所謂“天柱折,地維絕”,其實就是先天八卦演變爲後天八卦,後天八卦的產生應當就在共工與顓頊時期(一般稱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按神話所提示的信息來看,後天八卦並非出於周文王)。

地不滿東南還是西南呢?按後天八卦方位可知,《淮南子》所記的西南是正確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學者認爲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女媧補天的前因,但我們從以上引文可知,在《列子》中.共工是在女媧之後,而在《淮南子》中這也是兩個不相干的故事。

不過,《淮南子》兩個故事裏說的“天不兼覆,地不周載”與“天柱折,地維絕”看起來很相似,於是有人就把這兩個故事攏到一塊去了。

所謂先有共工怒觸不周山然後纔有了女媧補天,是東漢王充的拉郎配。

《論衡·談天篇》載:“共工與顓頊爭爲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到唐代的司馬承貞,其《三皇本紀》也認爲共工在前女媧在後,但共工不是與顓頊爭位,而是與祝融戰。

“女媧氏亦風姓……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

細節暫且不論,這些記載中關於女媧煉石補天的核心是一致的:

一是煉五色石以補天,

二是斷鰲足以立四極。

我們知道,一年有365天,準確地說,一年有365.2422天(指回歸年)。

當然,古人的數據沒這麼精確,但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已使用四分曆,一年有365又1/4天,四分曆就是由這個1/4而得名。

也就是說,四分曆的一年有365.25天,與我們現代精確測定的數值相差0.0075天,即一年差10.8分鐘,已經很準確了對不對?

一年差十來分鐘,聽起來好像可以忽略的樣子。我們換個說法,一分錢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計?漫說一分錢了,三毛五毛地都經常被抹零,買家賣家都會這麼幹。

OK,就說一分錢。按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估測數據,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達到70億;按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全球人口達72.6億。我們就按70億來算,一人給你一分錢,瞬間你就有了七千萬啊。

同樣的道理,一年差十分鐘,六年就差一小時,144年就差出一整天,1440年就能差出10天。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到今天(2016年)有2568年,如果今天的我們仍然按孔夫子那時候的四分曆紀時,我們的時間就會比標準的一年慢18天,反映到節氣上,我們以爲到夏至了,但實際上已經過了小暑。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那一天,那麼,閒得天天看日出日落的某個人就會發現,夏至這天的太陽怎麼提前下班了呢?

這關我什麼事?

好吧,確實沒太大關係,但你要知道,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一萬四千年後就會差出100天,兩萬年後就會差出半年來,那時候就會在酷暑的陽光下過春節了。

嗯,好像還是不關我事,撐死了堅持活滿一百年,萬年以後,呵呵……

OK,如果把這種現象縮短到四五十年就出現呢?

比如說,一年本來有365.2422天,現在我們的歷法規定的卻是一年360天,那麼,把零頭去掉,一年還差着5天。

一年差5天,四十年就差出來200天,都已經超過半年了,也就是說,從我們實行一年360天開始,四十年後就已經是冬雷震震夏雨雪了。

你拿出手機一看,明天夏至,然後第二天一睜眼,外面是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啊。

哪出問題了呢?

手機沒問題,黃曆沒問題,眼睛沒問題,那麼,一定是天有問題。

形象化藝術化地描述,那就是——天破了。

所謂補天,就是更正曆法,將一年360天調整爲一年365天。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五色石的意象就來自於五天。

所以,伏羲畫八卦制甲歷,很可能那時的一年是360天,這種曆法最多使用四十年就會出大漏子,然後就有了女媧的觀測和發現,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五天。

一年360天最多隻要四十年就會寒暑顛倒,所以,伏羲和女媧如果不是部落的代名詞而是兩個具體的人,那麼,他們倆一定生活在同一時代。

女媧補天將一年調整爲365天后,與迴歸年的實際長度365.2422天相差無幾,但如前所述,一點點細微的差別在時間的累積中放大後就會變成大問題。

一年365天,比實際的迴歸年少0.2422天,四年就接近少一天,四百年就少100天,八百年就會少200天,又會逐漸出現夏天可以滑冰冬天需要避暑的詭異天象。

怎麼辦呢?和女媧補天一樣,又需要調整曆法了。

據《尚書·堯典》記載:(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帝曰:“諮!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鹹熙。”

堯的時候,命羲和觀測日月星象,制定曆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有366天,但不是每年都有366天,因爲“以閏月定四時”,從此開始有了置閏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

PS:古代的歲和年是兩個概念,爲免複雜,按年來理解就好了。

當然了,隨着觀測技術及精度的不斷提高,這一次的調整不會等到真的冬夏反轉以後再行修補,要不在歷史上又會出現一次所謂的女媧補天。

一年365天,四百年就會比迴歸年少將近100天,實際的物候與曆法中的節氣已經偏移得比較明顯,這種不正常的變化足以讓古人察覺到曆法又需要調整了,所以,從女媧補天到堯置閏的時代,應該相距三五百年。

至於堯時的閏年366天具體是怎麼計算的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調整後的更加精確的歷法能夠沿用更長的時間,其後再有調整也就都是微調。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四分曆,已經精確到365又1/4天。再後來到元代,郭守敬測定一年爲365.2425天,就與現代的精確數值365.2422天幾乎一樣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