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從正規軍到拿錢賣命的僱傭軍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從正規軍到拿錢賣命的僱傭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的軍事制度非常有意思,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首創了衛所制度,在他看來通過這套制度完全可以實現軍隊糧食的自給自足,從而減輕帝國的財政負擔。一開始由於一切都是剛剛開始,制度還是充滿着活力,到了明朝中後期,這套制度卻似乎失去了它的優越性,開始走向腐朽。

古人詩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舊事物永遠處於交替之中,當衛所制度走向消散的時候,一種叫做募兵制的軍事制度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成爲了大明王朝軍事制度的生力軍。而在兩種新舊制度交替的背後,往往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發生。

衛所制

《明史》: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

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聽從了劉基的建議,設立了衛所制度。那麼什麼是衛所制度呢?簡單點來說就是明政府在地方設立的人數不一的軍事機構,這些軍事機構負責守衛地方和屯田生產。衛所制度下,士兵招募採用的世襲制度,父親當兵,則兒子也必須參軍。

洪武年間,曾經在北平、陝西、陝西、浙江、江西、山東、四川、福建、河南等地設立了大量的衛所。人數多的稱之爲衛,人數少的就稱之爲所。

這些數量衆多的衛所有什麼好處呢?第一點就是節省軍費。因爲根據規定,這些衛所是要負責屯田種地的,他們每年產出的糧食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上交一部分給國家作爲儲備。這麼一來國家不僅不需要爲龐大的軍隊撥糧,軍事戰備還有了着落。在明初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滯後,國家稅收不多的時候,這顯然是一件好事。

第二點,保證國家的穩定。國家爲什麼要建立這些衛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靠他們來打仗,並且還要維持地方的治安。他們平常可是要進行軍事訓練來保持戰鬥力的。畢竟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面臨來自北方蒙古的軍事威脅,時不時的還有農民起義,這些衛所就擔起了維持穩定的重擔。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從正規軍到拿錢賣命的僱傭軍

如果說衛所制度一直能夠保持明初法制完善、軍紀嚴明的狀態,那對於明政府來說可以說是一件幸事。可是事情的發展卻往往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哪能一切都遂人心願呢?

因爲衛所制度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缺陷。衛所的兵員一共有從徵、歸附、謫發、垛集四種來源方式。前兩種因爲是建國之初組織的倒還好,後兩種卻有很大的問題。因爲他們都是被迫徵兵入伍的,本身是不願意的。參軍以後就要離開自己的故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有可能這輩子就再也回不了家鄉了,這對於安土重遷的古人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此很多人就在前往衛所的路上逃走了,那麼這些衛所就得不到足夠的兵員補充。

《清軍議》中這麼記載:“故人有懷土之思,不能固守其新業。於是乎逃亡者十常八九”。

除了衛所制本身的缺陷以外,在執行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偏差。

據《明實錄》記載:“中外都司衛所官,惟故肥己,徵差則賣富差貧,徵辦則以一科十。或佔納月錢,或私役買賣,或以科需扣其月糧,或指操備減其布絮,衣食既窘,遂致逃亡”。

這些負責管理衛所的官員產生了腐敗行爲,他們從中剋扣士兵們的錢糧衣物,導致有些人吃不飽、穿不暖。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還要隨時做好上前線打仗的準備,很多人受不了就一跑了之。

可以說從衛所制建立的那天開始,它就一直在面臨着挑戰,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等到明英宗在位時期,明朝跟北方的瓦剌軍隊打了一場硬仗,結果很慘,敗得一塌糊塗,甚至連明英宗本人也被敵人給捉走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通過土木堡之變,說明了衛所制下練出來的軍隊實在是不堪一擊。這次失敗刺激了很多人,使得他們開始思考這個帝國的軍事制度究竟應該走向何方。

募兵制

《明書戎馬志》:“召募之兵,明初無有也。正統中,始募天下軍餘民壯爲兵。景泰初,復令廣召募,即以所在官司統領,遇警調用,然猶之民也。弘治中以虜警抽編,無警許罷役,遂有常餉。沿至正德,遂令分戍番操,無復休息。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信息:在嘉靖之前,募兵制只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從嘉靖開始,募兵制才正式發展成爲一種制度。

而募兵制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成爲一種定製,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東南地區倭寇問題已經很嚴重了,衛所軍已經搞不定這個問題了。所以只能招募新軍,重新練兵纔有獲勝的可能。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從正規軍到拿錢賣命的僱傭軍 第2張

談到練兵抗倭,最成功的莫過於戚繼光。他作爲當時抗擊倭寇的最主要的將領,組建的戚家軍給予了倭寇沉重的打擊。

《明史》記載:“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彪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疊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戚家軍’名聞天下”。

通過戚家軍我們可以瞭解一下募軍制的大致情況。募軍顧名思義,這些士兵由國家出資進行招募,通過給予他們糧餉吸引老百姓參軍入伍。募軍制下,由於老百姓基本上都是自願參軍的,所以管理起來比較的容易,經過訓練以後,戰鬥力比較的高。

但是同時它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陷,因爲軍隊開支全部由政府負責,所以說給政府的財政開支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負擔。明朝末年,崇禎爲了維持軍隊的日常開支,向老百姓徵收“三餉”,並將每年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於了軍費開支。另一個缺陷就是因爲僱傭軍由單獨一個將領負責招募、訓練,所以很容易發展成爲將領的個人武裝力量,這樣就會削弱中央政府的影響力,使中央政權受制於個人。但是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募軍制的優越性暫時地掩蓋了它的缺陷,成爲了明政府的最佳選擇。

大明朝的軍隊經歷了什麼?從正規軍到拿錢賣命的僱傭軍 第3張

因時而變,是支配明朝軍制變化的內在原因。當它出現越來越多弊端的時候,就不再能適應時局的需要,這個時候新的能夠解決問題的募軍制度就呼籲而出。但是還有一個詞語叫作尾大不掉,衛所制度憑藉它的根深蒂固,卻一直沒有被完全廢除。而募軍制也只是憑藉它的優越性暫時的佔據主導地位。當然與此同時,明朝實行的還有一種叫做營兵制的軍事制度,這裏不再詳談。

回顧明朝軍制,雖然先進的軍事制度最終出現,但是封建體制下的小農經濟卻支撐不起來這種制度,並且它同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所以我們分析這一制度的時候,要看到它的兩面性。而對於衛所制也是一樣,我們同樣要看到它的優缺點。然後從二者轉變的背後,看到潛在的歷史規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