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解密馬陵之戰:魏將龐涓並未於馬陵自刎

解密馬陵之戰:魏將龐涓並未於馬陵自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一書,向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史學的最高成就,常令後世史家望書興嘆。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著作,也並非毫無瑕疵。有關孫臏與龐涓在馬陵大戰就屬於太史公的失誤。明乎此,方知孟子之“盡信書不如無書”,真乃聖人之言。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桂陵之戰後十三年,孫臏與龐涓戰於馬陵。馬陵,路狹道窄,兩旁又多險阻,很適於設兵埋伏。孫臏軍行至馬陵,便命兵士砍去一些樹木塞住去路,並選一棵大樹,將其面路的樹幹,砍去樹皮,露出樹身,然後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之後下令軍中善於射箭的人,共拿萬張強弩,夾道埋伏,並約定:“晚間但見大樹底下有人點火,就萬弩齊發”。龐涓一路追趕孫臏,果然在當夜趕至那棵大樹底下,擡頭看見光滑的樹身,彷彿有字,於是點火照看。可是,字還沒讀完,齊軍已萬弩齊發,箭如雨下。魏軍大亂,竄逃失散。龐涓自知智窮兵敗,絕難脫身,於是拔劍自刎。臨死之時,還憤憤而言,“悔不早殺孫臏,如今反成就了這小子的聲名”。

       這段記載,人物栩栩如生,場面歷歷在目。於是千百年來,龐涓馬陵自刎便成了定論。

解密馬陵之戰:魏將龐涓並未於馬陵自刎

       事實卻並非如此。

       一、《竹書紀年》的說法

       早在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就已指出:“《紀年》雲,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樑於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朌敗樑於馬陵”。也就是說,據《竹書紀年》記載,孫臏與魏軍大戰是在桂陵;與魏軍在馬陵大戰的齊國主將是田朌。而且馬陵之戰距桂陵之戰,只有十年。

需要論證的是:《竹書紀年》對桂陵和馬陵之戰的記載是否比《史記》的記載更可靠?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竹書紀年》的基本情況

       據《晉書·武帝紀》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於祕府”。這十餘萬言的古書竹簡裝成數十車送至京師,經束皙、杜預等專家整理研究,得文獻75篇。其中有12篇記錄了自夏、商、周至戰國後期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的歷史,被認爲是最有價值的歷史文獻。由於記載採用編年體的方式,遂命名爲《紀年》。北魏酈道元注《水經》徵引此書時將《紀年》與“竹書”連用,之後纔有了《竹書紀年》之稱。

      《竹書紀年》對於西周、春秋、戰國,不分記各諸侯國事,獨記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又獨記魏國,稱魏襄王爲“今王”。不難看出,這是一部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史書。可惜的是,這部書問世不久就作爲魏襄王的隨葬品埋入了地下,直到570餘年後的西晉初年纔出土。司馬遷自然看不到此書。
       齊、魏桂陵和馬陵之戰均發生於魏惠王時期,而魏襄王正是魏惠王的直接繼承人。年代如此之近,又是本國的頭等大事,作爲魏國的史官(或士人),無論時間、地點還是雙方領軍人物,都沒有理由出現錯誤。

       毫無疑問,關於桂陵和馬陵之戰的記載,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竹書紀年》較之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

       二、《戰國策》的有關說法

      《戰國策·齊策一》載:趙都邯鄲被魏軍圍困,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採用段幹綸的計謀,出兵進攻魏國的襄陵。當年七月,邯鄲被魏軍攻克,齊軍則趁魏軍疲憊之際加緊攻擊,大敗魏軍於桂陵。《史記·魏世家》中的記載與此基本相符:“魏惠王十八年,魏破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於)桂陵。”

       《戰國策·齊策一》又載:魏國進攻韓國的南樑,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採用田臣思的計謀:先祕密與韓國結盟,又不馬上出兵救韓。韓國自恃有齊國撐腰,(與魏國開展大戰,結果卻)五戰五不勝,只好求訴於齊國。齊國這時纔出兵攻魏,大敗魏軍於馬陵。《戰國策·魏策二》有這樣的記載:魏惠王發動全國的軍隊,由太子申統帥去進攻齊國。有人對公子理的老師說:“您爲何不讓公子理去王太后面前哭訴,阻止太子申率兵攻齊呢?如果阻止成功,太子申就會感激太子理;如果阻止不成,公子理就有可能立爲王。因爲太子申年輕,不會用兵;而田朌是齊國久經沙場的老將,孫臏又善於用兵,太子申這次出戰必定要敗,敗者必定被擒……”。(結果是,)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魏)十萬之軍。

       從這則記載看,馬陵之戰齊國主將爲田 ,軍師有可能仍是孫臏;而魏國主將是太子申。

      《史記·魏世家》中卻是另一種說法:魏惠王二十八年,齊威王卒。“(魏惠王)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齊宣王用孫子(孫臏)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爲上將軍。……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龐)涓,軍遂大破”。

      《史記·魏世家》的這一記載與《戰國策·齊策一》和《戰國策·魏策二》的記載明顯矛盾。“齊策一”記載馬陵之戰時齊威王仍在位,而且馬陵之戰的發生是爲了救韓而不是救趙;“魏策二”只肯定了魏軍主將是太子申,對龐涓則隻字未提。如果龐涓參與了馬陵之戰,或者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載,龐涓爲馬陵之戰中魏國主將,那位向公子理的老師進言的客人又豈能如此說辭呢?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史記·魏世家》中對馬陵之戰的記載自相矛盾。“列傳”中講“齊救韓”發生了馬陵之戰;“世家”中講“齊救趙”發生了馬陵之戰。“齊救韓”則與《戰國策·齊策一》相符。很明顯,“齊救趙”發生馬陵之戰之說是太史公將馬陵之戰與桂陵之戰搞混了。

       三、孫臏本人的說法

       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臏兵法》的竹簡。其中有《禽龐涓》一篇,大意爲:魏軍由將軍龐涓帶兵八萬進攻邯鄲。齊王聞之,使將軍田忌、孫臏帶兵八萬前去救援。田忌佯攻平陵(疑即《戰國策》中之襄陵),並採用所謂“減竈”計誘使龐涓輕騎追擊,最後在桂陵大敗魏軍,並擒獲龐涓。
行文至此,已可得出結論:

      1、龐涓並未在馬陵自刎,而是在桂陵被擒。
      2、桂陵之戰齊軍主將爲田忌,孫臏爲軍師;魏軍主將爲龐涓。
      3、馬陵之戰齊軍主將爲田朌,孫臏有可能仍爲軍師;魏軍主將則是魏太子申。
      4、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對手同是齊威王和魏惠王,其發生年代應以《竹書紀年》所記爲準。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