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桂陵平原伏擊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最爲強大的就是晉國,雄踞中原腹地的晉國曾經逼得秦楚兩國不得不抱團抗晉以求自保,進入到戰國時期,晉國雖然被韓趙魏三位晉國大貴族瓜分殆盡,但同出一源的韓趙魏三國卻無時無刻不在想着消滅另外兩個國家重現晉國的無上榮光。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斯繼承了父親魏恆子的爵位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年輕有爲的魏斯對魏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對內,魏文侯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以求富國強兵,對外則攻滅中山國,攻取秦西河地,由此魏國一躍而成爲戰國初期的強國,著名的強兵"魏武卒"即成軍於這一時期。率先變法的魏國國力蒸蒸日上,在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罃在位期間達到了頂峯。這時的魏國,國富民強,軍隊能征慣戰,成爲這一時期當之無愧的霸主。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魏國地處黃河中下游,其國土北鄰燕趙,西接秦國,東方是強齊,南面則是同爲三晉的韓國和雄踞江淮的楚國,四面受敵,易攻難守,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因此變法強國後的魏國在取得對周邊國家國力上的優勢之後立即開始行動以打破這種不利局面,這讓周邊的國家感受到了威脅。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會盟。魏國從中感受到了威脅,魏惠王決定尋機破除這種不利局面。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這使魏國感受到了更大的威脅,因爲衛國是魏國受保護國,是魏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重要戰略緩衝帶,衛國受到攻擊就是對魏國的挑釁,魏惠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救衛。魏國本身就是這一時期的霸主國,內有魏武卒這種當世強兵,外有小弟可供驅使,趙國自然不是對手,在魏衛宋三國聯軍的夾擊下很快就潰不成軍,被打到了邯鄲城下。被堵了門的趙成侯一面動員趙國軍民抗魏另一面則遣使急奔齊國求救。

接到求救文書的齊威王自然不敢輕視,趙國與齊、燕接壤,但燕國又是個慫貨,沒什麼戰鬥力。一旦趙國被擊破,解除了一個戰略方向上的威脅的魏國勢必會將矛頭對準齊國,從兩個方向對齊國施加壓力,到時候被孤立起來的齊國就將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未必能擋得住魏國兵鋒。但齊國將軍段幹朋認爲應當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爲戰略方針,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牽制和疲憊魏國,堅定趙國的抵抗決心。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這樣就可以以較小的損失同時削弱魏、趙兩國,爲齊國營造一個安全的戰略環境。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纔委任田忌爲主帥,孫臏爲軍師,率領齊軍主力增援趙國。齊軍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爲了麻痹龐涓,孫臏讓齊軍主力隱蔽待機而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爲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爲慮,繼續猛攻邯鄲。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第2張

一般來說,增援被敵方包圍的友鄰部隊應該一鼓作氣衝上去踢他屁股,然後包圍圈內的友軍再來個中心開花,兩面夾擊搞定敵軍。事實上,田忌就是這麼想的,也打算就這麼幹。但是,孫臏他不是一般人,作爲鬼谷子的高徒,他深諳用兵之道,總會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戰果。如果按照田忌的辦法直奔邯鄲找魏軍決戰,固然能解邯鄲之危,但遠途奔襲又正面硬槓戰力卓絕的魏軍,齊軍必定傷亡慘重,那就成了耗費齊國國力爲趙國火中取栗,到時候趙、魏、齊三國元氣大傷難免會爲他國所乘。在綜合考慮了當前的局勢和地形地勢後,孫臏提出了一個更爲可行的辦法——避實擊虛,直搗大梁!

魏軍主力頓兵於邯鄲城下,國內空虛,齊軍急奔大梁的行動讓魏國也有了覆亡之憂,若是大梁被攻克,龐涓就算是攻佔了邯鄲又有什麼意義?魏、趙兩國都沒了首都,趙軍傷亡慘重無力再戰,魏軍客居趙國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是覆亡在即,唯一得利的只有齊國。爲了防止這種最糟糕的局面出現,龐涓只好撤兵回國。但孫臏其實根本沒有攻擊大梁的意思。魏都大梁也是天下有名的堅城,齊軍遠道而來,攻城器械和糧草都不太充足,若是強攻大梁很容易變成和魏軍一樣的局面,頓兵堅城之下把屁股露在外面等着人來踢。齊軍是來解圍救趙的,不是來和魏國打滅國之戰的!

因此,在確定龐涓率兵回援之後,齊軍就迅速向桂陵地區進兵。桂陵這個地方屬於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上一馬平川,完全不像演義小說裏面經常出現的"一線天"之類的地形那樣適合埋伏。事實上孫臏把伏擊地點選在這裏也是有他的考慮的,龐涓本身並不是什麼籍籍無名之輩,同樣師從鬼谷子的他也是個兵法上的大家,要是選擇在那些適合伏擊的地形上部署部隊反而會引起龐涓的警覺,容易被反將一軍——那些險惡地形在不利於被伏擊者展開部隊的同時,也不利於伏擊方展開陣型,如果沒被識破,以有備打無備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一旦被識破了伏擊,那情況就有可能完全反過來,被伏擊的一方在開闊地帶擺好陣型步步推進,而伏擊方卻受困於地形無法展開兵力,到時候攻守之勢相易,齊軍伏擊不成反被屠那可就貽笑大方了。但是選在桂陵,平原設伏,雖然出人意料,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用的。

無論古今中外,一個合格的統帥在行軍的時候一定要在行軍隊列的前方加派斥候和先鋒營,精銳的斥候就像現代戰爭中的預警雷達一樣,擔負着極其重要的偵察任務,防止軍隊在行軍狀態下被有備之敵突襲,而先鋒營則是開路加踩雷,一面擔負着爲大軍疏通道路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是統帥破除陷阱的一個工具,若是敵軍發動突襲,一般都會被先鋒部隊察覺並擋住,給後面的主力部隊以整軍應敵的時間。這也正是爲什麼那麼多描寫古代戰爭的文學作品中那些名震天下的猛將兄們都把先鋒官這個職務看得無比重要的原因——能擔任整支軍隊的先鋒,那是統帥對自己能力的絕大信任,是實力的絕對證明。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第3張

因此,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孫臏的這一招平原設伏絕無成功的可能,齊軍在桂陵能等來的絕對不是毫無防備的魏軍隊列而是嚴陣以待的魏軍方陣。但很明顯,這次不是正常情況,龐涓接到的是魏惠王的急令——齊軍大兵壓境,大梁危在旦夕,龐涓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回援,爲了能趕上救援自家大本營龐涓連糧草輜重都不要了,輕兵急進救援大梁。對於那些峽谷林地之類適合伏擊的地方,龐涓自然是要仔細打探一番,但桂陵這種無遮無擋的平原?這正是抓緊趕路的好地形啊!

如果龐涓提前發現了列陣的齊軍部隊,那他自然有的是時間調整部隊陣型擊退齊軍,魏武卒的名頭可不是吹的,在秦國鐵鷹銳士出場之前那就是無敵強兵,列陣對攻還從來沒有怕過誰。但龐涓救主心急,沒有發現......

於是以行軍隊列埋頭趕路的魏軍一頭扎進了齊軍的包圍圈,關於古代軍隊的隊列和陣型問題,一本書都說不完,這裏就借幾張簡圖簡單說明一下。

如圖所示,古代行軍陣型一般是先鋒營前出,近戰步兵隊列隨後,遠程射手部隊在行軍隊列內側靠後位置,一旦發現敵軍則近戰步兵隊沿紅色剪頭向兩翼展開,形成防禦線,遠程部隊沿黑色箭頭原地向兩翼展開後再沿空心箭頭所指方向列隊推進到近戰步兵防禦線後方,而前鋒營則視情況選擇向陣線中間綠色1號區域撤退補完陣型(未接戰狀態)或相機向陣線兩翼機動到達綠色2號區域掩護部隊側翼(已接敵狀態),紫色3號區域則是軍隊統帥和預備隊所在地,主將坐鎮於此縱覽全局,大軍推進迎敵。

但行進至桂陵的魏軍由於着急回援並沒有發現早已嚴陣以待的齊軍,於是情況變成了下圖所示的狀態。

桂陵平原伏擊戰中龐涓是怎麼被生擒的?齊國孫臏全殲魏武卒 第4張

毫無防備的魏軍一頭扎進了齊軍遠程部隊的火力網,行軍狀態的魏軍近戰部隊被齊軍射了個人仰馬翻,等到後面跟進的魏軍遠程部隊着急把火的衝上來準備火力支援的時候,齊軍遠程部隊已經暢快的收完人頭溜之大吉了,魏軍遠程部隊面臨的是一片混亂的自家前軍近戰部隊和好整以暇迅猛推進的齊軍近戰部隊。只要是對軍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沒有肉盾保護的遠程那就是渣渣,更何況魏軍武卒本來就擅長以嚴密的陣型配合取勝,而齊國技擊則擅長短兵相接的混戰,現在遭遇突襲的魏軍亂作一團,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戰場局勢正適合齊軍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正合了"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軍事理論。佔盡優勢的齊軍大殺特殺,魏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連主帥龐涓都被生擒。

出征在外的主力被殲滅,魏國顯然無法再壓制趙國,只好放棄佔領邯鄲,趙國之危遂解。桂陵大敗打破了魏軍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魏國重金打造的武卒部隊傷亡慘重,這讓讓天下諸侯看到了戰勝魏國的可能。魏國國力不斷上升的勢頭由此戛然而止,開始走下坡路。而齊國則因爲戰勝了強大的魏國而名聲大振,逐漸崛起,爲日後的霸主地位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