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行政區劃是國家爲便於行政管理而分級劃分的區域,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行政區劃中,“州”可以說是極爲重要的一級。“州”作爲行政區劃雖然早在先秦便已經出現,但作爲後世沿用的行政區劃,其最早卻源於漢武帝時期劃分的監察區,後於東漢靈帝時正式成爲行政區劃,但當時卻是“一級行政區劃”的存在,與現在的省類似(管理面積實際比省要大)。然而,隨着時間的發展,“州”最終從“一級行政區劃”變成了“二級行政區劃”,從“省級”下降爲了“市級”,這又是爲什麼呢?

漢武帝時將全國劃爲十三州,東漢靈帝時正式成爲行政區劃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全面推行中央集權統治,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爲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從而形成了“郡—縣”二級行政區劃。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延續了這一制度,除分封於各地的諸侯王國外,中央直轄地區仍然沿用郡縣制。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西漢初期,爲了儘快恢復社會生產和國家經濟,劉邦推行“無爲而治”,因而並未建立起相應的官員監察制度,漢惠帝時雖然恢復了秦朝的御史郡監製,漢文帝時又設立了丞相使制度,但由於諸侯王國相對獨立和“察舉制”的弊端,這些監察官員不僅難以發揮效用,反而經常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結果滋生了大量貪腐官員和地方豪強。

漢武帝即位後,爲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遂對地方監察制度做出了全面改革。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下令,除了京師附近七郡外,將全國劃分爲十三個監察區,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查區域內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其管區稱爲刺史部。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2張

在這十三個刺史部中,其中十一部採用了《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傳說州名,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益州(梁州)、幽州、幷州,並改其中的梁州爲益州,雍州爲涼州,另外的朔方、交趾二郡則仍用其名,稱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統稱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

到了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又下令將朔方刺史部併入幷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爲交州刺史部,同時降司隸校尉部(京師附近七郡設置的部名)爲十三部之一,從而形成了新的“十三部”或“十三州”。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州”只是監察區而並非行政區劃,監察刺史也只是監察官員而並非行政長官,此時實行的仍然是“郡—縣”二級行政區劃。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3張

直到漢靈帝時期,“黃巾起義”爆發,中央朝廷無力平叛,而監察刺史又無實權,實際的一級行政區劃“郡”則由於數量太多、實力分散,同樣無力鎮壓起義。於是,朝廷於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爲州牧,負責執掌一州軍、政大權,十三個州遂成爲了郡、縣之上的一級行政結構。

隨着“州”變爲行政區劃,朝廷的行政區劃這才由“郡—縣”二級變成“州—郡—縣”三級。而此時的“州”則是最爲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存在的,即與現在的省類似。

隋唐至兩宋的行政區劃,始終在二級制與三級制之間切換

州牧權力的擴大,可以說是漢末亂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雖然魏晉南北朝仍然延續着“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但爲了避免漢末悲劇再演,再加上戰亂頻發、職務分配需求擴大,行政區劃被分割的越來越小,到南北朝時期,全國設立的州已經多達220多個,而每個州則只下轄一兩個郡,郡則只下轄一兩個或兩三個縣。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4張

隋朝密密麻麻的州郡

雖然魏晉南北朝時行政區劃太過零散,但由於當時天下大亂國家衆多,因而管理問題並不突出。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天下,一級行政區劃太多才成爲了國家管理的難題,隋文帝見“郡”已經形同虛設,於是在開皇三年(583年)下令“罷天下諸郡”,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從而使得行政區劃重新變回了“州—縣”二級制。

不過,隋文帝的這個命令並未改變一級行政區劃太多的問題(隋初的州多達241個),結果導致隋末天下大亂時,各州力量根本無力應對。唐朝建立之時,爲招安各路義軍和隋朝地方勢力,導致官職需求繼續加大,結果再度縮小了“州”的管轄範圍。雖然唐太宗即位後大力對“州”進行裁併,但到貞觀十三年(639年)時,全國仍有多達358個州,而縣則僅有1551個。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5張

數量龐大的一級行政區,給朝廷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爲改變這種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在汲取了漢朝監察區模式的優勢和弊端後,按照交通線路將全國劃分爲10道(後增至 15道),由朝廷派遣採訪處置使等監察官員不定期赴多事地區視察,這時的監察官員無定職,而這裏的“道”同樣是監察區,而並非行政區。

唐玄宗即位後,因邊患不斷加重,唐玄宗於邊關地區設置大軍團應付外敵,以節度使爲統率,後爲加強邊帥權力,又於天寶年間由節度使兼領採訪史,如此藩鎮節度使開始擁有了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結果隨着節度使權力的擴大,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但節度使制度卻已經蔓延至全國,且逐步脫離中央朝廷統治,結果“道”就此成爲了一級行政區劃,從而導致行政區劃又變成了“道—州—縣”三級制,而這也是導致唐末五代十國亂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時的“州”則便成了二級行政區劃,與現代的“市”類似。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6張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爲避免唐末亂世再現,開始推行“強幹弱枝”統治模式,將節度使領地重新劃歸中央,行政區劃又重新回到了“州(府)—縣”二級制。不過,由於要管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種制度顯然不太合理,因而宋太宗即位之後,在淳化五年(994年)以前的15年中,嘗試實行“道”、“路”並存的選行政區劃制,並在淳化五年正式廢去道制,改爲路制,不過對於將全國劃分爲多少“路”,卻始終未能形成定規。

例如至道三年(997年)將天下劃分爲15路,但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又增至18路,到了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又增至23路,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又將國都開封府置爲京畿路,進而形成24路。如此行政區劃又變成了“路—州(府)—縣”三級制。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7張

在汲取前朝教訓的情況下,宋朝並不將“路”交給單一官員管理,而是將權力一分爲四,以水陸轉運使爲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糴與鹽鐵專賣。而作爲二級行政區的州依然保留着向中央直接奏事的權力。因此,宋代在行政區劃上雖然是三級制,但卻是一種虛三級制,“州”仍然作爲一級行政區存在,與現代的省類似。

從元朝建立行省經明清發展,“州”最終淪爲二級行政區劃

蒙元政權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由於征服的政權太多,而這些政權的行政體制又各不相同,因此通常在佔領區域內沿襲了各個政權的現成制度。同時,由於蒙元南下滅宋的過程長達七八十年,進而導致很多臨時措施逐漸變成了永久性制度,結果使其早期行政體制極爲混亂。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8張

中統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開始推行省制,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行省的設置和轄區都極不穩定,直到元成宗時期才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區劃。元英宗時期,將全國劃分爲12個一級行政區,即1箇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後有所增減),而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則沿襲宋朝,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但也有不轄縣的路、府、州;不隸於路的府、州,而直隸於行省。直隸於行省的府、州稱爲直隸府、直隸州;隸於路的府、州,稱爲散府、散州。

結果便是,元朝的行政區劃極爲混亂,全國上下最簡單的只有“行省—州(府)”二級,而最多的則達到“行省—路—府—州—縣”五級,大多數地區則又實行的是三級制和四級制。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9張

明朝滅掉元朝後,爲了便於統治,開始減少行政區劃層級,取消了二級制和五級制,而採取三級制和四級制並存的方式,其中又以“行省—府—州—縣”四級爲主。這裏的“州”已經降爲了三級行政區劃,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縣級市。

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又將明朝複式的三四級政區層級簡化爲單式的“省—府(州)—縣”三級制,至清末,三級政區的數目分別爲26、358、1191,管理幅度都不算大。後來,省以下還設了派出機構——巡道和守道,管理區域進一步縮小。

古代的行政區是如何劃分的?“州”爲何隨着時間的發展下降了? 第10張

至此,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的“郡—縣”二級制,歷經兩千多年發展,最終到清朝形成了“省—府(州)—縣”三級制,而“州”這個曾經的一級行政區劃,至此也徹底淪爲了二級行政區劃,與現代的市類似。實際上,民國與現代的行政區劃,其實也一定程度延續了清朝的設置,甚至很多名稱也得到了延續,例如杭州市、蘇州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