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號稱“虎狼之師”的秦帝國爲何二世而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但凡接受過一點文化教育的中國人,恐怕都對秦始皇和秦朝這兩個名字如雷貫耳,並對秦朝的一些功績耳熟能詳。

並且衆所周知的是,大秦帝國以武力絕倫著稱,其軍事力量蕩平六國,北擊匈奴,堪稱當世第一,在數百年、上千年後還不斷被詩人歌頌。

這樣勇猛無比的秦軍和強大的秦國,爲何會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僅僅二世而亡?這個問題,從西漢開始就不斷地由各路學者、政治家展開討論。

綿延至今,歷經兩千多年的討論,我們已經能夠較爲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跳出古人關於秦朝暴政的片面認識,重新審視秦帝國的崩潰。

一、 秦帝國統治模式與關東諸國的衝突

1. 秦國的尚武重法與關東諸國的矛盾

秦國並非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之一,秦國的崛起要晚到周平王東遷之時。這就意味着,秦國並沒有像齊國魯國一樣建立完備的禮樂制度,秦國的社會體制中夾雜着大量西戎、蠻夷的文化因素。

此外,自從被冊封爲諸侯國開始,秦國就一直不斷地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作戰,向西部進行擴張,這種連續數百年的擴張使得秦人逐漸養成了彪悍尚武性格,秦國的國家體制也變成了一種全民尚武的國家體制。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上面說到,秦國並非西周時期的分封國家,它的崛起較晚。這也意味着秦國國內缺乏根深蒂固的封建貴族力量。如此一來,當商鞅上臺變法,徹底削弱貴族力量,實施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度之時,所遇到的阻力就會小得多。

所謂二十等軍功爵制度,就是將原先的分封貴族制廢除,改行一種以軍功封爵的制度,一切向軍功看齊。獲得軍功後,百姓就可以獲得爵位,獲得爵位後,百姓就能獲得榮譽、金錢、地位和土地。

如此一來,秦國百姓必然會奮不顧身地在戰場上殺敵,正如《商君書》所言:“(秦國)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在實施軍功爵制的同時,秦國實行了嚴格的法律制度,史稱“秦律”。從西漢開始,數千來許多學者都認爲,是秦國的嚴刑峻法導致了秦國的迅速滅亡。例如,《史記》中說道:“(秦國)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羣臣人人自危”。

仲長統也曾論及秦國政治的弊端:“昔秦用商君之法,張彌天之網……怨毒結於天下也。”在仲長統等人看來,秦國的嚴刑峻法使得秦國臣子苦不堪言,離心離德,天下百姓在秦始皇死後奮起反抗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但是,隨着現代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秦代簡牘被發現,例如裏耶秦簡等有關秦律簡牘的出土,讓現代人可以更爲直觀地瞭解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第2張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地人認識到,並不是秦代的法律太過苛刻,而是秦代統一天下後,強行將原本適用於秦國的法律推行到關東地區,水土不服,導致了天下大亂。

從現有的考古和文獻材料來看,秦律的嚴密細緻和秦國行政體制的高效在所有中國古代王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秦國的這批職業官僚執行政治任務時以效率爲最高指標,絕不拖泥帶水,與關東諸國的行政機構迥然不同。《荀子》中寫道“(秦國)百吏肅然,莫不恭儉……觀其朝廷……聽決百事不留”。

從《荀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秦國大小官吏兢兢業業,從不積壓行政工作。

但是,這種極度高效的行政體制也自有其弊端,秦國的官員一味地聽從上級命令,缺乏主觀能動性和靈活性。當秦國的國家體制運用在關東諸國時,勢必會帶來許多問題,可是秦國的這些官僚未能及時進行調整,最終導致秦國矛盾積重難返。

除了秦國官員的特性外,秦國嚴密的等級制度和苛刻的刑罰也導致了許多官員、百姓唯唯諾諾,不敢向上進言。正如賈誼所言:“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爲勠沒矣”(《賈誼集》)。也就是說,很多秦國之人根本不敢對政策提出異議,這就導致了秦國內政積弊叢生,無從改進。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第3張

2. 秦國與關東的民族與文化衝突

除了在政治模式上的衝突外,秦帝國與關東諸國的民族、文化矛盾也頗爲尖銳,這也秦帝國突然崩潰的重要原因。

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逐漸增多,到戰國中後期,戰國七雄正式形成。在戰國七雄內部,由於長時間的對外戰爭和內部政治改革,民族情緒頗爲濃厚,各個國家內部百姓對國家認同感較爲強烈。

由此一來,當秦國征服各個國家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國百姓的厭惡。在《史記》中,秦軍坑殺、屠殺各國百姓、軍人的記載屢見不鮮。我們不難想象,關東諸國百姓會將秦軍視爲侵略家鄉的暴徒。

此外,秦國對待被征服地區的百姓也從未像對待秦國百姓一般,秦國對被征服地區的百姓更爲嚴苛,有點像殖民者對被殖民地百姓的態度。這種態度無疑會讓關東百姓、貴族心懷怨恨。

這種怨恨長久地積壓在百姓心中,遲早有一天會如火山般迅速噴發。秦始皇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征服關東諸國後採取了徙民等措施,試圖以此消除關東地區的反秦情緒。例如,《史記》記載“(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

但是,秦始皇的措施並未消弭各國百姓的反抗情緒。在秦始皇在位時期,關東地區就不斷地出現有關秦始皇身亡、秦國滅亡的讖緯、謠言,這種謠言從側面展示了關東諸國百姓對秦帝國的不滿。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第4張

除了民族方面的矛盾外,秦帝國的文化也與關東諸國格格不入。秦國盛行法家文化,崇尚武力,東方六國的文化略有差異,各具特色,但總體而言,東方六國均重視儒家文化,這與秦國的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且,秦國在試圖同化六國文化時操之過急,採取了焚書坑儒的措施,這反而進一步激起了關東諸國文人、百姓對秦帝國的反感與厭惡。

二、 秦國與關東諸國的經濟模式差異

1. 秦國農林生產行業與關東的差異

秦國和東方六國在農業、林業方面有着巨大的差異。

戰國時期,天下各國普遍實行授田制,氏族土地制度轉變爲地主私有土地制度。不過,秦國和關東六國的授田制度略有不同。

秦國的授田制度伴隨着國家對土地的嚴格管理,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田律》一篇,其中對於農業生產有着極爲詳細的規定,例如:“種:稻、麻田用二斗大半鬥……利田疇,其有不盡此數者,可毆”。

這條記載是說,根據不同的農業用地,秦國詳細規定了每畝地所用種子數量的差異,並且,如果秦國人不遵循這些規定,還會受到懲罰。

秦國還特別重視草木灰在農業的使用,並制定了專門的“棄灰法”,嚴格懲戒那些不充分利用草木灰之人。可是在關東諸國,有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用不到草木灰。當秦帝國統一天下,將這條法令推向全國時,勢必會對不同地區的百姓造成極大困擾。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第5張

在山林資源的管理方面,秦國壟斷了山林資源,一切山林資源都由政府佔有,進行統一管理和分配。

例如《睡虎地秦墓簡牘》中有《田律》一篇,其中記載:“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永堤水”。秦國政府對百姓使用山林資源的時間,抓捕鳥獸的範圍都有着嚴格的規定。

關東六國與此截然不同,關東六國都在一定程度上將山林資源與百姓共享。例如,齊國、楚國都在一定程度上將山林資源賜予百姓。

2. 秦國畜牧業的發達與關東的差異

秦國所佔據的關中地區多有天然草場,是天然的畜牧黃金地帶,例如《史記》記載“天水、隴西、北地、上郡……畜牧爲天下饒”,因此,秦國發展出了完備的畜牧業管理體制。

從目前出土的簡牘材料來看,秦律中有《廄苑律》、《牛羊課》等專門針對畜牧業的法律條文,這些法律條文對馬匹飼養、百姓對畜牧業的參與等內容都有詳細的規定。

關東地區缺少秦國那樣的牧場,秦帝國卻又要求關東百姓負擔畜牧業的生產,這勢必會導致百姓對秦帝國的反感。以《廄苑律》爲代表的法律就此失去合理性,並嚴重影響關東百姓的日常生活。

總結

秦帝國以天下無敵的武力橫掃關東六國,最終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衆所周知,秦帝國的法律嚴苛、暴政橫行,這些統治弊端成爲秦帝國轟然崩塌的重要誘因。數千年來,絕大多數學者也從這一角度去解讀秦帝國的滅亡。

秦朝號稱有“虎狼之師”的軍隊 秦朝爲何還二世而亡 第6張

不過,近年來,隨着秦代簡牘的不斷出土,學界對秦帝國的實際情況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學者們逐漸發現,秦帝國的行政效率極高,法律雖然嚴苛,但還談不上暴虐。

由此一來,不少學者意識到,秦帝國的衰亡不僅僅是因爲暴政。秦國的衰微可能更多的是因爲秦國與關東六國的行政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文化差異。

此外,秦帝國本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關東六國差異較大, 當秦帝國統一六國後,秦帝國的社會經濟政策無疑會對關東六國帶來不良影響,這加劇了各國百姓對秦國的不滿。

參考文獻

1. 張斌:《從地域文化衝突的角度淺析秦朝的滅亡》

2. 朱金才:《秦朝滅亡原因的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