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申報簡介 申報的影響

申報簡介 申報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申報》原名《申江新報》,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創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簡介

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是中國現代報紙開端的標誌。它前後總計經營了77年,歷經晚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三個時代,共出版27000餘期,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同時期其它報紙難以企及,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研究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被人稱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申報簡介 申報的影響

  申報

《申報》是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中期極具影響力的中文日報,申報數據庫保留原報所有信息的數碼全文,包括正文和廣告、文字和圖表,總計影像超過42萬頁、全文超過20億字。包含《申報》上海版:1872年4月30日--1949年4月19日共26845號;《申報》漢口版:1938年1月15日--1938年7月31日共198號;《申報》香港版: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共489號,總計3種27532號。

 歷史沿革

創刊

《申報》的創辦人是同治初年來華經營茶葉和布匹的英國人安納斯托·美查(E·Major)。由於在中國待久了,美查對中國情形熟悉,學會了中國語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時,美查決定改營辦報。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銀400兩,合計1600兩作爲股本,創辦了《申報》。美查根據生意場上的經驗,深知要使華文報紙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內容上就必須符合華人的要求。因此,他囑咐館內同事說:“這報是給華人看的,文字應從華人方面着想。”

《申報》創立後,美查頗信任華人,並放手讓他們去做。面對一種新創的新聞紙事業,在幾位主筆和館內人員的努力下,《申報》從形式到內容不斷改進,很快戰勝了《上海新報》和其它華文報,銷量從初創時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離開時,增加到6000份。

取名《申報》,源於民間喜用“申”字來代表上海。故正式名謂《申江新報》,縮寫爲《申報》。初辦時《申報》每兩天出一刊,從第五號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報》曾用過中國毛太紙、賽連紙、機制油光紙和竹連紙印刷,都是單面印,每張8版,每版長寬各約9英寸。1909年起開始使用新聞紙兩面印刷。

 後美查時代

1899年,美查將申報改組爲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銀10萬兩,返回英國,《申報》事務由董事會主持。改組後的報館買辦爲席裕祺(原買辦趙逸如病故),主筆黃式權,英籍董事埃波諾特(E. O. Abufhnot)總攬館務。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75000元購買了申報所有的股權,成爲唯一股東。

 史量才時代

1912年,由於經營不善,席裕福將《申報》股份售予史量才、張謇、應德閎、趙鳳昌和陳冷等五人。由史量才擔任總經理,陳冷爲總主筆。席裕福仍任經理直至該年年末辭職,由張竹平繼任。1915年,張謇等人相繼退出申報的經營,將股份轉手售予史量才,於是《申報》所有股權均歸史量才一人所有。史量才自全面接手《申報》後,聘用張竹平擔任經理,在報館內設置廣告推廣科和報紙推廣科,大力拓展廣告業務以及營銷業務。到1916年,申報全年發行量已達到2萬餘份。

1918年,申報館斥資70餘萬銀元建造新的報館大樓,並且前後從國外購入當時最先進的新式印報機、制銅版機等印報設備。從而使得申報館的硬件設施在全國首屈一指。同時,在業務方面的提高,也使得《申報》的利潤逐年攀升,成爲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大的商業日報之一。

除了日常的報務以外,《申報》還積極致力於公衆文化,自1932年到1933年12月,申報館先後創辦了流通圖書館、婦女補習學校、新聞函授學校等文化教育機構。集結出版《申報月刊》《申報年鑑》《申報叢書》等書刊雜誌。

 抗日戰爭期間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佈停刊。1938年1月、3月,漢口版、香港版先後復刊,但漢口版於當年7月停刊,香港版於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一週後,在日軍威脅下,《申報》復刊,完全爲日軍報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軍軍部突然派人查封《申報》。12月6日,日本海軍派陳彬和以“軍管會”的名義接管《申報》,並任命陳爲社長。日本投降當天,陳彬和潛逃,《申報》停刊。這個時期的《申報》副刊是文藝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創刊)以及1938年復刊後新創的若干專刊,如《戰時青年》《遊藝界》《大衆週刊》等等。

 停刊

抗戰後,由於戰時《申報》爲日軍強佔,於是政府以《申報》“附逆”爲名,成立以CC系要員潘公展爲主任的申報報務管理委員會,對其實施接管,將設備封存。1945年11月22日《申報》復刊,潘公展任指導員,立法委員陳訓悆爲總經理兼總編輯。從此,《申報》完全被國民黨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國民政府強迫史泳賡出讓51%股份給政府,實行官商合辦,徹底改變了74年來申報的民營性質。同時,在此基礎上,改組申報董事會,調整報社工作機構,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長,陳冷任發行人,潘公展任社長兼總主筆,陳訓悆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而史泳賡則轉任副董事長。

1949年5月27日,《申報》出至第25599號後宣佈終刊。

 史籍資料

副刊“自由談”堪稱現代文學史

《申報》除刊登國內外重要新聞、通訊,發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還增加篇幅闢出專欄和副刊,如“經濟專刊”、“教育消息”、“商業新聞”、“科學週刊”、“通俗講座”、“醫學週刊”、“電影專刊”以及“讀者顧問”、“圖畫週刊”和副刊“自由談”等。在所有的副刊、專欄中,以副刊“自由談”的影響最大,歷史也較長,以至於有人說,談中國現代文學史就不能不談《申報》的副刊“自由談”。

“自由談”在1911年8月24日創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開始的內容,刊登記敘風花雪月、奇聞軼事、詩詞歌賦的文章以及小說連載。1932年有中國報業巨擘之稱的史量才(時任《申報》總經理),改組“自由談”,聘請留法回國的黎烈文任主編,約請魯迅和茅盾兩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雜感文刊登在“自由談”上。此舉引來許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陳望道、夏丏尊、周建人、葉聖陶、老舍、沈從文、郁達夫、巴金、張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亞子、吳稚暉也爲“自由談”寫過文章。

一時間“自由談”的內容五光十色、熱鬧活潑,除雜感外,還有散文、隨筆、遊記、速寫、小考證、讀書記、文藝評論、科學小品和短篇翻譯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每天一篇針對時局形勢、社會風尚習慣而寫的議論性雜感“花邊文學”,如瞿秋白與魯迅合作發表的《兒時》《〈子夜〉和國貨年》等。由於執筆人多,文章尖銳活潑,有針對性,使“自由談”在當時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僅如此,以它爲平臺,“自由談”還培養出一批文學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劉白羽、周而復、林娜(司馬文森)、柯靈、黑丁、荒煤、羅洪等,他們紛紛攜筆登臺,在“自由談”上試練筆墨,磨礪作品。

披露袁世凱祕書的日記揭袁出賣維新派的事實

1916年月2日,上海《申報》開始披露由袁世凱祕書張一鏖提供的日記。

其記述的內容是:戊戌變法面臨夭折的危急之際,光緒皇帝於1898年9月16日召袁世凱從天津進京覲見,賞袁侍郎職,辦練兵事務,隨時具奏應辦事宜。9月18日深夜,譚嗣同到袁世凱住處,拿出光緒皇帝的密諭,命令袁迅速舉兵,先殺榮祿,然後包圍慈禧的住處頤和園,挽救維新變法以及袁臨迴天津前再次覲見光緒帝,接着袁迴天津向榮祿告密籌商絞殺維新派變法的經過。此日記記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898年9月29日,地點在天津督署。

日記一公佈,全國一片噓聲,朝野上下得知袁世凱出賣維新變法的歷史,紛紛嘲罵袁賊卑鄙無恥。倒袁之風迅即風起雲涌。

主筆陳冷發表《圖窮而匕首見》一文

1919年5月9日,申報主筆陳冷發表《圖窮而匕首見》一文。章說:“《圖窮而匕首見》今和會之劃約已宣示矣,其結果如何?所謂中國之主張者,今猶有絲毫存在者耶?由此可知,求助於人者,終不能有成,自作其孽者,終不能倖免。若不能自謀、自助而慾望諸人,則終歸於空想而已。嗚呼,國人其自奮”。

一生服務於社會,也隨着人與社會的變化、動盪而變遷、浮沉。1909年《申報》由美查公司轉入國人之手。買辦席子佩接手後,由於經營不善,於1912年5月轉讓給張謇、史量才、應季中、趙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總經理。此後二十餘年,史量才作爲中國最大的報業資本家,孜孜於經營《申報》。他網羅人才,改進業務,設立分館,擴大消息來源和廣告範圍,修建五層大廈,購進新式印刷機,使《申報》銷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報14萬多份,與另一份《新聞報》一起成爲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申報》數度停刊復刊,歷經波折。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佈停刊。1938年1月、3月,漢口版、香港版先後復刊,但漢口版於當年7月停刊,香港版於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一週後,在日軍威脅下,《申報》復刊,完全爲日軍報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軍軍部突然派人查封《申報》。12月6日,日本海軍派漢奸陳彬和以“軍管會”的名義接管《申報》,並任命陳爲社長。日本投降當天,陳彬和潛逃,《申報》停刊。這個時期的《申報》副刊是文藝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創刊)以及1938年復刊後新創的若干專刊,如《戰時青年》《遊藝界》《大衆週刊》《國醫與食養》等等。

魯迅撰文"京派"與"海派"

1934年2月3日,《申報·自由談》登載魯迅文章《“京派”與“海派”》,署名欒廷石。1933年,沈從文在天津《大公報·文藝》上發表了《文學者的態度》,批評部分人的創作缺乏“嚴肅認真”。譏笑上海作家“在上海賦閒”,“賦閒則每禮拜必有三五次談話會之類”。又發表《論“海派”》,揚京派而抑海派,說京派的態度“誠樸”,海派則“投機取巧”,12月1日,蘇汶在《現代》發表《文人在上海》一文,爲海派文人辯解,並引魯迅關於不能以姓氏籍貫定人罪的話爲海派開脫。魯迅針對這場所謂“京派”與“海派”之爭,分析了兩派文人後指出:所謂“京派”與“海派”的區別,“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羣人所聚的地域”,“籍貫之卻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處的文陋,卻也影響於作家的神情。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國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也賴以餬口。要而言之,不邊‘京派’是官的幫閒,‘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影響

《申報》從發刊到終刊,歷時77年,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同時其他報紙難以企及,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研究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因《申報》見證、記錄晚清以來中國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被人稱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申報》促進了報業的順利發展,史量才主持時期更加明顯。史量纔等人接辦《申報》時,發行量不足萬份。到1920年3萬份,1922年上升到5萬份,1925年到達10萬份。1926年飆升到15萬份以上,之後每期穩定在15萬份以上。1932年上半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銷量一度突破20萬份。

在外國人辦的報刊中,由中國人主持筆政的,《申報》是第一家。《申報》創刊時,《上海新報》獨佔中文商業報壇,創刊後《申報》即以壓報價和刊登文藝性材料戰勝了《上海新報》。接着《申報》又對新聞業務進行改革:

一是發表政論文章。《申報》創刊時頭版就刊載“論說”,打破了《上海新報》不發表論文的慣例,美查等人重視報紙言論,他們認爲“利”和“義”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辦報雖要得利,但必要時經濟之需,下知小民稼穡之苦”。因此《申報》的論說內容豐富,從對苛政陋規的筆伐到現代化建設的鼓吹,在啓發民智上還是起過積極作用的。

二是改革新聞報道。首先報社重視新聞的真實性。1874年5月,日本興兵侵略臺灣,爲了解事實真相,美查還派人去臺灣採訪,發表了具體生動的《臺灣軍事實錄》等戰地通訊。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1873年 11月,浙江餘杭(杭州)發生了轟動朝野的。“楊乃武冤案”,《申報》從1874年1月6日開始報道到1877年4月7日止,連續報道三年多。這是當時中文報刊中最早最長的連續報道。披露了冤案的真相,形成了社會輿論,對這個問題的最後解決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的文字。《申報》公開徵集、發表文藝性作品,特別是語言通俗、音調輕快的竹枝詞更受歡迎,這就容易符合當時主要讀者羣即舊式文人和市民的興趣和需求。這一創造性的舉措,爲後起的《字林滬報》、《新聞報》所效仿。

《申報》館除了出版《申報》外,還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經營副業。一是創辦文藝雜誌。1872年11月11日,《申報》館出版發行我國最早的文藝期刊《瀛寰瑣記》,1875年後又先後出版《四溟瑣記》和《環宇瑣記》,這些都是我國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藝期刊。二是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3月30日,《申報》創辦了通俗易懂的白話小說《民報》,其發刊告白說:“此報專爲故字句俱如尋常說話”,使女流、童稚、販夫、工匠等“稍識字者,便於解釋”。這是我國最早的白話報刊。三是編印畫報。1877年5月《申報》出版了《瀛寰畫報》,專門刊載各國時事風俗、山川地理,有圖有文,實爲中國畫報之祖。1884年5月又出版了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選擇新聞中可喜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因而深受讀者歡迎。四是印書。《申報》創刊不久就開始印書,出版過一百六十多種孤本名著,特別是1885?1888年出版的由1628冊圖書組成的《古今圖書集成》,更是爲保存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貢獻。此外,《申報》館還開辦了點石齋石印書局、圖書集成鉛印書局、申昌書局、隧昌火柴廠、江蘇藥水廠、肥皂廠等,井由。此在1889年組成“美查有限公司”,總資產達白銀30萬兩,超過創刊基金1600兩的180多倍,實現了美查的“贏利”的目的。

後續發展

繼《申報》之後,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創辦了《字林滬報》,聘請上海著名報人蔡爾康擔任主筆,爲了吸引讀者曾連載長篇小說《野叟曝言》凡還於1897年11月24日創辦我國第一個副刊:《消閒報》,在社會上也很有影響。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創辦了《新聞報》,它以經濟新聞特別是商業新聞爲重點,以工商業者爲主要讀者對象,並以低於《申報》價格賣給讀者,不幾年,發行量大增,成了《申報》的勁敵。19世紀90年代上海報壇已形成“申、新、滬”三報鼎立的格局,在報業發展上上海後來居上,取代了香港、廣州而成爲全國新興的報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