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北宋時期名臣。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一張黑臉,一彎月牙,影視劇中“包黑子”的經典形象究竟是真是假?少年成名,屢破奇案,現實中的“包青天”是否真的斷案如神?嫉惡如仇,鐵面無私,這位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法官究竟因何成名?爲您揭祕“真實的包公有多神”?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包公在影視劇中很常見,金超羣、周杰、陸毅、鄧超,都演過包公。我不說您也知道,影視劇中的形象,多多少少得有點藝術加工,那麼,真實的包公跟影視劇中塑造的有多大區別呢?區別可太大了!還是那句話,關於歷史人物的形象,有的是正史形象,有的是野史形象,到了現在,很多還是劇場史的形象。事實上,包公是經過民間傳說不斷豐滿起來的一個人物,他本來的歷史面目和您頭腦中想象的已經相差甚遠!

咱們先說包公這外形,他長什麼樣呢?包黑子唄,自然是皮膚黝黑。我們看,過去戲曲界有種說法叫“四大黑”,都哪四黑呢?“包文正、呼延慶、打鐵的脖子,最後一個有點粗俗,我們就不說了。這是戲劇裏頭有名的長得黑的。咱都知道呼家將裏的呼延慶黑,說他面如鍋底,包公呢,更是比鍋底還黑。賣布頭的說氣死黑李逵不讓猛張飛

那麼,包公在歷史上是不是真這麼黑呢?不是,真實的包拯是個白白淨淨的白面書生,一點兒都不黑。說爲什麼要給他“抹黑”呢?不是抹黑,真正臉黑的是包公的前任。咱們都知道“開封有個包青天”,開封是北宋的都城,包公當是是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就是京官,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

在包公之前的那位開封府尹姓趙,名叫趙抃(音同變),和包公一樣鐵面無私,這個人長得黑,時間長了,大夥兒就管他叫“鐵面御史”,就是不講情面,臉還黑。他身上發生了很多事,揉來揉去就都擱到包公身上了,所以傳成包公是個黑臉了,其實人家挺白淨。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2張

另外,影視劇中,包公還有個最明顯的特點——腦門兒上有一個小月牙。這個月牙怎麼來的呢?民間傳說,包公小時候在街上玩兒,過來個馬車把他帶倒了,馬蹄子從他腦袋上踏過去,差點兒沒把他踩死,馬蹄形的“半月牙”就印了下來。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包公本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民間貪官污吏太多,老天爺把包公派下來,專門進行“反腐倡廉”的。所以這月牙有個說法,叫“日斷陽,夜斷陰”,就白天我斷的是陽間的事兒,到晚上陰間的事兒我都知道。

說起來,影視劇中包公身邊發生的好多事,是歷史上不曾有的。像《鍘美案》,不少人看過吧。

陳世美是皇親國戚,得動用那龍頭鍘行刑。開封府裏的三口大鍘刀,龍頭鍘針對的是皇親國戚,虎頭鍘針對的是文武百官,狗頭鍘針對的是黎民百姓。這三種人裏頭,若有一人作奸犯科,相對應的,這鍘就得拿出來。

其實,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鍘,在宋代,甭說沒這個鍘刀,就連這個“鍘”字在北宋的文獻裏也很少出現。

那什麼時候才廣泛應用了呢?你看,到了元代,蒙古兵得給馬喂草料,所以必須帶鍘刀切草料,實際從元代以後,這“鍘”字才大面積流行開來。而且從來沒有任何一級政府,拿這個鍘刀當刑具的。用鍘刀當刑具,在當時叫私刑,是違法的!所以說,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包龍圖這三口鍘刀。

包公斷案很厲害,最大的案子跟皇上有關。說北宋宋仁宗的母親李太后,流落到民間十八載,後來,還是包公把李太后給找着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狸貓換太子”。據說,後宮李太后生下的是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宋仁宗,結果被別的妃子忌妒,用扒了皮的狸貓充當嬰兒,把宋仁宗換走了。於是,她們造謠說李太后生下一個妖孽,害得她被趕出宮廷,流落民間18年。後來,包公到民間,發現了李太后,把她救回來,和宋仁宗母子相認。當然,這只是傳說,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狸貓換太子”這回事兒。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3張

但是包公確實審過和太子有關的事,什麼事兒呢?宋仁宗年間,有一個王姓宮女,皇上也沒寵幸過,年齡大了,就出了宮。到了民間,她嫁給了一個姓冷的郎中。結婚三四年之後,生下來一兒一女。這女兒還算安分守己,這兒子卻是個不安分的人。她兒子名叫冷青,小夥兒長得挺帥氣,聽說自個媽當初在宮裏當過宮女,誒,就開始到處吹牛,說我媽在宮裏跟皇上有事兒,我其實是皇上的骨血。結果時間一長,整個開封府都知道了。

這個時候,宋仁宗一看不行,得問問怎麼回事兒。當時的開封府尹姓錢,叫錢明逸,開堂審案,把冷青叫了上來。上來之後,人家理直氣壯,讓跪不跪,自稱是當今的皇子,我憑什麼給你個臣子下跪?把審案的開封府尹錢明逸弄得挺下不來臺,他一琢磨,這事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爲啥?要是假的無所謂,可要是真的,我這麼審皇子,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嗎?錢明逸很滑頭,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就說這小子瘋病犯了,先給他押起來,往後拖些日子,聽聽上頭的意思。可這一拖,外頭輿論就傳開了,說要是假冒皇子,肯定直接一刀砍死呀!爲什麼沒殺他,先擱在監獄呢?看來其中是真有事兒啊!結果整個開封府傳遍了,說宋仁宗有個私生子流落民間。

時間一長,宋仁宗受不了了,就派兩個官員去調查,包拯就是其中一個,他當時是副手。包拯說這事兒好辦,把他爹媽叫來,一問便知!問了發現,這個冷青是王姓宮女出宮4年以後才生的,所以根據常識判斷,這個人明顯是胡說八道,冒犯皇威,咔嚓,就把冷青砍頭了。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4張

接着說,包公還斷過什麼案呢?歷史記載,有一樁“牛舌案”,他斷的很有智慧。包公那陣子剛當官,還是個小縣官。頭一天上任,來了個農民,說大人呀,我家出事了,昨天晚上啊,我養的那頭耕牛的牛舌頭讓人給割去了,您得給我做主呀!包公思索片刻,說這樣,你回去,趁天亮把這頭牛宰了,賣肉去。一聽這個,農民嚇一跳,哎呀,大人呀,您可不能害我!什麼意思呢?

原來,北宋年間,耕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擱現在就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同時也是軍事物資。所以這個牛作爲財產來講是私有,但是不能隨意宰殺,隨意宰殺耕牛是要犯死罪的。雖然說 咱們在水滸傳裏看到,什麼李逵、武松啊一進到飯店酒家裏就嚷嚷: 小二,切二斤牛肉!他哪兒給你找去!那是犯法的!包公跟農夫說,你就照我說的做,沒有問題!農夫聽了他的話,回去把牛殺了,然後出去賣肉。結果第二天就有人來舉報了,是這個農夫的鄰居,說我發現有人私宰耕牛,按大宋律例這是死罪。

包拯說,噢,確實是死罪,給我拿下!報案這人都傻了,怎麼抓我呢?回覆說,割牛舌頭的事兒就是你乾的。你爲什麼把牛舌割下來?你知道牛沒了舌頭活不了,一般農民不願意承擔損失,會偷着宰了賣肉,挽回點兒損失。你和這個農夫作爲鄰居,肯定是有了什麼仇怨,你想借官府之刀,來解心頭之恨!你未免想得也太美了吧?一席話把報案的人嚇一跳,撲通跪地,當即承認是自己乾的。史書上的記載,用了三個字,“盜驚服”。就說,包公斷案入情入理,也講證據,而且推理能力很強。

話說,包公當縣令的時候,歲數已經很大了,38歲。包公是28歲考上的進士,那爲什麼38才當官呢?當時父親、母親歲數都大了,家裏就他這麼一個孩子,他走了沒人伺候了。所以,他一直過了10年,等到把二老都送走了,纔開始當官。包公當開封府尹就更晚了,是59歲的時候。

那麼,38歲當縣令,59歲當開封府尹,中間他幹嗎了?做御史言官,主要的目標是“反腐”!包公在這個位置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後世爲什麼說包公是清官,收拾貪官污吏,主要是他在做言官的時候鐵面無私,什麼人都敢彈劾。

比如他曾經連續七道奏摺,把當朝的一個大官,叫王逵的給彈劾下臺了,這很有名。而且,他最光彩奪目的是彈劾皇上的老丈人。這位老丈人是宋仁宗最寵愛的張貴妃的養父,實際上這個是她的大爺,或者說是她伯父!名叫張堯佐,他本來是個小官,不但沒能耐,把自己的任下治理得亂七八糟,還貪贓枉法。但人家朝裏有人,張貴妃成天給吹枕邊風,宋仁宗就把他一點點提拔上來了。最後,準備提拔他當三司使。說三司使是幹嘛的?三司使那是分管財政的高官。這時候,包公他們受不了了,就和其他文武百官商量着聯合彈劾張堯佐。結果宋仁宗來氣了,不僅沒聽,還把自己這個國丈連升了四級。最後,包公上朝的時候急了!他把當朝文武百官,誰的政績好、誰該升官都數落了一遍,說怎麼着也輪不到您老丈人張堯佐!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5張

包公越說越激動。沒想到,宋仁宗轉過身來,竟然和顏悅色地說:包愛卿言之有理!這事兒呢,朕知道錯了,不這麼幹了!話說,宋仁宗怎麼這麼從善如流呢?各位有所不知,皇上這麼隱忍,一定有他的原因。因爲宋仁宗年間,北宋整個經濟政治在沒落。大遼國屢次入侵,北宋多次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條約,政治局面很危險,在這個時候,必須樹立一個忠君愛國的榜樣。宋仁宗這時候就要立包拯爲榜樣,讓大家向他學習,所以說宋仁宗有他的目的。

說到這兒,可能有朋友會說,有了包公這樣的典範,怎麼後來宋代還亡了,再沒出過包公這樣的清官呢?民間有個傳說很有趣,說包公年事已高,一算自己壽數不久,要駕鶴西歸了。這時候包公不甘心,說塵世間貪官污吏太多,我死了也得趕緊託生,回來還當黑麪御史,收拾這些貪官。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夢着觀音菩薩給他託夢,觀音菩薩說,正常託生得轉幾世,你想快點兒託生有個辦法,主要看你棺材裏頭的枕頭,枕頭爛得越快,你託生得越快。

包公醒了之後一琢磨,這年頭兒棺材裏一般都枕木頭枕頭,木頭何年何月才能爛呀?我死之後,得讓我媳婦給我安個草枕頭,草枕頭爛得快,我託生就快,幾年工夫我就託生了。可是,他又一想,這不行,不能跟自己媳婦直說!爲什麼呢?因爲包公媳婦有個毛病,她經常跟包公對着幹。包公往東她往西,包公打狗她罵雞。所以,憑藉着多年的鬥爭經驗,包公計上心來,我往反了說不就得了!於是,他把媳婦叫身邊說,我也沒幾天好活的了,也該給你交代交代後事了。沒別的要求,只有一點,我睡覺就願意枕硬枕頭,那木頭枕頭我嫌軟,你給我整個死硬死硬的,石頭啊什麼的。

包公以爲這麼一說,他媳婦反着整,擱個草枕頭就得了,很快他就能託生了。沒想到,他媳婦心中不忍,邊流淚邊唸叨,跟他過了一輩子,沒聽過他什麼,臨到死了,我就聽他一回吧。好麼,包公死了,她就給整了一塊花崗岩枕頭,那花崗岩得多少年才能風化?所以,包公多少年都沒有託生。

影視劇中,我們認爲包公上斬貪官,下斬刁民,當機立斷,大義滅親,這些都是假的,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6張

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他手持尚方寶劍,端坐開封府,貪官污吏落他手裏,多半是砍刀伺候,就給咔嚓了,聽起來特別帶動,但是,有一個真相必須知道,那就是包拯雖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但我們所熟悉的包青天的故事都是假的。

首先,戲裏面演的都是;包青天手拿尚方寶劍,伺候罪犯就上虎頭凱、狗頭鐗,甚至龍頭鋇。但事實上,這些司法道具,包公那會兒根本就沒有。我們知道,包拯是在北宋時照,而尚方室劍“先斬後奏”的制度,是明朝萬曆年間纔有的,要晚好幾百年。還有虎頭鍘,我國曆朝歷代都沒有用鍘刀來行刑的,這很可能是元朝時候的民間文人,從蒙古人割草的制刀獲得靈感,給搬到包公戲文裏了。還有像犯人押上來,然後嫌犯跪下,這個儀式也是元朝纔有,宋朝那會兒犯人是站着受審,不用下跪。

再有,我們所看到的包公,不管是大案小案,刑事案民事案,都由老包一個人在忙,好像偌大一個開封府,只有他一個法官,其實,宋代的司法機構設置是很健全的,一般的,一般由州郡那裏,設有三個法院,分亂叫;當置司、州院與司理院。首都開封府這樣的大地方,州院、司理院還會分設左右院,相當於有五個法院。所以一個案件,不可能像戲裏演的那樣,一個包拯就全權負責了。

包拯因何而成名?真實的包公到底有多神? 第7張

還有,宋代的司法程序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樁案子,包公當庭審完室判,大喝一聲“崩頭割伺候”,就把罪犯斬了。其實,宋代的司法很重視分權制衡,案件要經歷很多部門、很多個環節,尤其是刑法案件,首先是緝拿犯罪嫌疑人,蒐集犯罪證據。然後,交給庭審部門,把犯罪事實審訊清楚。接着由另外一位法自向被告人複覈案情。如果被告喊冤,前面的庭審程序就要往庭推倒重來。如果被告人沒哺冤,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被查卷宗有沒有疑點,沒有的話,查出犯罪嫌疑人觸犯了哪條法律,起草判決書。

但是,即使判決書出來了他不能直接定罪,還要把判決書送到法院的首席的首席法官那做正式定判,判定沒問題,被告也表示伏法,案子纔可以告一段落。但也要中央派駐在當地的法院審覈通過了,纔可以執行,這一整套程序說下來,大家就明白了,包公辦案不可能是當場抓人、當庭審問,就地正法的。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總說包公正直,就會說到他大義滅親,斬了侄子包勉,史學家說這也不可能。因爲第一,包拯家風清廉,並沒有腐敗侄兒。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代有嚴格的迴避制度。法院受理訴訟案,開庭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覈定哪些法官需要回避。也就是說,包拯作爲叔叔,是不可能審自己侄子的案子的。

所以你看,我們所熟悉的包公,也就是戲裏還有電視劇裏演的,雖然確實很鼓舞人,但這只是人們爲了傳播司法公正而文學化的一種形象,想要了解真正的包拯和他所處的時代,還要從史實出發才行。

好,真實的包公咱就給大家講到這兒,應該說,在古代,包青天不僅是統治階級塑造的忠君愛國榜樣,也是黎民百姓對“爲民做主”的精神寄託,當包公被打上了這樣的歷史標籤,他在世代傳頌中被逐漸“神化”,也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