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362年,秦國來了一個很特殊的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是衛國公族的一個遠方偏支子孫。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爲大家都奉行嫡長子繼承製,繼承了父親爵位的嫡長子,後人就是主脈。而其他沒有繼承爵位的兄弟,他們的後人,就是偏支。

而這種偏支的子孫,經過幾代繁衍之後,地位往往就會下滑得非常嚴重。和主脈相比,雖然大家都是一個祖宗,但主脈的那個嫡長子,就有機會成爲一國之君。而偏支的後裔,則有可能連飯都吃不起。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像這種各國公族的偏支後裔,在當時其實是很多的,所以也不算稀奇。不過,當時秦國剛剛頒佈的求賢令,邀請整個中原的人才,來秦國打卡上班。而這位出身衛國公族的年輕人,自身又比較有才。再加上這個年輕人到了秦國之後,又聯繫了當時的秦國內部正受寵的一個大臣……

所以最後,當時身爲秦國國君的秦孝公,就決定親自見一下這個年輕人。而秦孝公決定接見這個年輕人之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非常有趣了。

第一天,年輕人面見秦孝公,跟秦孝公大談所謂的‘帝道’。對於年輕人當時到底都聊了什麼,史書上沒什麼記載,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年輕人口中的帝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道。我們只知道,秦孝公聽完這番話之後,基本上是興致全無,昏昏欲睡。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2張

所謂帝道,就是指當時人們心中,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這些道理當然都是好道理,但是在秦孝公看來,實在很難解決當下秦國面對的困境,所以秦孝公纔會不感興趣。

見到秦孝公昏昏欲睡之後,年輕人彷彿領悟到了什麼。五天之後,年輕人再次通過秦孝公的寵臣,前來拜見秦孝公。而這一次,年輕人對秦孝公所談的,是所謂的‘王道’。

所謂王道,大致就是以‘仁義’治天下的思想。這套思想,當然更近似於儒家思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仁這概念,並不是儒家首創的,而是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存在了。而年輕人今日的主張,也是要以仁愛去感化世人,從而治理好國家。

但這一次,秦孝公依然不感冒,依然還是昏昏欲睡。

兩次見面之後,秦孝公對這個國外來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了興趣。在秦孝公眼裏,此人或許又是一個誇誇其談之輩,根本不懂實際治國當中,會存在哪些問題。所以,到了這個時候,秦孝公其實已經不想再見這個年輕人第三次了。

不過,又過了五天之後,這個年輕人再次通過秦孝公的寵臣,請求前來拜見秦孝公。秦孝公雖然已經沒多大興趣,但礙於‘求賢若渴’的招牌,還是要再見上一面。然而,讓秦孝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年輕人見到他之後,卻不再和他講什麼帝道和王道,而是和他講,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成就一番霸業!

這一下,秦孝公徹底聽入迷了。

接下來,秦孝公連續和年輕人暢談數日,頗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自此之後,年輕人就開始在秦國做官,幫助秦孝公管理國家。

當這個年輕人剛剛來到秦國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年輕人,會給秦國帶來多大的變化。當年輕人和秦孝公見面的時候,也沒人知道,這次見面,會徹底改變整個中國的歷史。這個年輕人,不但讓秦國自此之後,徹底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而且,後來的秦國,沿着他定下的這條路,最終得以統一天下,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秦朝。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3張

這個年輕人,名叫衛鞅,或者叫公孫鞅。但大家更熟悉的,還是他後來的那個稱呼:商鞅。

對於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歷史上真實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秦國在戰國時期,壯大的一個起點。正是因爲商鞅成功變化,秦國才得以壯大,最終統一六國。

而這次見面,則是商鞅變法的起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見面,不光決定了秦國日後的強大,更決定了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走向。如果沒有這次見面,最後統一戰國的,或許就不是秦國了。

不過,從商鞅和秦孝公的這次見面過程當中,我們也很容易會產生一些疑問:爲什麼春秋四大國之一的秦國,到了戰國初期會衰落到這個地步?沒有商鞅變法難道秦國就不行了嗎?爲什麼秦孝公明明不喜歡商鞅,還是要連着見商鞅三次?商鞅見了秦孝公之後,又是怎麼幫助秦國重新走向強大的呢?

要解釋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秦國的特殊歷史說起。

秦國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馬伕。所以在西周時期,其實並沒有秦國這個國家。直到西周後期的時候,因爲秦國的先祖,確實養馬養得不錯,所以周王室就特意撥給了他們一塊地方,讓他們養馬。

這塊地方,大概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這也是秦國的發源地。

後來,到了西周末年的時候,因爲周幽王一通亂搞,導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西周就此滅亡。此後,秦人的先祖,就帶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底,前來救援周王室,然後又幫助周平王遷都洛邑。

因爲有着平叛之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後,才終於算是給了秦人一個伯爵的爵位。秦國這個國家,直到這個時候,也纔算真正成立了。與此同時,周平王還給了秦人一個承諾:以後只要秦人在西邊趕跑了戎狄,所有得到的地盤,全部歸秦人自己所有。

這個承諾,自然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爲當時就連周王室自身,也沒能力去收復這些失地。不過,當這張空頭支票到了秦人手裏之後,卻成了他們壯大起來的法寶。因爲自此之後,秦國就可以在西方合法的擴張,而不用像中原腹地的諸侯國那樣,每次要擴張的時候,還要先絞盡腦汁去想一個理由。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4張

從這時開始,接下來的近百年時間裏,秦國人開始迅速擴張,逐漸從甘肅天水一帶,擴張到了關中地區,並且佔據了整個關中。而當秦國佔據了整個關中的時候,此時已經是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時代了。

在這個時代,秦國靠着之前百年的積累,已經成了一個當之無愧的大國。坐擁關中平原,扼守函谷關,這樣的特殊地理優勢,成了秦國後來得以延續壯大的基礎。與此同時,隨着秦國統一了關中平原,接下來的秦國,就有了向外發展的念頭。

但是,此時的秦國忽然發現,自己如果想要東出的話,似乎並不容易。

因爲在秦國東方,只有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分別是晉國、楚國,以及已經衰落的周王室。周王室自不用說,作爲天下共主,雖然已經衰落,卻依然不是秦國能夠觸碰的。如果秦國真敢去滅了周王室,那估計接下來就要被其他諸侯國圍毆了。

而南方的楚國,雖然有一部分領土接壤,但也不是最好的東出道路。對於秦國來說,最佳的東出道路,就在函谷關這條路。而如果想從這條路東出的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強大的晉國。

如此一來,秦國和晉國的恩恩怨怨,自然也就開始了。最開始的時候,秦國想通過聯姻的手段,從晉國手裏換取通道,結果最後晉國根本不買賬。後來秦國又打算動武,同樣也打不過晉國。

所以最終,秦國只能放棄了東出的願望,轉而向西發展。當然,在函關谷以西,秦國還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大國。正是因爲秦國在西方迅速擴張,趕跑了不少戎狄,所以最終,當時在位的秦穆公,也得以憑藉這項功績,成爲了春秋五霸之一。

不過,也正是從秦穆公這一代開始,秦國徹底放棄了東出的計劃。這就直接導致,自從秦穆公死後,接下來的整個春秋時代,秦國就像是憑空蒸發了一樣。後面的春秋歷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晉國和楚國,或者越國和吳國之間的鬥爭來進行的。

除此之外,秦國放棄東出之後,晉國這邊,也開始做出一系列防禦措施。晉國雖然強大,甚至堪稱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國。但晉國要同時壓制齊秦兩國的發展,同時還要對楚國進行打壓,任務也不輕鬆。所以晉國很清楚,絕對不能放秦國東出,甚至不能讓秦國發展起來。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5張

一旦秦國強大起來,或者秦國順利東出的話,未來中原腹地的局勢,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就算晉國再強,同時面對齊秦楚三國的進攻,也是力有未逮,根本就扛不住。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接下來的上百年時間裏,晉國就開始利用自身優勢,對秦國執行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封鎖。所有商人想要通過晉國,向秦國販賣貨物,都會被晉國阻攔下來;所有學者想要通過晉國,去秦國做官或者傳道,一樣會被晉國擋下來。

非但如此,晉國還利用自己的霸主國優勢,在中原各國散佈輿論,說秦國人根本就是一羣蠻夷,既沒有文化,人又野蠻。當時的秦國,本來就被擋在函谷關以西出不來,就算想解釋也沒辦法解釋。

如此一來,本就地處西陲的秦國,自然也就變得更加封閉了。各國的人才,都不願意去秦國做官,導致秦國就如同一潭死水,自然也就越發衰落了。

除了晉國的阻擋之外,秦國內部的一項政策,也導致外部人才根本不敢來秦國做官。這項制度,就是殉葬制度。

當初秦穆公去世之前,曾經下令,讓朝堂上最有才能的幾個大臣,全部在他死後一起陪他殉葬。殉葬這種制度,古已有之,並不算新鮮。但是像秦穆公這樣,直接拉着國內最頂尖的人才去陪葬,這就很少見了。

秦國的這項特殊制度,導致秦國內部的人才結構,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再加上晉國有意抹黑,其他國家的人才,自然就更不敢來秦國做官了,生怕被秦國國君拉去殉葬。所以,從秦穆公去世,一直到戰國初期這兩百多年裏,秦國一直在不斷衰落。

這樣的秦國,如果放在中原腹地的話,估計早就讓別人給滅了。不過幸運的是,秦穆公時代,已經佔據了整個關中平原,並且控制住了函谷關。正是因爲擁有了函谷關天險,其他諸侯國想打進來也很困難,這就導致秦國連續走了兩百年下坡路之後,依然可以守住老巢。

但同時,衰落了兩百多年之後,到了戰國初期的秦國,此時已經極爲衰落。而且在這之前,秦國還出現了權臣把持朝政的現象。雖然最後並沒有動搖秦國的根基,但是也讓秦國進一步衰落,衰落到了一個二流諸侯國的層次。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6張

如此,到了秦孝公他爹這一代的時候,秦國忽然發現了一件事:原本強大的晉國,此時竟然消失了,分裂成了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強大的晉國分裂,這對於秦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以往晉國存在的時候,秦國註定沒有東出的希望。但如今,晉國已經分裂,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秦國又有了東出的希望呢?

不過,此時的秦國,暫時還沒能力去考慮東出的問題。因爲當時的秦國,內部正處於高層混亂的狀態,後世史稱‘四代亂政’。因爲秦國高層混亂,自然也就無法對外擴張。甚至於秦孝公他爹,原本有即位的資格。但因爲後來秦國高層政變,不得不逃往三晉之中的魏國,以此保命。

這樣的秦國,別說對外爭霸,能保住自己不被滅,已經很不容易了。

就這樣,又過了近三十年之後,隨着秦國高層左庶長髮動政變,秦孝公他爹順利回國,成爲了新一代國君,這就是秦獻公。到了這個時候,秦國纔算是終於穩定了下來。

可是,秦獻公登基之後,他面對的秦國,卻是一個無比衰弱的秦國。

原本在春秋時代,秦國是四大強國之一。但是經過兩百年的衰落之後,秦國早就已經不行了。之前晉國分裂,秦國還以爲有了東出的希望。但秦國後來怎麼都沒想到,別說晉國了,就連晉國分出來的一個魏國,都可以吊打秦國。

就在秦獻公登基五年之前,秦國曾經出兵五十萬,殺向魏國,打算向東方擴張。但沒想到的是,開戰之後,秦國這五十萬人,硬是被魏國的五萬人給打垮了,而且是兵敗如山倒,垮的稀里嘩啦。

所以,到了秦孝公他爹這一代,秦國這邊的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有了一個共識:必須要做出改變了,再不改的話,秦國恐怕就沒了。

但問題是,到底該怎麼改呢?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改革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把視角回撤到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之下,我們就會發現,秦獻公想要改革,實在是太難了。因爲只要改革,就註定要觸及秦國舊貴族的利益。而此時秦獻公立足未穩,如果貿然改革,很容易會導致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7張

到那個時候,別說改革,秦國還存不存在,都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秦獻公即位之後,就面對了一個兩難的選擇:不改肯定不行,改又改不動。所以最終,秦獻公只能先從一些邊邊角角開始進行修改,在儘量不觸動那些舊貴族利益的基礎之上,對秦國進行改革。

秦獻公首先改革的,就是之前實行的殉葬制度。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一直有活人殉葬的傳統。這個傳統,直接導致秦國人才出現斷層,外國人纔不敢來秦國做官。當然,這個傳統也不是半點好處都沒有。至少這項制度施行之後,秦國沒有出現晉國或是齊國那樣的大世家。同爲春秋老牌強國,晉國最後被三家分晉,齊國遭遇了田氏代齊,但秦國卻得以延續下來。究其原因,這項制度其實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到了秦獻公這一代,這個制度肯定不能繼續執行下去了。再繼續玩殉葬制度的話,以後秦國就徹底沒了。

除此之外,秦國還把當時秦國邊境的一些地方,改成了縣治,這就是後來秦國郡縣制的雛形。因爲設置了縣這個行政單位,自此之後,縣直接由國君轄制,這就強化了中央集權,不會再出現‘三家分晉’這種情況了。

除此之外,秦獻公還開始嘗試‘兵農合一’的制度,對秦國整體進行社會改革。在經濟方面,秦獻公也有諸多改革措施,讓秦國的經濟開始逐漸轉好。

可以說,秦獻公這一代人,雖然沒有徹底完成變法改革,但是卻被後來秦孝公的改革,打下了一個基礎。而且,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秦獻公也是暫緩了秦國的衰落。到了秦獻公這一代,秦國的衰落總算是觸底了。

當然,秦獻公的這些改革,並不足以讓秦國就此崛起。因爲秦獻公的這些手段,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國的社會制度。大量的生產資源,還是在那些舊貴族的手裏。不過,秦獻公這一代人,已經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權。如果沒有秦獻公這一代人的努力,後面秦孝公想要改革成功,無疑是癡人說夢。

就這樣,秦獻公在位二十多年以後,最終去世。除了暫緩秦國的衰落之外,秦國還徹底擋住了魏國的進攻。如果沒有秦獻公的話,說不定在這一代,魏國就能徹底吞併秦國了。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了。

這一年,秦孝公僅僅只有21歲。

21歲的秦孝公,正是滿懷幹勁,打算幹出一番事業的年齡。但同時,此時的秦孝公,還是需要面對秦獻公之前沒有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秦國接下來到底該怎麼改革。

秦孝公即位的時候,和當初他爹剛剛即位的時候,又不太一樣了。除了他爹那一代,稍稍完成了中央集權,導致秦孝公此時有很大的權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當時其他幾個重要的諸侯國,都已經先後完成了變法,並且通過變法強大了起來。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8張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之前以少勝多打垮秦軍的魏國。正是因爲魏國首先改革,並且通過改革強大了起來,所以魏國才能正面擊敗秦國。

所以,對於剛剛登基的秦孝公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懂改革的人,來幫助秦國進行改革。這個道理,之前他爹秦獻公其實也明白,但卻無法實施。因爲之前秦國有殉葬的傳統,中原地區的人才,都不敢來秦國做官。而且當時秦國國內剛剛平靜,秦獻公也不敢讓一個外人,來全權主持國內的變法大局。

而到了秦孝公登基的時候,他爹已經給他完成了大量的前置任務。尤其是廢黜殉葬制度這件事,剛廢黜的時候是不管用的。因爲人家中原地區的人才,至少要看這一代秦國國君,確實沒有殉葬的行爲之後,纔敢真正信任秦國,纔敢真正來秦國做官。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秦孝公剛剛登基,便向整個天下頒佈了求賢令。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來秦國做官。

不過,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之後,卻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儘管之前他爹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此時依然沒誰願意來秦國做官。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爲當時在中原各國的人才眼裏,秦國還是那個多年延續下來的蠻夷形象,而且自身也不強。這樣的秦國,他們去了之後,既沒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也未必能有很好的發展。既然這樣,大家自然不願意去。

所以,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之後,除了一些沽名釣譽之輩,找上門來之外,那些真正有真才實學,真正懂該怎麼變法的人,是一個都沒來。至於那些在各國內部,已經有所成就的人才,自然就更不願意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商鞅來了。

作爲一個衛國公族的後裔,商鞅此時的地位其實並不算高。一方面,商鞅是衛國公族偏支,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另一方面,當時衛國已經成了那個強權魏國的附庸,連國君自己說了都不算。

所以商鞅成年之後,最開始其實是在強大的魏國內做官的。但後來,魏國根本不能重用商鞅,這讓商鞅感到很受挫。所以,當商鞅得知,秦國發布了求賢令的時候,商鞅纔會動身前往秦國,打算去碰一碰運氣。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9張

正是因爲這些原因,所以,當時商鞅到了秦國之後,纔會先是以帝道和王道,來試探秦孝公的心思。因爲之前商鞅在魏國的時候,便是提倡以霸道爲主的法家思想。但當他提倡法家思想的時候,卻根本得不到魏國君主的重用。所以商鞅必須用這種方式,來試探一下秦孝公,看看秦孝公是否和他理念一致。

至於說秦孝公爲什麼會連續給商鞅三次機會,很簡單,因爲當時中原諸國的人才,很少有來秦國應聘的。商鞅雖然不是特別有名,但之前在魏國的時候,已經有些名氣了。再加上他的公族身份,以及那位寵臣的介紹,這些足以讓秦孝公多給他幾次機會。

而秦孝公的耐心,換來的,便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了。

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之後,商鞅很快爲秦國起草了一系列變法章程。但同時,因爲擔心這些變法內容,得不到秦國人的認可,所以接下來,商鞅纔會玩了一手‘南門立木’的把戲。這件事至少證明,商鞅是真的有能力,在秦國推行法令,所以大家才願意遵守。

南門立木之後,商鞅又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趁勢退出了《墾草令》。墾草令的主要內容,大概就是鼓勵農業生產,同時限制貴族的權力。這些改革,已經開始觸及到秦國舊貴族的利益,但是又沒有觸及秦國舊貴族的根本利益。

秦孝公和商鞅頒佈墾草令,也是想以此來打開變法的局面。如果貿然進行過大改動的話,很容易會導致秦國內部出現混亂。而像墾草令這種級別的改變,既能起到不錯的改革作用,也不至於讓秦國出現過大的騷動。

墾草令順利推行之後,接下來,商鞅纔開始頒佈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大致包括統一度量衡,遷都咸陽,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制定新的軍功等級制度。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徹底從一個奴隸制國家,轉型爲封建制國家。而且,商鞅頒佈的一系列措施,可以極大地促進秦國的生產力,鼓勵秦國人進行耕種和生產。在戰爭方面,商鞅也頒佈了一系列改革制度,設置了明確的軍功升級體系,這就爲後來秦國人在戰場上勇於殺敵,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起點是什麼時候?商鞅初到秦國是是何光景? 第10張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正是商鞅的這次變法,讓秦國徹底扭轉了頹勢,然後依靠着制度上的優勢,逐漸強大了起來。而接下來的上百年曆史當中,秦國也正是在商鞅指出的這條道路上,一路狂奔,最後得以統一天下。後來著名的殺神白起,縱橫家張儀,遠交近攻策略的創始人范雎……這些人都曾爲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究其根本的話,他們的成就,其實還是建立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沒有商鞅的改革,白起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去指揮,張儀和范雎的身後,也沒有足夠的籌碼,可以供他合縱連橫。

但可惜的是,商鞅的這次變法,觸動了太多秦國舊貴族的利益。所以,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便不得不面對秦國舊貴族的怒火,最終遭遇了車裂之刑,全家都被誅殺。但他的改革成果,卻被後來的秦國君主,一代代延續了下去。

商鞅一生的變法成就,對於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來說,恐怕是一場噩夢。但對於秦國來說,這恐怕就是秦國最大的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