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戰役,史稱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齊名,被認爲是影響三國局勢的重大戰役,也是歷史上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十餘萬蜀軍攻伐東吳,然而“來勢洶洶”的劉備慘遭失敗,次年含恨而終,三足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可以說,劉備對此次攻打東吳,決心之堅和投入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終究是折戟夷陵,蜀國從此喪失逐鹿中原的實力,令人唏噓。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呢?難道真的是爲“桃園結義”的兄弟報仇雪恨嗎?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軍事戰略層面:聯吳?伐吳?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魏、蜀、吳三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是他們所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三家不是不懂。

儘管在面對勢力較強的魏國時,孫權和劉備能夠協同作戰一致對魏,但他們聯合的基礎非常薄弱,一旦雙方中的某一個做大做強,另一個絕對無法安睡,時刻警惕對方,必要時先下手爲強。也就是說,蜀吳之間必有一次大戰。

更何況,蜀吳這搖搖欲墜的同盟關係中還有一個隱患——荊州。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第2張

荊州在三國爭霸時期的軍事戰略地位極高,這點是諸葛亮和魯肅都首肯的,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向劉備提出:

荊州北據漢水和沔水,南海的資源唾手可得,東邊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通至巴郡和蜀郡,此處乃用武之地、軍事重鎮,然而它現在的主人沒辦法守住這裏,這大概是上天對將軍的資助,將軍對此地可有意?

比諸葛亮早七年提出的魯肅獻言孫權:荊楚之地與我們吳國相鄰接,順着水流可抵達北方,向外連接江漢,向內則阻隔山陵,固若金湯;其中有沃野萬里,士民百姓皆殷足富裕,若能佔據此地,就是完成了一個帝王霸業的基礎。

荊州引得衆人垂涎,蜀吳不遑多讓。魏蜀吳三國圍繞着“樹大招風”的荊州展開了四次激烈的爭奪戰。

第一次是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這一戰相當慘烈,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蘇軾感嘆一句“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這裏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之處嗎?

然而,赤壁之戰雖然解決了來自曹魏的威脅,但荊州的歸屬仍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爆發了孫吳和蜀劉的第二次爭奪。

第二次爭奪的結果是雙方瓜而分之,戰火得以暫時的平息。劉備與孫權談和, 雙方劃界將荊州平分:東吳分得江夏、長沙、桂陽,西蜀則由南郡、零陵、武陵。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是迫於形勢和孫權瓜分荊州,到手的肥肉哪能心甘情願與他人共享。曹操敗走赤壁,轉頭平定漢中,這讓劉備深感威脅,不得不考慮與孫權共同御曹,緩解西川壓力。

第三次是孫權的主動出擊。劉備一步一步壯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奪取益州,逐漸趕超孫權,正值主張聯蜀抗魏的魯肅去世,換上了反對聯合劉備的呂蒙,孫權再三斟酌,決定不能坐看劉備取得涼州,穩住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仁戰於襄陽之際,先讓呂蒙奔襲公安,擒獲將軍(傅)士仁。呂蒙陳兵南郡,南郡太守糜芳獻城投降。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第3張

呂蒙得以拿下江陵;孫權另派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

孫權不僅拿下荊州,還讓劉備損失兄弟關羽,悲痛不已,軍心動搖,士氣不振。

劉備面臨着繼續聯吳抗魏還是一鼓作氣率軍伐吳的重大抉擇。當然,劉備的選擇一目瞭然,這就有了圍繞荊州展開的第四次爭奪——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之前,三國實力如下:曹操控制着中原廣大地區,東至合肥、壽春,西至張掖、涼州,南至襄陽、樊城,北至長城;

劉備僅佔有東西兩川、陝南、雲南等部分西南地區;孫權虎踞大片東南地區,東至廣陵、西至秭歸,南至合浦,北至麥城。

綜合看下來,劉備勢力最弱,儘管有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面對此等困境,劉備也不得不重新謀劃。

夷陵之戰就是劉備的最後博弈,失去荊州,意味着諸葛亮兩線出擊的戰略規劃很難再實現,因爲東路戰線不復存在。

劉備此戰並非是衝冠一怒,傾全國之力滅掉東吳,他的最主要目的還是收復荊州,以謀後續,荊州是重新實現兩路出擊伐魏的關鍵。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第4張

個人感情層面:爲關羽報仇?

《三國演義》中運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的表現:首先是登基之後的詔令“朕今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祭關公,方雪此恨,是朕之願也!”

隨後是怒拒孫權遣使求和,“殺吾弟之仇,不共天地同日月也!若要朕罷兵。除死而休!”那麼,夷陵之戰是劉備爲關羽報仇雪恨的復仇之戰有沒有合理性呢?

我的回答是,劉備痛失關羽後,在悲痛和憤怒的驅使下,或許產生過這種念頭,但作爲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大局觀應占據上風。劉備圖謀半生,一心想光復漢室,他出戰必是出師有名,手足兄弟關羽的離世是他興兵伐吳的最好理由;

其次,孫權殺害關羽、關平父子,軍心本就動搖,張飛此時也被部下殺害,劉關張威名不再,士氣低迷。劉備連續失去兄弟,對他的打擊也可想而知,化憤怒爲勇氣,劉備需要打出爲關羽報仇的名號來重振旗鼓,一鼓作氣收復荊州。

是什麼促使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呢? 第5張

總結

夷陵一戰,劉備敗走,元氣大傷,自此蜀國開始走下坡路,一蹶不起;反觀東吳,陸遜一戰成名。從原因上看,劉備之所以失敗,還得歸結爲他對戰局判斷失誤。

喪失荊州又痛失關羽,嚴重打亂了劉備的步調,加之準備倉促,以虞待不虞者勝。

夷陵之戰是劉備和孫權之間必有的一戰,但如果雙方都準備充分,拿出全部實力,荊州的歸屬,三國的走向或許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這終歸是一種想象,劉備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夷陵之戰讓他的短板最終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