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函谷關,爲什麼後來喪失了作用?,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先秦時代的函谷關,東臨弘農河,南北兩翼分別爲秦嶺和黃河,是個險隘。關東軍要麼就別走崤函通道;一定要走,那就必須要從函谷關過。

想繞開函谷關,比如從函谷關關口旁邊的土坡上翻過去,是絕無可能的。

爲什麼繞不過去呢?

因爲當時的函谷關是建在了一道稠桑塬中的一條裂縫裏面,這條稠桑塬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塬上遍佈原始森林。

並且秦軍依山傍河,在塬前修築了城牆。任你是小股部隊,還是攜帶着輜重的大部隊,都別想從關隘附近的塬體上翻過去。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圖中對地形的描述很清晰:函谷關口兩邊都是稠桑塬,秦軍在山塬裂縫中修築城池、城牆。

關東六國欲討伐秦,必須先渡河,然後才能扣關。即使打進了關,還要經過十五公里長的函穀道,行軍風險極大。

正因爲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裏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東和關中政權無論誰佔函谷關,誰就對對方有戰略性優勢。

最早的時候,晉國曾派軍隊駐守此地,以遏制秦國向東的擴張。秦軍想盡辦法,都無法越過函谷關。

後來晉國衰落,趙魏韓三家分晉,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韓兩國又打不過秦國虎狼之師,導致函谷關被秦人奪去,以致使函谷關成爲秦國後來進可攻,退可守,不斷蹂躪關東六國的前沿跳板。

那麼,如此險峻的函谷關,爲什麼從漢朝開始就喪失了防禦作用呢?

這是因爲漢朝統一全國後,無論關中,還是關東,都是漢土。且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即便偶有戰爭,也都是對外的。老百姓已經不知道內戰是什麼概念了。

因而,函谷關的軍事防禦價值在統治者心裏就大大降低了。

這種社會性的變化,就好比我們現在看古代的城池、關隘一樣,我們只會把它們看作是旅遊景點,並不在意它們原來的軍事意義。

在這種大背景下,加之其它因素影響,漢武帝時期,武帝把函谷關向東挪了三百里。在洛陽的新安縣另建新函谷關。而原來的秦函谷關就改成了弘農縣城。

正是由於漢武帝這次遷址,秦朝的函谷關被徹底玩廢了。

爲啥呢?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第2張

因爲秦函谷關往東,有兩條崤道可以到洛陽,漢函谷關只是設在北崤道上,如果關東軍想西進關中,根本不用經過新安縣新建的漢函谷關,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便可以繞過去。

新莽末年赤眉軍攻入關中,就是這麼兵分兩路直接繞過了漢函谷關,會師於弘農縣(也就是原來的秦函谷關)。而由於秦函谷關早就改成了縣城,防禦形同虛設,所以赤眉軍便輕輕鬆鬆地攻破秦函谷關,進入到關中。

東漢建立後,吸取教訓,考慮到天下統一也不能忘了國防建設,便秦函谷關開始重建。

但一方面,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時間,關隘附近的自然環境發生了鉅變。比秦函谷關的塬壁原先是貼着黃河走的,不留一點空隙。但到了東漢,由於黃河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先緊貼着塬體的河道就裸露了出來,變成了一片河灘。而這個河灘的出現就導致秦函谷關的天險地形不復存在,關東軍隊再來,直接從河灘上饒過去就行,不用再打函谷關了。

另外稠桑塬上的森林由於常年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了原始森林,秦函谷關防禦體系也變得脆弱不堪。關東軍只要攻破城牆,從塬體上可以直接爬過去。

因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征伐關中時,他考慮到秦函谷關形同虛設,就乾脆下令,讓許褚在秦函谷關以北十里處,也就是黃河水位下降之後留出的河灘上鑿建新路,並在那裏建立新關城,史稱魏函谷關。

而原先的秦函谷關,就直接廢棄了,其軍事意義被新建的潼關所取代。

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因爲當時函谷關失去了作用,曹操便始設潼關以預防關西軍騷擾關東。

最早的潼關和秦函谷關一樣,依山傍水,北面是黃河,西面是潼河,在兩條河水中間夾着一道山塬,寬兩公里,高七百米,由於塬體常年被河水沖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塬體的北面與秦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着塬體流淌而過,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經崤函通道到關中的人,都必須先上到塬體才能繼續向西。

而要登上塬體,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這條路叫作黃巷阪。

這個黃巷阪和秦函谷關的函穀道一樣,寬僅數米,地勢嚴峻。守軍只要用極少的人就能抵擋對方的千軍萬馬。(函谷關道在秦函谷關的西面,黃巷阪在潼關的東面)

可以說,僅從防禦意義而言,潼關完全取代了秦函谷關。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第3張

不過潼關和秦函谷關一樣,漢末曹操始建潼關時,黃河也是緊貼着潼關塬體走的,關東軍要想通過潼關,就只能先登上塬體才能過關。但隨着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牀也不斷下降。因而到了隋朝時期,潼關北面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這就導致潼關的山垣天險不在。

所以到了唐朝時,唐朝就只得將潼關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而當唐朝將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隨之作廢。但是塬體下方的路還在,可供敵軍行進。爲了把這個口子堵住,唐朝在塬體下方修築了十二個關隘,被稱作“十二連城”。

這十二個關隘,平時由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過。因而這條路也被稱爲“禁溝”。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第4張

本來,唐潼關加禁溝,潼關的防禦體系是沒毛病的。但是到了唐朝後期,由於腐敗,朝廷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這就導致黃巢起義軍直接從漢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唐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看到這裏,你應該能明白了,黃巢之所以能攻破潼關,不是潼關不起作用,而是唐朝守軍太廢柴。

豬隊友,給他們再好的關隘都守不住。

神一般的隊友,即便偶有漏洞也不怕。

事實上,潼關得天獨厚的防禦,放在全國都是拔尖的。如果連潼關都守不住,別的關隘就更守不住了。

先秦時期的函谷關那麼重要 這個地方最後爲何失去了作用 第5張

綜合來說,秦函谷關和漢唐潼關可以視做是繼承關係。秦函谷關因爲種種原因,早在漢朝就形同虛設了。到了唐朝時,魏函谷關雖然偶爾還有點用。但關中的防禦重點一直在潼關。至於黃巢能攻破潼關,這跟潼關本身沒關係。是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