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什麼沒有被攻破呢?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什麼沒有被攻破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函谷關的故事。

說到函谷關這個地方真的是超級給力超級給力的一個地方,爲什麼這麼說其實大家也應該清楚的,那就是話說這個地方就是保證了秦國一直未被打敗的原因,所以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真的太重要了,那麼有的人也問了,這個叫函谷關的地方真的一次沒有被攻破過嗎?還有但是戰國幾個國家爲什麼無法攻破函谷關呢?

其實前前後後無非就五點原因,下面一一給大家來分析看看。

第一、函谷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靈寶市北,是古代一座著名的險關要塞。從函谷關以西至潼關,稱爲桃林塞。在春秋時期,晉軍全殲秦軍於崤山,屯兵桃林塞,阻斷秦國東進之路,此後兩百多年,秦國無法跨進中原一步。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什麼沒有被攻破呢?

直到戰國時代,晉國分裂後,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日漸強大,從魏國手中奪取桃林塞,修築函谷關。此雄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地處洛陽至長安的咽喉要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故而成爲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塞。

在戰國曆史上,東方諸侯多次合縱攻秦,然而函谷關幾乎成了東方諸侯的噩夢。這既與函谷關之險峻難攻有關,也與東方諸侯貌合神離有關。

第二、第一次合縱攻秦,止步函谷關

公元前318年,在著名縱橫家公孫衍的努力下,魏、趙、韓、燕、楚五國達成協議,共同出兵,組建一支多國部隊,討伐秦國。

儘管看上去五國聯合,氣勢不小,兵強馬壯。可是各諸侯之間並不是一條心。在戰國時代,諸侯之間頻繁交戰,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誰敢無條件地信任別的國家呢?於是乎你防我,我防你,你要養保存實力,我要避敵精銳,誰也不肯使上全力。這樣的軍隊,即便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對秦國的進攻開始了,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多國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而秦軍則同仇敵愾,氣勢逼人。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這次合縱運動虎頭蛇尾,草草而終。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什麼沒有被攻破呢? 第2張

第三、孟嘗君伐秦,攻至函谷關,秦國請和

公元前29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合縱齊、魏、韓三國,進攻秦國,兵至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戰,吃了大敗仗,狼狽逃回,據險固守。

由於當時秦國正發動對楚國的戰爭,精銳部隊還在南方,來不及調往函谷關戰場,難以抵擋孟嘗君的攻勢。面對聯軍的進攻,秦國震動,秦昭王不得不思考以割地的方式與孟嘗君談和。昭王的庶兄公子池也力主割地求和,認爲倘若孟嘗君攻破函谷關,兵鋒直指咸陽,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不過,當時三國聯軍也遇到問題,糧食補給出現困難。孟嘗君便打算向西周君借點糧食。西周君不願意借,又不敢得罪孟嘗君,便派了個名叫韓慶的說客去見孟嘗君。韓慶對孟嘗君說,齊國與秦國領土又不接壤,攻打秦國,撈到土地,最後會落到魏、韓兩國手中,齊國吃力不討好,何必呢?韓慶提出,不如與秦國談判,讓秦國釋放被扣押的楚懷王,這樣齊國可以從楚國那裏撈到好處,豈不更妙?

於是孟嘗君以釋放楚懷王爲條件,同秦國談判。秦國滿口答應,孟嘗君遂撤兵而去。然而,一向外交無下限的秦國很快就食言了,拒絕釋放楚懷王。

這是東方聯軍距離攻破函谷關最近的一次,如果孟嘗君全力進攻,函谷關是很難阻止聯軍前進的步伐。

第四、信陵君合縱拒秦,秦人閉關而守

公元前247年,秦國大將蒙驁揮師進攻魏國,連克高都、汲城,魏國震動。眼看國家陷入災難,寓居於趙國的信陵君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魏國。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爲上將軍,統領魏國的全國武裝力量,抗擊秦國。

那麼信陵君如何憑藉一己之力來保衛魏國呢?光憑藉魏國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藉助於東方諸侯的聯合。信陵君上任後,馬上派遣使者前往諸國,共商合縱大計。當各國聽說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後,紛紛表示願意合縱。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個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計個人安危,斷然竊兵權拯救趙國於將亡,這是何等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們都強烈感受到秦國的威脅,在歷史上多次合縱抗秦,但合縱運動並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領袖人物。如今信陵君無論從人品或是能力,都堪當重任,諸侯們把軍隊交給他,心裏踏實。

很快,一支由五國聯合作戰部隊組建起來了。信陵君率這支聯軍在河外與秦軍大戰,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落荒而逃。信陵君乘勝追擊,一直把秦軍趕到函谷關。秦國人關閉函谷關,軍隊不敢出戰。

與以往合縱運動不同,信陵君合縱東方諸侯,主要是拒秦而不是攻秦。以當時魏國的實力,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錯了。因此,信陵君把秦軍趕到函谷關後,並沒有繼續發動進攻。

戰國時期的函谷關是個怎樣的地方?爲什麼沒有被攻破呢? 第3張

第五、最後一次合縱,仍止步於函谷關

公元前241年,東方諸侯又一次合縱攻秦,這也是最後的一次。

參加合縱的有六個國家:楚國、魏國、趙國、韓國、燕國、衛國。此時魏安釐王及信陵君已經去世,楚國領導這次合縱運動。楚考烈王爲縱約長,實際負責人是戰國四公子中的春申君。春申君儘管久負盛名,但威望遠不及信陵君,這也決定了合縱運動缺乏真正的領袖人物。

六國聯軍先下手爲強,進攻秦國,奪取壽陵。然而聯軍的攻勢並未維持很久,當他們殺抵函谷關時,秦軍出關迎戰,六國軍隊不能協同作戰,甚至毫無還擊,便草草退師了。這次合縱運動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東方諸侯曾經四次攻至函谷關,但是函谷關一次也沒有失守。除了易守難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各自盤計自己的利益。比如孟嘗君伐秦,攻下函谷關的機會是很大的,但是最後也是盤計自己的利益,齊國越數國攻秦,就算秦國割地求和,這些土地也不可爲齊國所佔領,那麼齊國那麼拼命攻函谷關幹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