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茶馬互市是什麼政策?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茶馬互市是什麼政策?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茶馬互市是什麼政策?有多長時間的歷史嗎?其實這種形式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爲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茶馬互市是內地與邊疆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

起源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爲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

茶馬互市雛形大約起源於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唐代時逐漸形成了規則,宋朝時進一步完善,甚至設置了“檢舉茶監司”這樣的專門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明朝基本上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設置“茶馬司”。

湟源--茶馬互市湟源縣西鄰藏地,是古代漢地西面最邊緣的地區,這個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就是漢藏通商的“口岸”,是一處著名的“茶馬互市”故地。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

茶馬互市是什麼政策?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形成

茶馬交易,最早出現於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爲定製。由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對茶葉十分依賴,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等於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葉自宋以來不但成爲中原王朝與西北和西南地區的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而且也成爲與藏族之間保持友好關係的物質手段。

“茶馬互市”對維護了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是兩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治邊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還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又爲朝廷提供一筆鉅額的茶利收入解決軍費之需。

政策

政策確立

中國古代以官茶換取西藏等地少數民族馬匹的政策和貿易制度。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行茶馬法,於成都置都大提舉茶馬司主其政。1371年(明洪武四年),戶部確定以陝西、四川茶葉易番馬,於是在各產茶地設置茶課司,定有課額。又特設茶馬司於秦州(今甘肅天水)、洮州(今甘肅臨潭)、河州(今甘肅臨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專門管理茶馬貿易事宜。

明代的茶馬政策有着明顯的政治目的。清代茶馬政策是明代茶馬政策的延續。雍正十年,雲貴總督鄂爾泰以茶馬互市控制雲南邊疆土司以及邊境諸國戰馬數量,最後成功平叛並順利推行改土歸流就是一個著名案例。由於茶是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明統治者嚴格控制茶葉的生產和運銷,並嚴禁私販。

以茶易馬,在滿足國家軍事需求的同時,也以此作爲加強控制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和鞏固邊防、安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策略。後來隨着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交流的發展,民間往往突破明朝政府的禁令進行貿易。後茶馬貿易制度崩壞日甚,雖時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間茶馬貿易愈益興盛。

茶馬互市是什麼政策?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第2張

在茶馬互市的政策確立之後,宋朝於今晉、陝、甘、川等地廣開馬市,大量換取吐蕃、回紇、党項等族的優良馬匹,用以保衛王朝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爲四川五場、甘肅三場八個地方。四川五場主要用來與西南少數民族交易,甘肅三場均用來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馬匹,因而邊茶主要以銀兩和土貨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馬互市再度恢復,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漸漸廢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後,“茶馬互市”作爲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的地平線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現了“邊茶貿易”制度。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沿線的商品種類大幅增加。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等商品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的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有更大需求。

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範圍更加廣泛,“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則益加繁榮。直到清文宗,地方馬場奉命裁撤,各地軍隊所需馬匹統歸自購,官府設置的茶馬交易隨之停廢,延續400餘年的茶馬互市交易自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