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爲什麼卻在崇禎死前按兵不動?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爲什麼卻在崇禎死前按兵不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很多朋友都疑惑,左良玉既然是忠臣,爲什麼卻在崇禎死前按兵不動?

崇禎時期,能打仗的武將本來很多,但有的被皇帝殺了,比如袁崇煥;有的在黨爭構陷之下,鬱鬱而終了,比如楊嗣昌(也有人說他是自殺的,存疑);有的在對遼作戰中被俘投降了,比如洪承疇。再去掉英勇戰死的,剩下“可用之材”其實不多。

所以這些爲數不多的“可用之材”,往往發揮着“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裏需要往哪裏搬”的精神:比如洪承疇,在這邊追着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打,突然又被調往遼東,與清兵會戰去了。

左良玉的情況正好相反:他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在崇禎五年時被調回,去剿除河南、山西等地的農民起義軍。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爲什麼卻在崇禎死前按兵不動?

一說到“明末農民起義”,人們就會想到李自成。其實明末農民起義軍有很多支,並且從來沒有整合過,始終是各打各的,最多互相配合,完全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李自成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其他像張獻忠、羅汝纔等等,規模較大的就有幾十支。

當時官場腐敗、政治黑暗,武將只有手握重兵,才能不被構陷、保全自己。左良玉也不例外。

但,如果要從“忠臣”的角度來說,這一時期的左良玉絕沒有背叛崇禎、背叛明朝的想法,他還算是忠臣。根本的,那個時期的大明官員很少有背叛朝廷、投“賊”降敵的。否則,一個小小的舉人牛金星“投賊”,也不會被李自成那樣重用了。

崇禎十七年(對了,就是那著名的1644年)三月,朝廷下詔封左良玉爲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咦?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爲什麼朝廷卻要封左良玉爲寧“南”伯、而不是寧“西”伯?爲什麼不調左良玉西征剿滅李自成?

因爲朝廷給左良玉的任務,是對付當時活躍在南方、已經攻入四川的張獻忠。如果不剿滅,張獻忠也完全可能發展壯大、像李自成一樣攻進北京城。

3月受詔封爲平南伯,4月北京城被攻破,崇禎殉國。可以想象,如果這時的左良玉不是“手握大軍,按兵不動”以威懾張獻忠,而是北上阻攔李自成的話,那麼歷史有可能會改寫——明朝的滅亡不會改變。李自成被阻攔在黃河以西,張獻忠卻有機會趁勢北進,攻下北京城了。

到崇禎上吊爲止,左良玉還只是一名有實力的軍閥,沒有叛國之心,和其他武將都差不多。但是在崇禎殉國、明朝滅亡之後,左良玉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投降李自成(這樣的人很多),而是服從於福王建立的南明政權,駐防長江上游,並且趁李自成山海關戰敗,收復了湖北西部的荊州、德安、承天,給“大明”打了一劑強心針。

左良玉既然是忠臣,爲什麼卻在崇禎死前按兵不動? 第2張

但是,左良玉在朱仙鎮敗於李自成,精銳盡失,這時的八十萬大軍多半是烏合之衆。雖然人多勢衆、蔚爲壯觀,其實軍紀敗壞,而左良玉也不能很好地駕馭部下了。另一方面,南明政權內部黨派林立,紛爭不斷,左良玉本人也受到近臣馬士英、阮大鋮的忌恨,還修築板機城作爲向西防禦的屏障——西邊就是左良玉的防區啊。他們到底在防誰?

矛盾累積,左良玉於是下定決心,發佈檄文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是朝中大員,左良玉此舉就是“清君側”、也等於是造反了。

左良玉死在半路上。他死後,手下將領推選他的兒子左夢庚爲軍主,大軍繼續東下。遇到抵抗後,左夢庚率餘部投降清朝。

左良玉是不是忠臣?他挾兵自重、保存實力,但一直忠於崇禎皇帝,沒有叛國之心;在崇禎死後,他仍舊舉着大明的旗幟,卻與南明大臣內部鬥爭,甚至兵戎相見。是不是忠臣,也很難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