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左良玉和崇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崇禎臨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左良玉爲什麼按兵不動?左良玉爲什麼還能被認爲是忠臣?

說左良玉是“忠臣”,實在是給他戴了高帽,皇帝危急,按兵不動,哪裏有這樣的忠臣?

如果說左良玉是“奸臣”,人家沒降大清,沒降大順,也沒自立,誰敢貼個壞人標籤?

總而言之,在那個關鍵階段,左良玉的表現,很複雜,很矛盾,也很冷血。

下面,我們主要分析分析,左良玉在大明帝國最後時期爲何不支援崇禎?

他是忠臣嗎?

一、客觀因素影響左良玉的行事方式

任何一個人,做事都是有自己的動機的,左良玉也一樣。

我們把左良玉的歷史翻出來,仔細找脈絡,看做事動機,我們發現,左良玉不出兵,有強大的客觀原因支撐。

1、打不過

左良玉是個不錯的明末將領,但是,自從1642年在朱仙鎮被李自成幹敗後,彷彿得了恐懼症,他不敢硬碰李自成。

左良玉最喜歡的是張獻忠,沒錯,就是喜歡,因爲他的很多功勳來自於打敗張獻忠,而有意思的是,張獻忠遇到左良玉總是失敗。

對於一個自己打不過的人,死磕不是妙計,遠離纔是上策。

所以,當李自成向京城進發的時候,當崇禎皇帝要求左良玉出兵作戰,並許諾左氏父子世代鎮守武昌時,左良玉冷眼觀望,慢慢騰騰,貌似答應了,就是沒行動。

說白了,左良玉還是因爲打不過,所以不想去死拼。

2、路太遠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李自成幹敗左良玉北上後,左良玉打敗張獻忠,收復了武漢三鎮。

當李自成攻打京城的時候,遠在武漢的左良玉,鞭長莫及。

雖說,進京勤王是個挽救大明王朝很有意義的舉動,但左良玉的大軍,大多是步兵,要跋山涉水到達1000公里外的京城,就要二十天左右,既然這樣,那讓吳三桂等人支援不好嗎?

路太遠,顯然是左良玉一個金光閃閃的理由。

可是,誰能阻擋一個真心想救人的心?

如果願意,一天200裏不在話下;如果不願意,一天100裏都費勁。

3、大軍構成不行

左良玉的大軍號稱當時80萬,在崇禎末期時,也就20萬左右,而且,這20萬當中,近一半都是農民軍投降過來的。

帶上這樣的隊伍去和李自成打仗,問題很大,一是大家的鬥志不高啊,二是碰到熟人了,打還是不打?

最可怕的是,如果李自成大手一揮:“兄弟們,加入我們,一起吃肉喝酒,一起大塊分金銀!”那麼,左良玉的農民軍還會繼續對戰嗎?

所以,帶着這樣的隊伍打正處於優勢的闖王的大軍,風險很大。

客觀條件是存在的,但主觀上,如果左良玉真心想要去救援崇禎,那麼也是有一定成功概率的。

左良玉主觀上有救崇禎的心思嗎?

二、主觀上左良玉不想救崇禎

這不是危言聳聽,左良玉確實不想去救崇禎。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第2張

1、左良玉並不信任崇禎

雖說崇禎過得很勤儉節約,但是,袁崇煥都能被凌遲,這讓很多武將心生悽慘。

縱然,像袁大帥那樣,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都得不到好,誰還願意死拼?

如果要讓一個人爲你拼命,那麼,你一定要對得住身邊人,特別是對得住那些立過功勞的人。

袁崇煥等人的結局,就是左良玉們的參照,能大勝則救,如果要拼老命,那就觀看。

2、左良玉想自保,想割據

誰敢說,在明代末期的左良玉,沒有自己的想法?

無數歷史告訴左良玉等人,一個王朝的覆滅,必定會孕育新王朝的誕生,誰能成爲新的王者?都有這個可能,左良玉也有。

像左良玉擁有幾十萬人馬,佔據武漢這樣的重點地區,如果大順和大明、大清殺得一塌糊塗,幾敗俱傷,誰說不是左良玉的機會?

前方的崇禎急得要自殺,武漢的左良玉,喝着茶水,每天看着前方戰報,就是沒行動。這是在審時度勢,這是在觀察戰事,要做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後期的左良玉,完全沒有年輕時的忠君愛國,有的只是如何保全自己,有的是如何獲得最大利益的思想。

說白了,左良玉就是個軍閥,就是想投機的。

左良玉主觀上,沒有任何想救崇禎的意思,如果崇禎的大軍能和李自成的大軍抗衡一二,左良玉說不上會勤王,那是錦上添花,風險小,受益不小;而崇禎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左良玉搭上自己人馬,做那可能沒有結果的“雪中送炭”,這不適合左良玉的做人原則。

一句話,左良玉主觀上不想救崇禎,想靜觀其變。

三、左良玉也是擔心崇禎算舊賬的

左良玉的屁股很不乾淨,崇禎能活着,明代如果能重新昌盛,可能就是他的噩夢了,所以,還是崇禎死了好。左良玉到底有哪些不乾淨的事呢?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第3張

1、多次不聽命令

左良玉抗命令,不是一次,也不是兩次,而是三次以上。這樣不聽命令的人,國家如果和平了,監獄將是他的歸宿,斬首可能會是他的結局。

在1637年,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發檄文,讓左良玉把躲入山中的農民軍進行圍剿,左良玉根本不理,潛臺詞就一個:你是哪根蔥?老子不理。

如果說張國維牌面不夠,熊文燦算是夠了吧,這是皇帝派下來的剿匪指揮。

1637年十月,朝廷讓左良玉所有兵馬歸熊文燦統領,但,左良玉就像對待傻缺一樣的對待熊文燦,啥也沒有,愛誰誰!繼續我行我素。

熊文燦走了後,1640年,來了楊嗣昌,這是個絕對厲害人物,但在川陝一戰中,楊嗣昌下命令:左兄弟,你來把農民軍堵截一下吧!

左良玉袖手旁觀,楊嗣昌催促了九次,左良玉仍然不爲所動。這是相當孤傲的。

誠然,楊嗣昌曾經有意用賀人龍代替左良玉,但也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左良玉卻爲此不再和楊嗣昌合作,一副老子有兵,不受你管的架勢。最後,老楊的大本營襄陽被張獻忠破了,老楊連氣帶病,就此掛了!

最後的1644年,在李自成慢慢逼近京城的時候,崇禎督促左良玉出兵,並且許諾封官加爵。而左良玉很有意思,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同意,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用兵計劃,請求上面批准。

這信晃晃悠悠上去了,還沒批,李自成就攻進了北京城,崇禎也就走了閻王殿了。

試想,如果勤王,還要上面批嗎?帶着大軍前去,幹就行了!

一切說明,左良玉並不想真的去,封爵和承諾可以留着,支援後放。

像左良玉這種多次不聽命令,和上面對着幹的人,一旦和平了,就是他的死期了。所以,爲了擔心以後翻舊帳,不如不管崇禎的死活。

2、養寇自重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第4張

(張獻忠塑像)

左良玉的主要作戰對象是農民軍,不像吳三桂等人,面對的是清軍。

左良玉和農民軍作戰的時候,勝多輸少,但對上李自成幾無勝算,只能打的吃土。

而對上張獻忠,就像貓遇到了老鼠,打敗一次,朝廷賦予恩賜,然後張獻忠就“活”了。再收拾一次張獻忠,降了,再受恩賜。不久,張獻忠又跑了。

總而言之,左良玉對於張獻忠具有心理優勢,對張獻忠摸得門清,打一次勝一次,但從不直接滅了,這就是典型的“養寇自重”。

對此種養寇自重的做法,朝廷是最爲討厭的,一旦穩定了,左良玉就等着捱揍吧!所以,從左良玉的角度看,還是崇禎死了好。

3、縱容手下燒殺搶掠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第5張

左良玉管理部隊,從來都是非常縱容,每當進了一個城後,就放開讓士兵們折騰,搶姑娘、殺大戶、搶財寶,這些是常規操作。

說句實話,這樣的官軍,真的不如一些農民軍,個土匪沒兩樣。

一個將領如此縱容手下行兇,民怨沸騰,朝野也是早有耳聞,如果不是因爲國家危難,左良玉有八個腦袋都不夠砍。

但,左良玉是明白人,我如此縱容了手下,未來,朝廷算賬怎麼辦?算了,崇禎你就自生自滅吧!

左良玉手握重兵爲什麼見死不救 左良玉爲什麼還被認爲是忠臣 第6張

說了這麼多,我們已經明白了左良玉不救援崇禎的原因。

那麼,左良玉有沒有忠君思想呢?多少應該有,至少早期他有這個思想。

在崇禎掛了後,左良玉也沒有降了大順,更沒有了降了大清,而是歸順了福王朱由菘。

這說明,左良玉還是希望重新開始,對老朱家多少還想輔助,只是,對於曾經的崇禎不感冒。

可是,不久後,左良玉再一次失望,因爲他沒有進入南明的核心圈子,馬士英、阮大鋮掌權後,對左良玉不利,甚至要逮捕監軍御史黃澍,這可是左良玉一方的勢力,於是堅決不交人,而且開始了“清君側”的勤王之路,沒成想,左良玉死在了途中。

但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繼續老爹勤王之路,朝廷認爲這是叛軍,派黃得功渡江防守。

左夢庚等人一看,算了,投降清代吧,這個南明已經沒希望了。

綜合來說,左良玉不是個大忠臣,他就是大明末期的一個軍閥,是個利己主義者。

他沒有支援崇禎,客觀上不允許,主觀上不願意,同時也怕算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