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崇禎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崇禎帝朱由檢,將兒子們託付給岳父,然後下令後宮殉國,並自己親手砍死和砍傷了女兒們。等做完這些事,天已經快要亮了,於是崇禎帝鳴鐘召集羣臣。

但沒想到的是,羣臣一個人都沒來,這令崇禎帝十分震怒,說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這就好比一家公司要倒閉了,然後領導指着一羣員工說:“就是你們平日工作不認真,這才耽誤了公司的發展,所以倒閉都怪你們。”說得就好像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可員工心裏卻委屈地想着:明明平日我們都是聽你指令做的事啊!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崇禎就好比是這樣一位領導,在明朝即將滅亡之時,他還想着是諸臣誤國,而沒有想過他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是不是因爲,有一位不合格的領導呢?總之,在無力挽救明朝的狀態下,崇禎最後來到景山自縊,以死殉國。

其實崇禎剛即位的時候,還是有一腔熱血的,儘管那時候明朝就內憂外患嚴重,但他仍然宵衣旰食,試圖挽救大明江山。可他在自縊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這就可以看出來,崇禎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麼在他自己統治明朝期間,都錯在哪裏?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第2張

一、不會用人

作爲一個合格的領導,會用人是關鍵。就好比“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他原本投靠項羽,可是不得重用。後來他轉投劉邦,劉邦重用了他,結果韓信助其大破楚軍,成爲項羽的勁敵。所以說劉邦在用人方面,的確爲後世君王做出了表率。

我們如今回頭看,但凡歷史上比較強盛的朝代,必定都有許多“賢臣”,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有用武之地,就全靠有位好領導。就像魏徵常常犯顏直諫,可李世民知道,他是爲國家好,所以不會怪罪他。

我們再來看崇禎,他一上臺,就清算了魏忠賢等閹黨,看上去似乎要重整吏治。但在此之後呢,他又好像並沒有培養出一組特別能幹的輔臣班底。他的確剛開始重用了袁崇煥等出色的將領,可是後來又聽信讒言,把袁崇煥給殺了。

這就讓人搞不懂了,他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臣子,想魏忠賢這種“奸”的不行,像袁崇煥這種“忠”的也不行。崇禎的用人標準,實在令人捉摸不透。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第3張

二、用人就疑

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舉個例子,都知道秦國名將王翦戰功赫赫,正因如此,生性多疑的秦王政就對他有所忌憚。當秦國準備攻打楚國時,王翦認爲非六十萬大軍不可,而年輕將領李信則誇下海口,說二十萬人就足夠了。

秦王想着讓李信去立一次大功,他將來就不用靠王翦了。誰知李信大敗,秦王沒有辦法,只好親自去向王翦賠罪,然後請他帶兵攻打楚國。秦王將全國兵力交給王翦,而且秦軍到了楚國國境後,並沒有馬上開戰,而是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以投石比賽爲樂。在這種情況下,秦王還是堅信王翦,最終王翦不負衆望,成功平定楚國。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第4張

然而,崇禎就恰好相反,他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用人就疑”。他信任袁崇煥的時候,不僅賜給他尚方寶劍,還命戶部、工部、吏部、兵部全力配合,依照袁崇煥的話去做。可當他不信任袁崇煥的時候,就將其凌遲處死。

不光是袁崇煥,崇禎對朝中大臣,都十分不信任。他在位的17年裏,前前後後換了17個刑部尚書,以及50個內閣大學士。他的做法,令那些有志之士人人自危,都不敢再主動請纓效命,造成國家人才嚴重匱乏。

更爲諷刺的是,崇禎的對頭皇太極,在勸降洪承疇和祖大壽的時候,就給予了他們極度的“信任感”。所以洪承疇等人雖然曾再三猶豫,最後還是寧願揹負“叛徒”的名聲,也願意追隨皇太極。

三、賞罰不明

文臣爲皇帝出謀劃策,武將爲國家浴血沙場,他們爲的是什麼,真的都是一心一意爲國家嗎?我想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偉大,大部分人還是爲了建功立業,爲了自己能夠封侯拜相。

但是爲崇禎帝賣命,就得不到相應的封賞,反而搞不好就像袁崇煥一樣,前腳剛爲國家立下大功,後腳就被皇帝殺了。如此一來,誰還肯爲崇禎賣命?這就是很多人願意跟着魏忠賢的原因,因爲跟着魏忠賢目的明確,只要討好他,就可以升官發財,但跟着崇禎不是。

在國難面前,願意和崇禎一樣,以死殉國的人當然有。但還有很多人,他們更願意往有利益的地方跑,就比如清朝。所以越到崇禎後期,就有越多的明臣選擇投降清朝,因爲清朝可以給他們想要的。

崇禎臨死前卻曾責怪是諸臣誤國 那麼崇禎自身又做錯什麼 第5張

因此,崇禎雖然有心挽救明朝,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確是個不合格的領導。如果不是他最後“君王死社稷”的舉動,感動了很多人,恐怕在後世的口碑,會非常糟糕。

(參考文獻《史記》《明史》《明實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