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有恩於譙周,他爲什麼卻力勸劉禪降與魏國‍?

諸葛亮有恩於譙周,他爲什麼卻力勸劉禪降與魏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也頗受爭議,其中譙周的一生是經歷過人生百態,也是人們議論的對象,歷史上諸葛亮有恩於譙周,那麼他爲什麼卻力勸劉禪降與魏國‍?請聽我詳細道來。

譙周自小是貧苦出身,對於窮人家孩子早當家的思想更是深刻,而在承擔家庭重任之下,譙周仍然艱苦讀書,企圖以自己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換取榮華富貴,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所以,譙周打小便有着自己高遠的追求。

很快,譙周的機遇到來了,當時的諸葛亮跟着部隊來到譙周所處的家鄉,此時身居丞相的諸葛亮一眼便看中譙周的才華,便直接調任他爲軍中的勸學從事,教導將士們對學術上的認知,不再成爲只會武力的莽夫,在譙周的教導下,軍中教育十分有成效,而譙周也算是開始了屬於自己的仕途之路。

而直到諸葛亮任命蔣琬爲益州大將軍時,譙周便開始跟隨其任職爲典學從事,將益州內的學者進行集中,商討學術上的研究,長期以來,譙周在學術上的研究更爲精進,也就有了對學問的新高度。

直到劉禪成爲太子之時,譙周被諸葛亮看中其在學問上的突破,認爲其能力足以教導劉禪禮節和學術的學問,很快,在諸葛亮的推薦之下,譙周成爲了劉禪身邊的文臣,任職爲擔任僕,後來在教導劉禪十分有成效時,再次任職爲家令,對劉禪進行政治上的教導,教導劉禪在政治中的學問。

諸葛亮有恩於譙周,他爲什麼卻力勸劉禪降與魏國‍?

相比貧窮時的譙周來說,在職場上的順風順水,造就了一段新的人生,迎來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之路。但在後期,因爲鄧艾偷襲蜀國內地,導致了國內一片雜亂,此時的劉備早已駕崩,而諸葛亮也已經在北伐當中病逝。

此時,執政的統治者即位,也就是劉備之子劉禪,而在劉禪的決定下,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也是這個決定改變了社會的局勢,其中與譙周的關係密不可分!

譙周力勸劉禪降與魏國‍

對於譙周來說,蜀國對自己是有着大恩大德的幫助,譙周應當感恩戴德才是,爲何是譙周與劉禪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據史料當中記載,蜀國在面對局勢危機的情況時,朝中正在裁決對策,譙周便在朝中發表應當讓君主主動投降魏國,這也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由於主動將國家送給魏國,爲此,魏國國君封譙周爲侯,給予高官厚祿,但對於反叛者來說,自然可以光明正大地接受這樣的獎賞,但是譙周的對於魏國的封賞卻是十分抗拒,彷彿是被迫接受一般,這也就是譙周爲什麼被世人所爭議的點。

對於將國家獻與魏國,但卻不想因爲接受魏國的封賞,成爲賣國賊,這顯然很是矛盾。在翻閱史料當中,可以瞭解到,當時在劉禪即位時,國家的實力不斷衰減,即使譙周不斷勸諫劉禪要勵精圖治,要進行國家建設,但醉心於享樂的劉禪,怎麼會聽進去,於是,終日荒於朝政,導致了國力由盛轉衰。

面對魏軍的攻勢,劉禪立馬慌了神,但此時做什麼已經無事於補,所以劉禪想着不然轉投他國,進行庇護,防止此時被魏國所滅,便帶着文武百官,在朝中商議是投入吳國爲好,還是轉入南中的帳下爲好,正當朝堂之上不斷熱議時,劉禪內容也糾結萬分,令劉禪十分苦惱,但“不如投入魏國手下”的聲音在朝堂之上獨樹一幟,令衆朝大臣頓時安靜,停止討論。

再看看堂下是誰?——正是譙周,劉禪問其緣由,譙周便回道,如若蜀國投於吳國,勢必要成爲其手下之臣稱之,且相比於魏國,吳國的勢力實屬不夠看,不如直接選擇勢力最大的魏國進行依靠,以便換取一方水土的諸侯之位。

諸葛亮有恩於譙周,他爲什麼卻力勸劉禪降與魏國‍? 第2張

真執意要投入吳國,魏國滅吳是時間問題罷了,與其受到兩次稱臣的侮辱,不如直截了當一點,而轉投南中更是不可取,南方地區皆屬於蠻夷之地,時常會處於戰爭,各國無法顧及自身,若到了南中,誰能保證蜀國衆人能夠安身立命於南中!

此番言論下來,劉禪衆人對於投入何地時拿不定主意,便依照譙周之言,舉國投入魏國懷抱。

譙周行爲爭議‍

譙周勸諫君主投降魏國的事蹟很快傳開,甚至在史料當中也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面對投降後,魏王讚許譙周對於國家統一的貢獻,對其進行嘉獎,甚至一直傳召其上朝領賞,但譙周一直以染病相拒,內心對於蜀國亡的愧疚,畢竟作爲養育自己的國家,親自葬送在自己的勸諫當中。

自此譙周的歷史爭議不斷,有認爲其做的正確,在國家危急時刻,爲國家選擇最爲合適的出路和最好的打算,以減少國家百姓深受戰亂的侵擾,也使得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得以加速完成。

但也有人認爲,其作爲臣子和一個國家的百姓,勸諫君主投降是一件十分可恥的事情,在國家層次上算是一個千古罪人,而劉禪聽信臣子的建議將國家政權雙手奉上換取榮華富貴的行爲來說,對帝王是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