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劉禪爲何會選擇投降?譙周爲何要這麼做?

三國時期劉禪爲何會選擇投降?譙周爲何要這麼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263年8月,魏國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勸說下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三國時期劉禪爲何會選擇投降?譙周爲何要這麼做?

劉禪是一個沒什麼主見的人,劉備死後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死後有蔣琬、費禕、董允匡正,所以他基本不需要獨自做出什麼決定。當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召集羣臣商議,當時姜維在劍閣抵禦鍾會,成都的大臣們都沒什麼建議(後主使羣臣會議,計無所出),只有譙周力主投降,最終劉禪選擇聽從譙周的意見。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該如何評價譙周勸劉禪投降呢?這裏先梳理一下歷史上對譙周的評價:

一、肯定論

譙周有“蜀中孔子”之稱,算是蜀地的大儒,所以他有很多優秀的學生,比如《陳情表》的作者李密,蜀國滅亡時鎮守永安的羅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是譙周的學生,因此陳壽對於自己的老師的所作所爲自然是正面評價。

在《譙周傳》裏陳壽詳細記錄了譙周是如何勸劉禪投降的,當時有人提出兩個建議,一是讓劉禪前往東吳避難,然後向東吳借兵;二是撤入南中地區,繼續堅持抵抗。而譙周則認爲,這兩條路都行不通。撤入東吳,難免要寄人籬下,而且東吳早晚會被曹魏所滅,一次投降已經夠屈辱的了,爲何還要第二次受辱?(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如果要撤到南中,則應當早做計劃,然後才能圖謀,現在大敵將近,禍患在即,底下的人心沒有能保證的,很有可能出發之時會生出變故,又怎麼能到達南中呢?劉禪仍然有所猶豫,於是譙周列數了四條南中不能去的理由(具體見《譙周傳》),最終劉禪選擇投降。

於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三國志·譙周傳》

陳壽認爲,譙周勸劉禪投降是一件大大的功德。第一,保全了劉禪一脈的安全;第二,讓蜀地百姓免於戰火。陳壽對譙周的評價,有部分人支持,因爲從歷史大勢來看,蜀漢終究會滅亡,堅持不投降,只會死更多的人。

二、批判論

三國時期劉禪爲何會選擇投降?譙周爲何要這麼做? 第2張

另一種觀點,則認爲譙周勸劉禪投降是大錯特錯,千古遺恨。比如東晉兩位史學家孫綽、孫盛則對譙周提出了強烈的抨擊:

譙周說後主降魏,可乎?曰:自爲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夫爲社稷死則死之,爲社稷亡則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與同天矣。推過於其父,俛首而事讎,可謂苟存,豈大居正之道哉!——孫綽

孫綽認爲,身爲天子而乞降求活命,實在是奇恥大辱!身爲一國之君應該做到與社稷共存亡,當年劉備不論在多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要和曹操勢不兩立,現在譙周居然勸劉禪向仇敵叩首,實在是沒有底線。孫盛的觀點和孫綽差不多,也認爲“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而且提出如果劉禪堅持不降,魏國未必能滅亡蜀國。

明末大儒王夫之則認爲譙周罪可通天,爲了抨擊譙周王夫之還拿馮道和譙周作比較,他說“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爲尤惡也”。馮道作爲五代十國時期的“十朝元老”,歷來爲正人君子所不齒,而王夫之認爲譙周比馮道更可恨,因爲早在蜀國滅亡之前,譙周就四處散佈“亡國論”,認爲蜀國必將滅亡,魏國纔是最終歸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