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一次諸侯國叛亂,即七國之亂。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漢朝的歷史上,最出名的莫過於漢武帝的抗擊匈奴,而也正是因爲這場戰爭,才讓霍去病、衛青等人爲世人所傳頌。然而誰又能料到,在漢武帝之前曾經發生過一場讓大漢王朝陷入了動亂的戰爭,那就是“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動叛亂,儘管這場叛亂只被用了三個月就被平定了,但這場戰爭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

“七國之亂”產生原因

七國之亂爆發的口頭原因是晁錯的削藩政策讓那些藩王不滿意,再加上漢景帝曾經在當太子的時候曾拿棋盤砸死了當今吳王劉濞的世子,而漢文帝卻沒有對漢景帝沒有任何懲罰,所以這成爲了吳王劉濞和漢景帝后來的一些矛盾點。

這些矛盾隨着晁錯的削藩政策的實施,愈演愈烈,於是吳王劉濞抓住機會,趁勢發動叛亂,而其他六王也相繼跟隨反叛,於是就爆發了這場影響大漢朝國運的戰爭。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然而,無論是吳王劉濞的爲兒子報仇,還是抗拒晁錯的削藩政策,其實都不是“七國之亂”爆發的真正原因。

首先,吳王劉濞再怎麼說也是一個諸侯王,權衡利弊還是知道的,爲了自己的一個兒子,拿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去和漢朝中央硬碰硬,贏了還行,輸了就是滿族皆滅,他會不清楚其中的利弊嗎?所以這個叛亂理由只是個藉口。

而削藩雖然確實可以說是一理由,但也不會是其源頭,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爲何會削藩?二是爲何敢反叛?其實都無外乎諸侯王權力太大,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削藩只不過是加快了這個時間點而已。

七國叛亂是有多種原因所共同造就的。但在個人認爲導致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最爲主要的其實還是在漢文帝時期“仁政”所埋下了弊端。

漢文帝“仁政”產生緣由

那仁政到底是一個什麼政策呢?在我們很多時候看來或許就是輕徭薄賦,與民同樂的政策。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是一種多恩而少罰的政策,即以德服人,用德去教化人,說到底這其實也是相信性善論的一種體現。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第2張

而漢文帝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理念並不是與漢初施行黃老之說有關,這主要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爲何和黃老之說無關呢?在我們的觀念裏,黃老之說的無爲而治就是仁政,其實不然。黃老之說的無爲而治並不是我們想的那種無爲而治,它是守法而無爲,依舊要遵循法律,即法情並重。而漢文帝的仁政顯然是到了情大於法的地步。

爲何說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呢?首先,漢文帝有一個好的母親教導,母親薄姬的謙遜讓他也養成了內斂、善良的性格。

接着,又由於他小小年紀的時候就在自己的藩國“代國”內見識到了農民們的生活悲慘,見識到了他們因爲各種繁雜的服役項目而沒有時間進行勞作,這樣導致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貧苦。而百姓的種種悲慘生活也對年少的漢文帝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他立志爲農民改善生存條件。這纔有了他後來要施行仁政的想法。

仁政很好,對短時間內恢復經濟是極具優勢,比如“除田租稅之半”與“丁男三年而一事”,這些都能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帶動了經濟的復甦。但任何政策都是有弊端的,政策是需要靈活變通,與時俱進,若是一直這樣仁政下去,弊端自然顯露無疑。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第3張

仁政中存在弊端爲“七國”之亂埋下隱患

其一:平民沒有了戰鬥力。

雖然漢文帝的初衷是好的,自己也是依照着這樣做的。然而一個領導者永遠都是寬宏大量的形象,處處爲屬下着想,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屬下的尊重。因爲“店大欺客,權大欺主”。對一些人過分的寬容,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好欺負。漢文帝對於百姓的寬容仁慈是漢朝歷代皇帝的典範,然而這樣長久以往下去造成的後果就是養出一些刁民,這些人對於漢文帝的仁政措施,不知足反而抱怨寬容措施程度太小。

不僅如此,過分寬容的後果就是造成了軍隊的戰鬥力不強。因爲漢朝軍制是全民徵兵制,所以一定程度上平民就是士兵。而漢文帝不願意在平時給平民們太多的體力負擔,所以平民們得到訓練的機會就比較少,而這就造成了當國家徵兵的時候徵集到的士卒都是一羣沒有戰鬥力百姓。

而想要提高這羣士兵的戰鬥力,又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但他們在平時已經是“死於安樂”了,這就造成了中央朝廷的軍隊實力衰弱,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諸侯王實力的提高。

其實,爲君者,雷霆雨露均爲天恩。在漢文帝的執政期間,仁義之名四海皆知,然而光仁義只能讓人尊敬,卻不能讓人敬畏,一名合格的領袖軟硬兼施,恩威並濟是必不可少的。

其二:仁政養縱容,諸侯王權力過大,使其滋生了不該有的野心。

相比起漢文帝對於百姓的寬容,諸侯王的權力過大也是之後七國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而諸侯王之所以權力如此之大,與漢文帝時期的仁政也密不可分。

漢文帝施行仁政的緣故,對於諸侯王一味的包容,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而對於各路諸侯的一些要求,漢文帝也做出了很多的妥協,而正是這份妥協造成了這些諸侯王實力增長迅速,最後的結局就是尾大甩不掉。

俗話說“天高皇帝遠”, 諸侯王遠在自己的藩地,這些諸侯王遠在千里之外,在自己的地盤上,權力巨大。他們不僅有生殺大權,還有着一部分官員的任免權,除了不是正統的皇帝之外,在自己的藩國裏面,這些諸侯王其實和皇帝沒什麼區別,有着和皇帝一樣的一切特權。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第4張

面對這樣的局面,漢文帝不採取賈誼削弱地方實力的《治安策》,反而實施了兩個更加增強地方諸侯實力的政策。一個是“廢除盜鑄錢令”,另一個是“弛山澤之禁”。這兩個政策通俗點來說,准許私人鑄幣與開採資源礦產。

在封建等級制度下,以血緣爲紐帶的諸侯王們擁有他人不可侵犯的地位與權力,這裏的私人雖然並沒有侷限於諸侯王,但諸侯王靠着自己名氣與實力完全可以將其壟斷。而將其壟斷之後,他們可以迅速將其轉化爲財富。當時七國之亂的禍首吳國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他靠的就是這兩項政策的優勢,最後“煮海水爲鹽,鑄錢以牟天下利”發展壯大的。

所以說,七國之亂看似是晁錯的削藩政策的實行觸動了諸侯王的利益,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因爲以吳王劉濞爲主的諸侯敢於反抗,也有能力對中央政府進行挑戰。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第5張

漢文帝過於善良仁慈,這樣的心腸其實當皇帝是不合格的,因爲讓人感覺不到威嚴。

漢文帝是上一任皇帝漢惠帝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相比起父子之間的傳承,漢文帝則是從諸侯向皇帝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正是因爲皇位的得來並不穩固,所以漢文帝需要靠着這些宗族親屬這些諸侯王來對自己的支持來穩固自己的權利。而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使得漢文帝在對待諸侯王的態度上講究的是以德服人,諸侯王沒有大的錯誤或者犯的都是一些小錯的話,對待諸侯王比較寬容。

相比起歷史上其他皇帝的心狠手辣,漢文帝則是靠着自己的仁慈來取得支持,但是這樣顯然有弊端的。因爲仁慈並不是什麼時候都管用,如果性善論相當可靠的話,爲何會有性惡論出現呢?歷史上以怨報德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當然了,我們也不可否認確實有些百姓或者諸侯感受到中央的真心,自此忠於朝廷。但他們的後代呢?百姓的後代由於經常性的恩惠,已經把恩惠當做爲習慣,並不會再心存感恩。而諸侯會隨着子嗣的繁衍,與中央朝廷的關係會越來越淡薄,以前的恩德,他們的後代又如何記得?他們只知道:”中央都不是我的對手,人生在世僅此一次,不當當皇帝真怪可惜的”。

七國之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漢文帝的仁政爲其埋下隱患 第6張

仁政的弊端一直都有,但是到了漢景帝時期徹底無法收住了,那些諸侯王日漸驕縱,已經對中央的統治開始有了抵抗。那些所謂拱衛中央的諸侯國,隨着時間的推移,已經如同當初周天子分封諸侯的一樣了。

漢景帝知道此時仁政需要中斷,必須採取強硬手段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諸侯,而不是一味地姑息。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晁錯削藩,但可惜的是他過於急切,不知道仁政施行多年,養成的弊端並不是一個直接削藩就能解決的,這就引起了“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