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安史之亂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大唐盛世,是中國人心心念的時代,強漢盛唐如歷史印記深深刻入中國人內心。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漢唐盛世)

強和盛是兩個詞,一爲強勢,一爲盛輝。

漢朝強勢,源自建立之初備受匈奴侵襲的困擾,進而在強大之後形成的歷史性格,獨漢以強亡的意思就是即便快要死了,也要打到你臣服。

唐朝盛輝,源自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那包容並蓄的世界觀,胡漢雜糅之後的李唐王朝,開放包容,在哪個特殊時代有着勃勃生機。

西方諺語說:偉大屬於希臘,輝煌屬於羅馬。

漢唐也有一樣氣質,第一帝國時代的漢朝與第二帝國時代的唐朝,給了國人民族姓名和自信。

這氣質,和後續宋明清完全不同,我們民族性也從外揚包容漸漸走向內斂深沉。

這一切氣質轉變,精神變化,皆源自唐朝時的兩件事。

第一件:牛李黨爭後,中國徹底從貴族政治進入庶民政治時代。

第二件:安史之亂及後續武人干政,引發五代十國武人作亂,最後讓宋明清武人地位底下。

這兩件事的因果關係,在長期歷史沉澱中,形成趨勢。

牛李黨爭引發的時代變遷不提,今天僅說安史之亂爆發前後的軍人命運與軍人心理。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前的中國,歷經“貞觀之治”“武周時代”後,到了“開元盛世”。

按詩人記載,開元時代無疑是國富民富的繁華世界!

爲何會在國富民富鼎盛時候,發生安史之亂?爲何身處鼎盛時代的唐朝軍人,會引發安史之亂?

胡人成將算原因,奸相誤國算原因,唐明皇安於享樂也算原因。

但是這都不能算主因,主因必然是,無數大唐士兵有理由造這個盛世的反。

沒有士兵的將軍是孤獨的,誤國的奸相,影響不了無數士兵,安於享樂的皇帝,也影響不了無數士兵。

只有士兵有動機,胡人將領纔有機會,由此可見,這所謂盛世,必有問題。

無論任何盛世,都不代表所有階級處於公平完美的時代,這是階級屬性決定的,是人性決定的。

有階級必有不公,有不公在矛盾累積後,就會量變引發質變。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量變和質變)

就讓我們從唐朝士兵待遇這個點發散,用另一個角度解釋安史之亂必然性。

士兵職責大多數人耳熟能詳,如“保家衛國、保境安民、征戰四方、外剿內撫”。作爲政權的暴力執行機構,國家的輝煌,其實是建立在士兵的累累屍骨之上的。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唐朝之所以強大,就和士兵三軍用命的勇氣與一往無前的決心有關。

初建時候絕滅突厥,征戰漠北,西域臣服,天可汗榮光背後,是唐朝士兵的犧牲。

而犧牲換回的除了榮耀也有社會地位和實在的利益。

人性告訴我們,驅使人奮鬥,甚至死戰的從不是虛幻的家國情懷,而是實實在在的收穫。

熟悉唐朝軍制的朋友應該知道,唐朝前期和中後期軍制有着截然不同的區別。

前期屬於府兵制的天下,而後期則屬於募兵制的天下,常備軍則是中央禁軍。

府兵制,就是所有的農戶,都有隨軍出征進軍效力的義務,他們在戰鬥時候,跟隨中央禁軍,或者軍事長官出征。滿足唐帝國四方野戰,保境安民的軍事行動。

簡而言之,在唐初,隨太宗高宗橫掃四邊的野戰軍,大部分都是大唐各地方州縣的民戶組成。

除了自備軍械外,還要按時服役,這屬於國家義務,也是民衆使命。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府兵制與大唐)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家給於府兵的回報。

這回報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國家榮譽,當時軍人地位很高。

第二:晉升之路,參軍可以有任官的機會。

第三:切實利益,打仗有軍功,可以獲得授田與財帛。

這三方面,一個精神層面,一個前途層面,一個利益層面,三層效應節節遞進後,軍人成了當時最好的職業,因此參軍的民戶,戰鬥力也是槓桿的,因爲有奔頭啊。

有奔頭的民戶,跟隨國家戰鬥,在不斷開疆擴土後,都成了政策受益人,不僅唐朝民戶隨軍出征,就連無數異族,他們爲何會跟隨唐朝作戰,成爲僕從軍,原因也很簡單,有錢分有地拿。

在這樣心理驅使配合下,纔有天可汗出現,纔有唐朝開疆擴土。

可是物極必反是常態,一個王朝不可能一直強盛下去,擴張也是有極限的。

當週邊無數地區國家都成了唐朝勢力版圖之後,當原本的府兵民戶在戰鬥中收穫無數利益之後,當唐朝在戰鬥中遭遇挫折後,一切都變了,變化原因也很簡單。

第一:周邊地區都被征服後,擴張方向沒了,通過戰爭獲取利益越來越少,目的驅動變小了。

第二:當原本府兵民戶在戰鬥中,通過軍功升遷,收穫無數利益後,民戶成了軍官集團,成了地主階級,在安逸的生活中,他們對戰爭的渴望降低了。

第三:唐朝在對外戰爭遭遇挫折後,原本跟隨唐軍戰鬥的異族,從指望分一杯羹的利益獲得者,變成了利益受損者,打敗仗要死人,死人意味着部族戰鬥力降低,進而地位下降。

三層因素遞進後,唐朝擴張勢頭減緩,慢慢收縮勢力,曾經武力橫絕天的唐,開始了文治時代。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盛極而衰)

這是歷史必然趨勢,原因簡單,從未有那個民族真的喜歡打仗,即便野蠻如維京海盜,他們打仗的驅動力也是爲了更好的生活。

佔領區需要穩固,人口不斷增長,民族需要同化,這都是問題,那麼戰鬥動力還剩多少?

戰鬥動力同步減少同時,問題也不斷突出和尖銳化,問題的根源,則和經濟不斷髮展,人口快速增長有關。

人口增加成了問題根源,人越多難免訴求越多,慾望越多,而國家財富的餅子隨着戰鬥的停息領土的收縮,不增反減。那麼作爲戰鬥主力軍的唐軍待遇,必定會下降不少。

這從官職的任命就可看出,唐代官職系統,有文武兩個序列

文職官員稱爲:職事官

從三省六部的官員,到地方縣令,到吏員都屬於職事官,層級不同待遇不同。

武職官員稱爲:衛府官

衛是十二衛大將軍的意思,也就是所謂的中央禁軍,而府則是管理府兵的機構,由此可進,唐朝府兵聽命于禁軍,禁軍官職從十二衛大將軍到折衝府校尉之類不贅述,這裏只強調武官中的“勳官”。

勳官: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戰功累積,獲得武官資格進而享有對應田地房產賞賜的府兵民戶們。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唐朝大軍)

唐朝軍力,從強到弱,進而人心思動關鍵點,就是“勳官”待遇出現變動。

初唐和唐朝擴張時,戰爭不斷。

無數府兵民戶通過戰功,由民戶變成“勳官”,早期府兵“勳官”,因爲人口少,可分田地多,還可以維持,可越到後期,越難以維持,按級別“授田”的經濟基礎,隨形勢變化成了泡影。

等待分配田地和官職的“勳官”越來越多,武職公務員隊伍也越來越多,最後國家完全無法分配,進而引發上升空間也沒有了!

據令乃與公卿齊班,論實在於胥吏之下,蓋以其猥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舊唐書·職官志》

意思是說,這些“勳官”如果按照級別來看,可以和公卿有一樣地位,可做的事卻名不副實,幾乎與小吏相當,有的甚至地位更低,這樣的官員都出自兵卒。

這還是唐朝初年擴張期快結束時狀況,到武則天時代狀況進一步惡化。

府兵制,隨着唐朝經濟發展,越發無以爲繼,甚至連虛職都不能保證。

除了口頭表揚,有戰功的士兵,幾乎收穫不到任何實際的賞賜。

血與火的考驗,僅僅一份嘉獎就打發了,三軍用命的基礎還存在嗎?

如果僅如此,戰鬥力的下降還是漸進式的過程,可是所有問題從不是單獨的而是聯動的。

這聯動的根源則是上層的腐敗,原本和府兵出生一樣的軍官,在前期收穫田宅官職的基礎上,慢慢開始享受生活,進而成了吸兵血的螞蝗。

他們用士兵戰功,換取職位提升,收下少量封賞,成了特權階級。

一個特權階級的形成,往往意味着這個階級的沉淪,唐朝中層武將就此沉淪與安樂鄉中。

隨武將沉淪,士兵無希望跟隨而來的就是唐朝版圖不斷縮減,軍隊戰鬥力不斷下降。

原本充滿榮耀的府兵“勳官”,名聲一落千丈,都成了紈絝子弟,備受科舉文官恥笑。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7張

(文官地位越來越高)

當兵也從唐初人人嚮往的職業,成了無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職業。

諸府士益多不補,折衝府又積歲不得遷,士人皆恥爲之-《新唐書·兵志》

最後府兵的兵源越來越少,而管理府兵的折衝府武官也因聲名狼藉,沒了升遷可能,府兵制和府兵所屬的折衝府,即沒有兵源,也沒有了前途,更沒有了民意基礎。

面對這一切,到唐玄宗時代,也無力改變這尾大不掉的問題,於是選擇將衛府武職官徹底從軍功授田授爵這樣相對公平的制度,變成了一種口頭褒獎和政治待遇。

出戰的時候,給於無數府兵一份份委任狀,讓他們對着委任狀勇敢殺敵。

好吧,一份紙就讓我們犧牲,這對於參軍的府兵而言不是開玩笑嗎?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8張

(無人願當兵)

這個制度的取締與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天寶年間,唐朝終於開始了兵制改革,原本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從軍再也不是榮譽、仕途、利益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單純的職業,拿工資的職業。

軍人地位,也因爲朝廷無數委任狀任職書,變得不值錢,十二位將軍府,都有無數的空白任命書,只要打仗,有了點軍功,就給你個空白委任狀,至於官職如何寫,看你和上司關係。要錢沒有,要官職大把。

至於官職大小,膽有多大,官有多大。

官越多,職位越高,意味着地位越不值錢!

穿着武官服侍堂而皇之出現在公衆面前的武人,從此不是榮耀,反而備受歧視。

於是,中國歷史的轉折在這一刻就此開始了。

文人的清高,也因爲武將地位的底下而成了歷史定勢。

由此可見,大唐軍人的歷史地位,從唐初到盛唐,並沒有隨國家強大,越來越好,反而越來越尷尬,越來越低。

而唐朝的盛世是誰締造的?正是這些忠勇的軍人!

當忠勇的軍人,不在被當做平等的階級被對待,掌握軍事力的集團,他們的反抗將會非常直接而又致命。

節度使爲何會成爲“安史之亂”的爆發點,原因也很簡單。

收人錢財替人賣命而已。

唐代軍事力量,除了“實外虛內”的特色之外,還有個特色就是區別對待,對於異族將領帶領北方節度使士兵,他們給的待遇非常低。

安祿山屬下士兵,處於帝國戰鬥最激烈地區,工資卻不到四川“劍南節度使”士兵的三分之一。

這樣區別對待這下,安祿山手下的士兵,當然氣憤啊?

盛世之下的安全隱患,安史之亂安祿山叛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第9張

(安祿山的謀劃)

唐玄宗爲何會如此做?

則唐玄宗的小心思有關,邊疆節度使制度,雖然對於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但是與經濟而言,其實是得不償失的地區,如果耗費大量錢財,就是虧本買賣。

不如委任給安祿山,讓他放手施爲,用少量的軍費,養更多的士兵。

初衷是經濟謀劃,可是卻引發了嚴重的後果。

唐朝如果給的工資夠高,高過安祿山給的工資,軍心還不會失去,可是唐朝給的工資不夠,就給了安祿山收買人心的機會,本着誰給錢替誰賣命的人性慣性。

邊鎮節度使軍隊,不可避免的成了私軍,在節度使命令下,指哪打哪就成了必然。

至於家國情懷,在現實利益面前,在無數胡人裹挾下,即便有也不再是心理負擔。

唐朝就這樣,因爲擴張太快,太過強盛,餅不夠大,利不夠分,一步步讓軍人地位從榮耀變成恥辱,進而引發動亂。

後續的唐末節度使,還有五代十國動亂,應該算是軍人階級的集體反擊而已,國家給不了的,我們就靠武力拿,武人橫行之下,“城頭變化大王旗”成了時代主流,又讓統一天下的趙宋患上了“恐武症”,中國歷史就此走向了文人時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