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探索隱士產生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他們爲什麼隱居?

探索隱士產生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他們爲什麼隱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隱士,即隱居不仕之士,他們具有超凡才德學識卻追求思想自由,不願委曲求全,不肯依附權勢,不肯入仕做官。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隱士,他們孤獨、高傲、超脫,他們對當世有着冷靜的思考,超凡的大見解,看淡入仕爲官後的繁華富貴,而是甘願隱居於山林田野之間,進行人格上的自我昇華。

許由、巢父可謂是最早的隱士,兩人據說都是遠古堯帝時期的高士。

巢父因築巢而居,人稱巢父。堯帝以天下讓之,巢父不肯答應。

堯帝又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而逃去。許由不幹也罷,但他居然認爲堯帝說的那些話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潁水河邊清洗耳朵去了。

恰巧巢父牽着小牛犢到河邊飲水。巢父見狀就問許由在幹什麼?

許由就將堯帝要把天下讓給自己的事訴說了一番:“堯欲召我爲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誰料,巢父卻蔑視地說:“子若處高岸深谷,誰能見之?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聲,污吾犢口!”(晉皇甫謐《高士傳》)

巢父更絕,他說許由你一直隱居於高山,堯帝能找到你?而你故意四處遊蕩,想得點名聲,如今來洗耳,只不過是故作清高罷了。

巢父說罷,還拉着牛犢走了,他還怕許由洗過耳朵的水髒了自己牛犢的嘴。

探索隱士產生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他們爲什麼隱居?

無論怎麼說,巢父和許由是開了隱士的先河,在他們之後,老子和莊子也可以說是隱士。

老子起初在魯國掌管着圖書,後來不知怎麼的,自己騎着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莊子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甘願做一個宋國的“漆園傲吏”,後隱居於南華山,卒葬於南華山。

還有其他很多的隱士,比如鬼谷子、黃石公、陶淵明、竹林七賢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魏晉及稍後的南北朝時期,在當時特殊環境下生成了“隱逸文化”,有大批的名士遁跡山林,當起了隱士,六朝隱士之多,恐爲歷代之冠。

那麼,爲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的隱士呢?其實,主要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種。

探索隱士產生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他們爲什麼隱居? 第2張

主觀原因:

也就是內在原因,他們一般都是情操高尚、淡泊名利的人,生來就不喜歡做官,而是追求自由,一生縱情于山水之間,如晉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宋代“梅妻鶴子”的林逋。

在古代,真正因主觀原因而歸隱於山野之間的隱士還有很多,但受限於史料的記載,我們知道的並不是很多,因此,我們所熟知的還是那些因客觀原因而歸隱的隱士。

客觀原因:

也就是外在原因,儒家創始人孔子雖然倡導儒士積極入仕,但他也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也就是說,文人要看當世的形勢是否清明,如果政治清明,則適合出來做官,若政治黑暗,則應獨善其身,等待明主,如商代末年的姜太公,東漢末年的諸葛亮,元朝末年的劉伯溫。

實際上,每逢朝代末期,一般都是政治黑暗,奸臣弄權,腐敗叢生之際,一些正直之人不肯同流合污,他們就選擇做起了隱士。

尤其是魏晉時期,司馬氏的殘酷統治,造成了我國曆史上獨有的一種文化——魏晉風尚,以“竹林七賢”爲首的名士們爲了避禍,有意做出不合常理的動作,故意裝瘋賣傻;有的名士們則直接隱居於山野,每日飲酒賦詩,好不快活。

探索隱士產生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他們爲什麼隱居? 第3張

還有一種客觀原因就是因異族的統治,如元代和清代之初,他們有氣節,不願接受異族的統治,初起而奮爭,後不成而隱居。

比如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實在是無法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後,只好一生隱居,屢次以死拒絕出仕於清朝。這樣的人還有傅山、黃宗羲、王夫之等等。

在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之外的,還有一種隱士,他們也追求入仕,但因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入朝爲官,最後只好做起了隱士,比如“半官半隱”的王維,孟浩然,還有因捲入科場舞弊案而失去入仕機會的唐寅。

常言道“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說的是隱士們看破紅塵而隱居於山林,其實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城市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這纔是真正的大隱。

可真的是這樣嗎?以筆者看來,這樣的“大隱”也只不過是蓄勢待發,期望能在朝市中遇得明主,從而實現入仕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