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科舉考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有多難?難怪范進才考中一個舉人就瘋了。

我們都說現代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在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走入大學的校門,無疑是件極不容易的事。

但其實,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儘管沒有現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學科,但它的難度也是非同小可的。

寒窗苦讀數十年,仍然名落孫山沒有功名傍身的其實也大有人在,甚至他們可能並不是因爲才疏學淺沒有高中,而是在之前的資格審查環節就被淘汰下來。

那麼,古代的科舉究竟難在了哪些地方呢?

科舉參試身份限制多

隋朝創設了科舉制度,廣開才路,打破了之前由世家大族把控朝廷重要官職的局面。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儘管科舉制度給許多寒門學子提供了入仕爲官的路徑,但這個科舉考試確實不是隨隨便便誰都能來參加的,光是參與科舉的士子身份便有着諸多限制。

以開科舉先河的隋朝爲例,隋朝的科舉制下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報名資格可以應舉的。

第一,隋朝禁止商人蔘加科舉考試。隋文帝曾經專程下詔明確工商背景出身的學子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重農輕商”思想的影響的。

第二,禁止居父母喪者參加科舉考試。我國曆來重視孝道,父母尊親屬去世的話,子女是要居家服喪的,並且要遵守不得宴飲、不得婚嫁的諸多規定。

其中,以隋朝爲代表的很多朝代也都補充規定了,士人在服喪期間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爲常言都說“百善孝爲先”,朝廷方面認爲只有尊重孝道守禮法的學子,纔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人才。

而到了明朝時候,對報名士子身份的限制就更多了起來。

明太祖朱元璋頒佈的《科舉條格詔》裏就規定了四類人不得參與科舉考試,分別是:已經入仕的人、曾經在元朝科舉中登科及第並且做官的人、被罷黜的官員和娼妓之流。

而這樣的身份限制一直被沿用到了明末清初。

所以說,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第一關的報名環節便限制多多,開局就提高了科舉入仕的難度。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2張

赴考過程繁瑣艱辛

每個朝代對各個環節的考試稱謂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唐朝時稱地方科舉爲州縣試,宋朝則將稱之爲取解試,元朝之後則一般都命名爲鄉試了。

鄉試中試的話就成爲“舉人”,只有通過了鄉試纔有資格參加之後的會試和殿試。

但鄉試的流程也是很複雜的,並不是單純本人到考場報到便可以順利入場開考的。

首先是印卷。明朝時候規定,地方士子赴試需要經過特定的程序。也就是需要得到官方的認證,持有官方印卷纔可以入場。

按照朱元璋頒發的條例規定來看,赴試的士子需要寫明自己的籍貫、三代信息、本姓和年齡,之後由鄉里保舉,才能前去印卷。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3張

這裏的“印卷”其實就是在這份已經寫明自己信息的草捲上加蓋官府公印,賦予一定的證明效力,士子拿到這份證明文書之後便等於說取得了一份“准考證”,之後才能參加考試。

而如果考生順利通過了鄉試,準備參加下一環節的會試的話。他甚至還需要提前拿到布政司所開具的公文文書,才能前往禮部印卷參與會試。

其次是赴試。鄉試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資格舉辦的,明朝時候的鄉試都是在各省的省會舉行,會試和殿試則都定在京都。

對於大部分學子來說,他們參加鄉試都是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趕到考場的,而且明代時候的交通並不發達,士子們赴試參考往往還需要提前啓程。

尤其是當時居住在海南瓊州府的考生,因爲海南瓊州的科舉歸屬到了廣東,赴考的士子需要渡過瓊州海峽才能參考,這一路上兇險艱苦自然不必多說,稍有不慎還有性命之憂。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4張

最後還有科考時間。鄉試開考的時間一般正值酷暑,而會試往往在臘月寒冬。

長途跋涉本來就是極其考驗身體素質的過程,再碰上極熱或者極寒的天氣,不少學子病倒在了赴考的路上,暴斃而亡的也不在少數。

由此看來,對於古時候的考生來說,能夠順利抵達考場之外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考試過程煎熬

而當考生好不容易準備踏進考場大門了,真正的煎熬纔剛剛開始,首先便是搜檢環節了。

在開考前,士子們都需要經歷一個“搜身”環節。不論是酷暑還是嚴寒,學子們都需要在進入考場前脫掉衣服等待搜身,以防止他們作弊。

脫光身子搜檢對於看重禮節尊嚴的文人而言,無疑於一種“屈辱”。

再則便是正式開考。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5張

明朝時候規定,鄉試共有三場考試。八月初九是鄉試開考的日子,第一場考察“四書”和經義。之後八月十二考第二場,試論、判、詔、浩、章、表。八月十五日考第三場,考察策論和經史。

也就是說,鄉試的考試內容極其龐雜,而且時間戰線也拉得極長,這對於考生而言無疑是腦力的極大消耗。

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進入考場,考生在全部考試結束前是不能提前離開的。

這也就意味着,在這爲期數日的考試過程中,考生都需要被限制在四四方方的小小考所內,極其不方便,尤其是在有如廁需要的時候,更顯得格外麻煩。

有些考生便是因爲溲溺不自由,甚至有茶水也不敢多喝,硬生生捱到考試結束。

這一場考試下來,不光是腦力消耗,對於士子個人的身體和精神來說都是一重磨鍊。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6張

也難怪古時候很多世家大族都是驅車來接考生出考場,因爲不少身體素質欠佳的考生在走出考場時,便會因爲體力不支而倒地。

而鄉試之後的閱卷環節自然也是慎之又慎,因爲鄉試通過的名額是極少的。

元朝時全國鄉試一共錄取300人,明太祖朱元璋時則規定每個省份都可以在鄉試中錄取40人。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 都難在什麼地方 第7張

全國三百人的錄取名額,各省四十人的錄取名額,這個通過比例甚至比如今的高考還要低上許多。

也難怪范進中了舉人之後便高興地欣喜若狂,因爲按照古時候的通過比例來看,范進實在也算是學子中的翹楚了。

由此可見,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從報名開始便已經進入了困難模式。從身份限制再到艱辛赴考,直到最後坐到考場上,每個環節都充滿了艱辛不易。

能夠衝破重重困難,在科舉場上一鳴驚人自然也就成爲了天大的喜事。這也難怪古人形容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便是“金榜題名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