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茶經的作者是誰 茶經中最唯美的句子

茶經的作者是誰 茶經中最唯美的句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茶經》是唐代茶學家陸羽所撰,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一本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

 簡介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經的作者是誰 茶經中最唯美的句子

作者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爲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爲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爲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爲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爲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爲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瞭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茶經》。

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爲官,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爲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於唐,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陸羽被後人稱爲中國的茶聖。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爲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新唐書·隱逸列傳》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諸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乃以陸爲氏,名而字之。古幼時幼時,其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爲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潛以竹畫牛背爲字。得張衡《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羣兒囁嚅若成誦狀,師拘之,令剃草莽。當其記文字,懵懵若有遺,過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嘆曰:“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因亡去,匿爲優人,作詼諧數千言。天寶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師,太守李齊物見,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貌侻陋,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朋友燕處,意有所行輒去,人疑其多嗔。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隱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也。久之,詔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爲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爲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爲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

問世

公元780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問世,這是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爲人所至愛,被盛讚爲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並不大。共分3卷10節。

內容

《茶經》成爲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採製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版本

《茶經》歷來流傳極廣,有《百川學海》、《說郛》、《山居雜誌》、《格致叢書》、《學津討源》、《唐人說薈》本及多種單行本,還有日譯本和英譯本。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傅樹勤、歐陽勳的《陸羽茶經譯註》。

 評價

《茶經》在當時就已競相傳抄,《新唐書隱逸傳》說陸羽著《茶經》後“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甚至將陸羽塑成陶像置於竈上,奉爲茶神。《茶經》大大推動了唐以後茶葉的生產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經》之後,我國曆代出現不少有關茶的專譜,有些還標明是對陸羽《茶經》的補充。如到深山茶地採製茶葉,隨採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

《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延伸閱讀

 唐宋

在茶學史上,現存史料裏,最早提及陸羽《茶經》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據他的說法,茶經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飲之者除痟而去癘。」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經》全同。

到了宋代,陳師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畢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張氏四卷本等四種,都是因爲繁簡有別。陳氏並據上述諸本合校成了新鈔二篇本。可知宋代以來,《茶經》即有各種不同版本。大致現存《茶經》有四種,一是有注本最早爲宋代左圭本、二是無注本,傳世惟有百卷《說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圖贊》,最早爲明鄭思本,後來有《宜和堂》本。四是刪節本,即割裂刪節原文,歷來代有明代王圻本。這四種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經》主流。

現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學海》本,文中已有完備註文。後代《茶經》多屬此版。

 明代

明代對《茶經》,從嘉靖起至萬曆年間,開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經》以後附加其他資料,而名之爲《茶經外編》,例如吳旦本、孫大綬本、汪士賢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後加入《茶具圖贊》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鄭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刪節本,即割裂刪節原文,如王圻《稗史彙編》本。

清代

清代《茶經》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經》大多保存於叢書裏,較少單獨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一最特殊者爲雍正年間,福建茶官陸廷燦的《續茶經》,冠《茶經》於卷首,以己作續之,全據《茶經》之次第分章,補錄《茶經》以後的歷代史料。

二至於最完備的《茶經》版本當爲清末常樂所刊《陸子茶經》本。書後附刻史料多達二十三種之多,歷代無出其右。本書近承歐陽勳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刪改字句:自古以來,茶界視陸羽《茶經》爲至寶,不敢作任何更動,唯有《四庫全書》本。以犯「胡」諱而略有更動。

民國

民國以來,《茶經》流行狀況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點值得別記錄:

一大量以珂羅版影印古茶書:拜受科學之賜,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書,於是左圭《百川學海》本、《華珵百川學海》本等高價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二張宗祥校《說郛》本:校刊精良。這是唯一無注本,頗資研究參考。

中國臺灣

中國臺灣茶史上最早從事《茶經》工作者爲林荊南,他在一九七六年,即據張宗祥刊本,將《茶經》今注今譯,這是近代最早的茶經譯註本。

接着是張迅齊在一九七八將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國之茶書》裏的《茶經》譯成中文,一九八零年朱小明根據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國之茶書》,將《茶經》譯入《茶史茶典》裏。此後《茶經》的譯註就沒有進展了。

倒是張宏庸的對陸羽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計已出版的有《陸羽全集》的輯校工作、《陸羽茶經叢刊》的蒐錄古書工作、《陸羽茶經譯叢》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的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彙編》的相關史料整理。可惜後來並未繼續刊載研究成果,使整個陸羽的研究懸宕未完。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對於陸羽的研究始於八零年代,短短的幾年,陸羽就有數個譯本:鄧乃朋《茶經註釋》、張芳賜趙從禮喻盛甫《茶經淺釋》、傅樹勤歐陽勳《陸羽茶經譯註》、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吳覺農《茶經評釋》、周靖民校注《陸羽茶經校釋》。八年內有六個譯本,這是在整個陸羽研究裏,任何一個國度都沒有出現的大豐收狀況。可見中國大陸的潛力着實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