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琅琊王氏族譜 琅琊王氏是在哪個朝代

琅琊王氏族譜 琅琊王氏是在哪個朝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也有稱“王謝桓庾”),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

 簡介

秦朝名將王翦之孫王離死於鉅鹿之戰,王離長子王元,爲避秦亂,遷於琅琊郡(今山東臨沂),爲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則是太原王氏的祖先。

琅琊王氏族譜 琅琊王氏是在哪個朝代

王元的曾孫王吉,字子陽,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爲御史大夫、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王遵之子王音,爲大將軍掾,生四子王誼、王浚、王典、王融。王融官至南康尹,有二子王祥、王覽,兄弟二人皆以孝著稱。東晉名臣王導即王覽之孫、王元十二世孫。

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爲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爲“第一望族”,時人皆謂“王與馬,共天下”。整個家族在東晉和南朝共出現過九位皇后,七位駙馬,一位北朝妃嬪。

侯景之亂時,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侯景聯姻,而受侯景報復性地大屠殺,自此幾乎在政局失去影響力;唐朝僅有四人官至宰相(王方慶、王璿、王璵、王摶);五代時期則無一人被史書立傳。

 代表人物

王導

王敦

王羲之

王獻之

 歷史

 漢

王吉,字子陽,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子王駿爲御史大夫,王吉之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其後王遵之子王音,爲大將軍掾,生四子:曰王誼、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臥冰求鯉是關於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於王覽的故事。

魏晉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末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徵召王祥起爲別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

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爲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諡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后專權的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5年後,即306年,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

東晉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中興了晉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陳郡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並被後人合稱“王謝”。東晉100年後,司馬氏被自己的一個將領名叫劉裕的取代了,劉裕自立國號爲宋,同時期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北方,自立國號爲魏,歷史進入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分爲南朝和北朝,南朝四朝廷爲宋、齊、樑、陳,皆位於中國南方,南朝歷時169年,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叫陳被隋朝所滅,繼西晉以來天下再次得到統一。在整個南朝間,琅琊王氏家族明顯是聲望高於實力。“王謝”也成爲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樑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樑時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王融便是永明體詩歌的幾位創作家之一。

 隋唐

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別爲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這幾個要是與兩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只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人出任過宰相!

始祖考證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開族始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司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個兒子,因避“子克之亂”而投奔齊國,齊桓公時期,因管仲舉薦而被任命爲齊國大司馬,齊桓公死後,王子成父的後代,繼續擔任齊國的將領,於是定居在了齊國,並世代以“王”爲氏,此爲琅琊王氏之始。

又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琅琊王氏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的後代,姬晉因直諫被廢爲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時人稱爲“王家”,子孫遂以“王”爲氏。從宗敬下傳到十五世爲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爲秦國大將,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勳之臣。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爲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徒臨沂”。西漢昭、宣時期,王元四世孫博士、諫議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後徒臨沂都鄉南仁裏,成爲於史可考的琅琊郡臨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再經過古代諸多文獻記載,於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認爲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這一說法在所能見到的記載中,大約以東漢人王符所撰的《潛夫論·志氏姓》爲最早,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揚光大,隋唐以後成爲共識。綜合來看早期的相關文獻、世系、墓誌、佛經、詩文等記載,尤其是《潛夫論·志氏姓》,東晉孫綽《丞相王導碑》、南朝齊《故永明敬太妃墓誌銘》、樑陶弘景《真誥·延象篇》、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勱德行碑》、北魏《王紹墓誌》及《王誦墓誌》,《文選》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琅琊王氏錄》,唐李翰《鳳閣王侍郎傳論贊並序》、林寶《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袞)墓誌銘》,北宋邵思《姓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對太子晉和琅琊王氏的關係作了大致相同的記載,也是許多人自稱是太子晉後代的基本依據。

琅琊王氏作爲漢唐時期名門望族,肇端於西漢,發展與曹魏西晉,鼎盛於東晉,延續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時間裏,在政治舞臺及書法方面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可謂是將相之家,書法名門。

王吉、王駿父子二人,世名清廉,布衣疏食,剛正直諫,頗有政聲,王吉官至博士諫議大夫,其子官至御史大夫。

王吉少好學明經,治經術,既精且博,在經學史上也有相當高的地位。關於其經術之“博”,蘇紹興先生有論雲:“吉能五經兼通,睽諸當時風氣,並不多見。武帝時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經,《漢書》所載似亦僅二人。豈其時漢儒治學最重要專家故耶?”關於王吉經術之“精”,並未因其通《五經》而疏誕,而是有其精深的專家之學。王吉能爲騶氏《春秋》,通樑丘賀之《易》,當在家族內授,特別是傳承《韓詩》,史載甚明。《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爲昌邑王中尉,自有傳。……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爲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王吉傳《韓詩》,成一家之學,其地位不言自明。至於王吉以《論語》教授,也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漢書》卷三○《藝術志》敘述《論語》學術史雲:“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王陽就是王吉,他能成爲傳授《齊論語》之名家,影響頗大。因此,王吉不僅開創了琅琊王氏經術傳統,對於其家學影響深遠,而且在漢代經學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王吉爲官十分清廉,班固在《漢書》中對王吉評價甚高,史書說他辭官回鄉時只帶着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與貢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後來有“王陽在位,貢公彈冠”的成語。

王駿,諫議大夫王吉之子。歷任諫大夫、趙內史、幽州刺史、司隸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駿所歷職務皆顯能名。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駿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歷時五年,政有清績,口碑很好,“衆人爲駿恨不得封侯”。王駿爲御史大夫時卒於官,未及封侯,衆人爲未封侯而很是不平。其父王吉著有《魯論》,王駿後來重編,註解爲《魯王駿論》。

琅琊王氏族譜 琅琊王氏是在哪個朝代 第2張

  琅琊王氏系表

第一望族

西晉永嘉之亂後,以王敦、王導爲首的士族集團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王導的堂兄弟王曠認爲:當時北方夷族太多,建議司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金陵,實施戰略轉移,而此前,王敦、王導、王曠已南下“開闢”了根據地。

公元313年,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這次以門閥士族爲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爲“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簪纓世家

士族乘坐的陶牛車,東晉早期生活較爲清平。

所謂簪纓世家,在中古時期衆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歷史發端之久遠與綿延之流長等情況而言,琅琊王氏家族可謂少有其匹。這一家族自漢代登上歷史舞臺,至兩晉之際逐漸達於興盛,歷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不僅子弟衆多,而且才俊輩出,三百餘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隋唐時期。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卷二○“王氏江左世家傳”條引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曰:“琅琊王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僕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歷代史家一再稱述琅琊王氏“簪纓不替”,“冠冕不替”,“世祿不替”,並意識到這與其家族風尚不無關係。

這一點在史籍中便可窺見。如《南史》卷二一傳論曰:

語云“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雲:“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並舉棟樑之任,下逮世嗣,無虧文雅之風。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

卷二二傳論曰:王曇首之才器,王僧綽之忠直,其世祿不替也,豈徒然哉。仲寶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竟而逢時遇主,自致宰輔之隆,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齊有人焉,於斯爲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稟家風,箕裘不墜,亦云美矣。

卷二四傳論亦云:昔晉初度江,王導卜其家世,郭璞雲:“淮水竭,王氏滅。”觀夫晉氏以來,諸王冠冕不替,蓋亦人倫所得,豈唯世祿之所專乎?

所謂“人倫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風尚。

第一豪族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烏衣巷》,大概人們在孩提時代就都耳熟能詳。據說白居易曾爲這首詩“掉頭苦吟,歎賞良久”。這首詩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寫了烏衣巷的破敗,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烏衣巷的繁華,並通過這強烈的對比,表達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哀緒。可以說,這烏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謝兩家盛衰見證,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兩晉南朝史海鉤沉的歷史見證。

兩晉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最爲繽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爲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在魏晉南朝人當中,衆多世家貴族子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着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無疑是最爲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門閥士族制度最爲鼎盛的時代,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過“王謝”並稱的輝煌歷史的謝家也遠遠不如王家昌盛繁榮。生活在齊樑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曾說過:“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爲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是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麼久。三百多年來,王氏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是那麼繁盛,那麼榮耀。

雖然琅琊王氏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始終不離這條河,大家共飲一河水,齊話一家情。這種錯綜複雜而又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而王氏家族因爲子息實在藩盛,以至於王姓名士星綴史冊,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肅、王衍等等名字就常被堂兄弟、從祖孫共用。這又讓人聯想到了加西亞·馬爾科斯的《百年孤獨》中的何賽·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家族。實際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戲劇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中外兩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筆錄下琅琊王氏家史,那這部書或許比之《紅樓夢》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爲膾炙人口爲後人所津津樂道也未可知吧?能在這方面堪與王家並稱的,只有陳郡謝氏而已。這正是:千古浮華紅樓夢,百年孤獨王謝家。

族人風範

孝悌

二十四孝之【臥冰求鯉】典故主人翁王祥。

二十四悌之【王覽爭鴆】典故主人翁王覽。

臥冰求鯉

【原文】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翻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爲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王覽爭鴆

王覽護兄。爭鴆捨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鴆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許止淨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翻譯】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不同母的哥哥王祥的時,王覽每每流着眼淚抱了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時,王覽同自己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就用毒酒要藥死他。王覽知道,就拿了藥酒來搶着喝。他的母親就急急忙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爲這件,他母親的心裏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佩刀上面刻着的字說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了王祥,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王覽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賢德

王戎,竹林七賢之一,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王戎,字濬衝,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生於大富之家,自幼聰穎,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中書令裴楷稱其雙目“爛爛如巖下電”。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爲何如此,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驗之,果然如此。王戎與其父之友、年長其二十四歲的阮籍交好。時阮籍與王渾同爲尚書郎,造訪王渾時,便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王渾死後,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由此顯名。鍾會評之:“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爲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