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鐵” 類似今天5號線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鐵” 類似今天5號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雖然南京這座城在清朝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對於南京的這段歷史研究卻一直與這座城當時的地位不相符。昨天,經過15年時間的籌備,由南京市地方誌辦公室編纂的《南京通史·清代卷》首發。該書從清初的江寧說起,對清代南京的政治地位、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全面生動地再現了清代南京兩百餘年的風雲變幻和輝煌成就,堪稱瞭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書,填補研究空白。“其實清代南京的一些風俗習慣很多都保留到了今天,而且當年南京的交通狀況相當發達。”該書執行主編南京大學夏維中教授告訴記者,清朝的南京就有了“地鐵”,而三山街也是當年的“出租車站”。

 三山街有當時的“出租車”站點

清代的一些風俗習慣至今還有很多保留了下來,甚至還影響了南京城。“這是必然的,就像當時的鹽水鴨清代就這麼一直興盛了下來。地名也有很多都是清代流傳下來用到今天的。”夏維中說,書中也記載了很多我們鮮有耳聞的事情,“就像當年南京城內的交通還是很發達的,三山街就水遊城那塊如今的交通要道,當年也是‘出租車’站點啊。”

原來當年稱“江寧”的城內,人家出行時除步行外,多僱驢代步。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鐵” 類似今天5號線

光緒二十三年(1897)7月,陳獨秀趕赴江寧參加江南鄉試,就親眼目睹了城內的交通情況。他寫道,“城廂內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小驢子,跑起路來,驢子投建一串鈴鐺的丁令當郞聲,和四個小蹄子的德德聲相應和着,坐在驢背上的人,似乎都有點詩意。”夏維中告訴記者,當年僱驢的停靠點就在三山街。

此外,在清代最主要的道路體系莫過於由官府管理和維修的水陸交通幹線,其中地位最突出的則是驛站,提供易換馬匹、暫時住宿等服務。“當時的道路建設規劃,也是延續至今的一個產物。”夏維中說。

清朝“地鐵”類似今天5號線

以驢代步,並不是江寧城一直的交通狀況。爲了改變城內“舍驢、騾、馬車即肩輿(轎子)外,別無其他交通工具可以代步”的狀況,同時爲了加強市內與下關交通,時任兩江總督端方於1907年奏準清廷,動支藩庫銀40萬兩,自下關修築鐵路入城,1908年12月,該路完成,1909年2月正式通車營業,貫穿江寧省城,故稱寧垣鐵路或寧省鐵路。

雖然是鐵路,但在如今看來這更像是現在的地鐵,只不過這是一支“地上鐵”。“鐵路通車後,置有英制機車2輛,貨車4輛,頭等、二等聯合客車2輛,三等客車6輛,另外還有裝飾豪華的總督專車1輛。客車車廂每輛可乘坐八九十人,兩車南北對開,每小時1趟。”夏維中告訴記者,該路全長7.3公里,起於下關江邊,跨惠民河,經柵欄門、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今鼓樓)、沿北極閣南麓、兩江師範學堂(今東南大學)後牆,跨珍珠河後,在今天太平北路東側南折,走督署衙門東牆外到夫子廟地區。沿線設江口(今港務局三號碼頭附近)、下關、三牌樓、無量庵、督署等站。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了“地鐵” 類似今天5號線 第2張

如此線路,與今天的地鐵5號線、3號線部分極爲相似。爲何如此設置線路?夏維中告訴記者:“因爲當時在江寧舉辦了中國第一次全國性博覽會南洋勸業會,影響極大,不僅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魯迅、茅盾等皆曾參觀過勸業會並被其新奇的技術、壯觀的佈置而震撼。當時勸業會在沿線附近,就是爲了方便遊客。”

學習西方車牌還分春夏秋冬

從最初的簡單代步,到城內“地鐵”,清朝的南京城交通有着巨大變化,之後馬車、人力車等都逐步發展起來,車牌也是一個重要變化。如今“限牌令”讓人對車牌諸多關注,而在清末時車牌就有一個重要規定。“不久前南京的一個民國衣食住行展中,展出了當時的自行車車牌分春夏秋冬、按季換車牌,其實這都是清末延續下來的。”夏維中告訴記者,此舉就是當時張之洞學習西方交通的產物。

當年的牌照不僅分春夏秋冬四季,並以顏色和文字區分,換季時需要重新更換。除了自行車,當時的人力車、水車也都是按一年四季發放車牌。爲何有此舉措?夏維中笑道:“戊戌變法之後,我們很多都在學習西方模式,很多就是屬於物質層面的學習。”而到了民國之後,更有《南京陸上交通管理規則》中出現專門關於自行車的交通法規,內容包括:車上應安置手鈴、一車不準兩人共乘、晚間行駛需打燈……違規者要處1元以上、5元以下罰金,“這一切都是學習摸索的一個過程。”這部書讓曾經瞭解不多的清代的南京歷史,逐一揭開了面紗,填補了清代南京地方史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