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長平之戰:司馬遷爲何痛罵趙勝貪財作死?

解密長平之戰:司馬遷爲何痛罵趙勝貪財作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對平原君趙勝是倍加讚賞的,捧他爲戰國四君子。《平原君虞卿列傳》一開篇,司馬遷就定下了基調,說趙勝是趙國最賢明的公子。“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接着中司馬遷又講了幾個故事,分別讚揚趙勝禮賢下士(砍下愛妾的腦袋以奉賢士),簡拔人才(毛遂自薦),重情義不肯出賣朋友(秦昭王質押趙勝以索魏齊)等。可是到了《列傳》的結尾,司馬遷卻突然失態,痛罵趙勝“利令智昏”。用這等厲害的詞罵人,這在《史記》中絕無僅有。即使是司馬遷痛恨厭惡的商鞅,他也只用了“天資刻薄”,“少恩”等貶義但卻冷靜的詞語。一個“利令智昏”,司馬遷痛心、惋惜、擊節拍大腿,栩栩如生。

趙勝怎麼利令智昏了?一向精明的趙勝真的利令智昏了嗎?

我們知道,史書中的文字可分爲兩部分,一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曰材料,材料枯燥乏味。二是對話、心理描寫、場景描寫、旁白議論,曰結論。結論可以是作者直接言明,也可能是通過對話、心理描寫、場面描寫等暗示誘導,叫讀者自己得出。長平之戰的結論司馬遷直接寫明,說趙勝看不清大勢,利令智昏,因貪婪而被韓國上黨郡守馮亭所騙,致使趙國四十餘萬身陷長平,差點亡國。“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

讀史書應該重點研究材料,而不能盲從作者的結論。

我們來看材料。長平之戰從頭算起,應該是秦昭王四十五年。這年,范雎建議秦昭王遠交近攻,佔領韓國黃河南岸的滎陽城,然後滅韓。秦昭王要顯示自己英明偉大,一定要在臣下的建議上增刪修改,不打滎陽,而是命白起攻佔黃河以北的野王城。白起何等了得?野王城聞之,不戰而降。

解密長平之戰:司馬遷爲何痛罵趙勝貪財作死?

野王一失,韓國上黨與都城的聯絡就被切斷了。韓王自知上黨不保,乾脆做個人情把上黨送給了秦國。可是當時的上黨郡守靳蝩仇秦,還報韓王要與秦國拼死一戰。“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韓王已經與秦國言定,不願失信怕招致更大的禍患,便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遵旨降秦。馮亭走馬上任來到上黨,表面遵旨,暗地下卻使了個借刀殺人計,派人與趙國密議,要把上黨送與趙國。“馮亭守三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爲秦,而願爲趙。”

趙孝成王聞訊,徵求大臣的意見。舅爺平陽侯趙豹似乎一眼就識破了馮亭的借刀殺人計,堅決反對接受上黨。“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趙孝成王不甘心,對趙豹說:“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

打發走了趙豹,趙王又去問叔父相國趙勝和大臣趙禹。萬沒想到,老成精明的趙勝回答趙王的話,竟與趙王如出一轍。“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

趙勝真的傻到看不出這是馮亭借刀殺人“欲嫁禍於趙”嗎?不能。

老成精明名揚諸侯的平原君趙勝,其智商、見識,難道連靠裙帶爵至平陽侯的趙豹也不如嗎?笑話。

說趙勝老成精明是有根據的,看看他如何殺妾以收買人心,如何叫毛遂脫穎而出,如何大義凜然既挫敗秦昭王的索求,又把握分寸不傷和氣安然返趙,如何對付上黨郡守馮亭,以及如何使出非常手段將趙孝成王的舅爺,秦昭王的親家公趙豹一族滅門,真可謂不動聲色,老奸巨猾。

那麼明知馮亭借刀殺人,“欲嫁禍於趙”,趙勝又爲什麼贊成趙王接受上黨呢?真的是因爲貪財而利令智昏嗎?當然不是。

只要攤開地圖,看一眼上黨之於秦、趙的戰略位置,一切便一目瞭然。秦趙本不接壤,隔着黃河,還有呂梁山、太行山。秦國都城咸陽距趙國都城邯鄲有1800裏。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發展壯大,向東挺進,但是小一百年大多與韓魏楚作戰。秦要攻趙,必須在黃河以北建立廣闊的根據地。若是叫秦國不戰而下上黨,得到上黨的人民,那就是兵源,獲取上黨的錢糧,就是戰爭物資,秦軍就兵強馬壯地屯兵在趙國的家門口了。以趙國太行山以東一馬平川的地勢,基本無險可守。所以,趙國沒有選擇,只能拼死一戰,奪取上黨,不叫秦國在河內立足。

趙王想要上黨也許是貪財,趙勝絕不是。

俗話說“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不能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讀史書更是這樣。趙勝跟趙孝成王說一樣的話,並不代表他就真跟趙王想得一樣。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剛二十出頭,看不清厲害,想要貪財開疆擴土是有可能的。趙勝不過是順水推舟,山呼萬歲,吾王聖明。先把上黨的人民錢糧拿過來,用作戰爭資源。如果這時候趙勝說出實情,沒準就把趙孝成王嚇住了。反倒可能是猶豫不決,坐失良機。

解密長平之戰:司馬遷爲何痛罵趙勝貪財作死? 第2張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趙國佔據主動,以逸待勞。趙勝親赴上黨,犒賞馮亭等,接受上黨錢糧、土地、人民。“乃令趙勝受地”。趙軍兵不血刃佔領上黨。“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既然戰火燃起不可避免,要燒也別燒在趙國的土地上。趙國這時其實也是以鄰爲壑。

長平之戰如果一定要說誰“未睹大體”,看不清天下大勢,不應該是趙勝,而是上黨郡守馮亭。

秦趙相比,秦國是不論貴賤唯纔是舉,趙國卻是貴族秉政上智下愚不移。其結果必然是秦國人心所向,發展壯大,趙國人才背離,衰落滅亡。馮亭卻看不清這天下大勢,僅憑一己好惡,抗王旨,逆天道,借刀殺人自以爲聰明。趙王以三個萬戶的城邑封賞他,“以萬戶都三封太守”,他卻不肯見使者,泣淚不受。馮亭假惺惺說了一通話,後世史家文人贊他高風亮節。其實聽其言觀其行,他不過是巧言推脫,實則想要腳底抹油而已。趙勝何等精明,哪裏能讓你一走了。接不接受萬戶侯你也老實給我上黨呆着。結果馮亭借刀殺人不成,自己葬身長平,“趙封馮亭爲華陽君,與趙將括距秦,戰死長平”。

馮亭死後,過了若干年,其子孫降秦。秦始皇不問出生,不計前仇,唯纔是舉,重用馮亭之子馮毋擇。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馮毋擇之名赫然其上,“倫侯武信侯馮毋擇”。馮毋擇的兒子馮敬,也做了秦始皇的將軍。天道是非,不言自明。

長平之戰後來的發展,正應了一句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只是成功了一半。如同下棋,有了好的佈局,還要謹慎行棋,中盤保持優勢,收官斤斤計較,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尤其是趙國現在的對手是秦國,趙得地利,秦有人衆,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長平之戰趙國兵敗,敗在宗親秉政,不能大膽任用異姓人才。趙國掌權的大多是趙王宗親,偶爾幾個異姓非趙氏者,不是不得不用,就是用了也不放心,最後都不得善終,比如廉頗、樂乘等。

長平之戰的勝負轉折,始於趙王用宗親趙括,替換外姓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