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密秦趙長平之戰:齊王建到底該不該救援趙國?

解密秦趙長平之戰:齊王建到底該不該救援趙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打得相持不下時,趙國曾派人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借(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齊國有個大臣叫周子的諫言道:“不如借糧給趙國,秦國知道了就會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國人的奸計。趙國是齊國的屏障,脣亡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災難就會降臨齊國。況且救趙是高義的好事,擊退秦軍則揚名立威。不應該吝嗇一點糧食,而貽害國家。”齊王不聽,結果秦軍破趙四十餘萬於長平,跟着包圍了邯鄲(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爲此而務愛粟,爲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這是司馬遷常用的手法,論辯雙方話語量嚴重不對等,以此不動聲色地將自己的結論灌輸給讀者。這就好比法庭上雙方當事人論辯,一方可以盡情地陳述理由,出示證據,表演煽情。理由不許駁斥,證據不能質疑,煽情表演也不許戳穿。另一方卻不許說話,最多隻能回答行還是不行。這就很容易使讀者聽衆傾向於話語量大的一方。司馬遷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不動聲色地牽着讀者的鼻子走,將自己的結論變成讀者的結論。

這段對話周子說了107個字,齊王只兩個字“弗聽”。司馬遷達到了目的。後世史家學者皆拍大腿惋惜,罵齊王建目光短淺,見死不救。甚至馬後炮把40年後齊國滅亡,也歸咎到長平之戰這個節點上,斥之爲咎由自取。

齊國該救趙國於長平嗎?換了個英明的齊王會救嗎?答案是不該,不會。無論是從過去、當下,還是將來考慮,齊國都不該,也不會救趙。齊國不落井下石背後捅刀子,趙國就應該燒高香謝天恩了。

解密秦趙長平之戰:齊王建到底該不該救援趙國?

先說過去。趙國對於齊國,恰恰是那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衆所周知,那是趙國被魏國打殘了,都城邯鄲被魏國攻破、佔領,眼看就要亡國了,是齊國圍魏救趙出手救它。兩次大戰,齊國打垮了魏國,這才使趙國免於亡國。齊國對趙國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觀齊國,仗雖是打贏了,可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齊國花錢死人,勞民傷財救援趙國,得到的報償是什麼?是趙國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齊王建他爺爺齊湣王時,也就是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他爹趙惠王一朝,緩過勁來強大起來的趙國,忘恩負義數度攻齊。“十二年,趙樑將攻齊。十三年,韓徐爲將,攻齊。”

趙惠文王十五年,趙國更是幫助燕國大破齊軍。這一次,聯軍攻破齊國的都城臨淄,把齊國幾百年的王宮,供奉齊國先祖的宗廟,還有街衢房室一把火焚燒乾淨,把齊國的錢糧珍寶洗劫一空(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王建的爺爺齊湣王就是在這次戰敗中被殺身亡。齊國全境被洗劫,燕國幾乎佔領了齊國全部的土地城池,只有兩座城池在負隅頑抗。齊王建他爹法章倉皇潛逃,流落民間,在一戶人家做苦役,受盡苦難。要不是那戶人家的女兒可憐他,暗中接濟,沒準就凍餓累死,被當作戰亂枉死的無數冤鬼,拋屍荒野。齊王斷子絕孫,根本也不會有齊王建生出來。這等血海深仇,沒準被燒燬的宮殿殘垣斷壁還在,還沒有完全修復,換了你是齊王建,會一抹臉忘得一干二盡,而去救趙嗎?

看當下。秦趙長平大戰,是你趙國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韓王已經送與秦國的上黨,這才招來秦國人打你。你趙國得了好處,卻要別人出錢出力,流血犧牲幫你去打架,保護你劫來的東西,天下有這道理嗎?會有這樣的傻子嗎?齊王建不傻。

再說未來:誰知道上天會降生一個秦始皇?長平之戰時,秦始皇還沒生出來。以秦昭王敗家子的做派,哪裏有那個能耐滅亡趙國?對於齊國來說,秦國的威脅遠,趙國的威脅卻生生就在齊國的家門前。如果叫趙國打敗了秦國,奪回上黨,那趙國就成了地霸今日山西、河北、河南北部的中原第一大國了。比之只有半個山東省的齊國,據有絕對的壓倒優勢。而那時,趙國西邊沒有了秦國的憂患,掉過頭來東向攻齊,齊國就那點地方,那點人民,哪裏扛得住?北面燕國的世仇一時難解,秦國剛剛得罪了,魏國被你打殘了有心無力,楚國地遠,誰來救你?齊國焉能不亡國?

所以,叫秦趙在長平打下去,打得兩敗俱傷。借秦國之手狠狠教訓趙國這個忘恩負義、背後捅刀子的負心賊,消耗它的實力,削弱它的財力,難道不是齊國最明智的選擇嗎?

果然不出齊王建所料,秦趙長平大戰一打三年,秦國“死傷過半國內空”,趙國也丟城失地軍大潰(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由於白起謊報戰功,說是將趙軍四十餘萬全部坑殺於長平,秦昭王上當,立刻發兵攻打邯鄲,想效法魏國一舉佔領邯鄲,滅亡趙國。可是邯鄲戰役一打又是兩年,任憑秦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秦昭王幾度增兵易帥,也沒能打下邯鄲。結果是魏無忌只帶了幾萬劫來的兵,趙魏聯手一個反擊,筋疲力盡的秦軍立刻大潰,已經佔領的上黨郡、太原郡、河東郡悉數丟失。秦軍副統帥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河東郡守王稽棄地逃走,武安侯白起被賜死,王稽被抓回來後斬首棄市,連帶着相國范雎,還有司馬遷的先人司馬靳也被砍了腦袋。

更叫齊王建彰顯英明的是,幾年後,燕國出動兩千輛戰車,有說出動6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舉攻趙(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慄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結果被趙國打得大敗。主帥相國慄腹戰死,副帥慶秦、樂閒投降。跟着趙軍又趁勝追擊,包圍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只好割地求和。趙國這等了得的實力,用得着齊國救嗎?若是上了趙國的當,不叫趙國在長平吃點苦頭,折損兵力錢糧,叫趙國不傷筋骨就地霸山西、河北、河南,恐怕這次就不是包圍燕都,謀點城池就退兵了。一舉滅亡燕國,跟着南下掃蕩齊國,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正確的結論應該是,齊王建不救趙國於長平,有理,應該,是明智之舉。

至於說後來天降超人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江山,那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違。其間艱苦卓絕,屢遭挫折,百折不撓,巧妙運作,咬牙忍耐,終至最後大獲全勝,也絕不是《史記》一句“奮六世餘烈”那樣輕鬆簡單。仔細研究史書中的材料,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不要被對話、心理描寫、場面描寫、作者結論所誘導,才能言之有據,窺其精彩。如此讀史,纔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