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遷被下獄的原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大家肯定都知道《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但可能很多朋友不清楚,《史記》是在司馬遷遭受宮刑後發奮完成的史籍。那司馬遷到底犯了什麼罪,導致他被處以宮刑的呢?其實現在看來司馬遷並沒有犯下什麼窮兇極惡的罪行,相反司馬遷還是一番好心,結果正好撞上漢武帝的槍口上,才導致他被下獄受刑。可能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並不多,想了解的話,下面就趕快來看看吧。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01

司馬遷有文才,“年十歲則誦古文”。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三十七歲的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任漢武帝的太史令。漢朝太史令除掌管天文曆法外,還兼管修史。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爲何被後人們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原來是因爲如下的這一件事,他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02

李陵是漢朝名將李廣的孫子,任侍中。侍中是丞相的屬官,級別不是很高,但經常在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地位很是重要。武帝見李陵年少有爲,說他有祖父遺風,授予騎都尉之職。這個官名是漢武帝所創,唐宋沿置。武帝派他帶領五千人,駐張掖、酒泉,防禦匈奴。

後來,武帝命令二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令李陵督押糧草輜重隨軍西進。李陵乃入朝覲見武帝,上奏說:我的兵都是荊楚男兒,作戰力強。願獨自率領一隊,進擊匈奴。”武帝變色說:“你是不願意聽從別人指揮罷,我已無馬匹給你。”李陵說:“我願意以少擊衆,不需騎兵,只要五千步卒就可以了。”武帝說:“那你就自己去招募吧。”李陵遂返駐地。

武帝又令強弩都尉路博德半路接應,路博德上奏說:“現在是秋天,匈奴馬匹正當肥壯之時,不如明春再行出兵。”武帝看罷奏章,懷疑李陵已悔前言,於是命路勸阻李陵不要貿然出兵。實質上路博德認爲自己的資格比李陵老,怎麼能做李陵的後繼,所以才上奏建議暫緩發兵。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第2張

03

後來匈奴入侵西河,武帝命路博德扼守西河要道,命李陵赴東浚稽山偵察。李陵率五千士卒直達目的地,一路未遇敵兵,只將該地山川形勢繪圖呈報朝廷。

李陵正準備退兵時,匈奴兵三萬來攻,李陵奮勇迎戰,斃敵數千人。擊退敵人後,仍繼續撤兵。匈奴單于且醍侯不服,召集左右賢王率八萬騎兵追趕李陵,李引兵至大澤,澤中蘆葦叢生,匈奴兵縱火,李陵也命士兵縱火,爲的是燒出空地,以免大火漫延殃及自身,最後終於燒出了一條通道,走出大澤。

單于趕來,兩軍再戰,李陵用連弩射單于,單于驚退,便對左右說:“面對漢軍精銳,恐有埋伏,還是退兵爲好。”正在單于商量退兵的時候,李陵軍中一名叫管敢的軍侯,即管理部隊紀律的下級軍官,因被校尉侮辱而去投降匈奴,並說李陵兵是孤軍,並無埋伏,且箭已放盡,若用精兵追趕,必破李陵軍無疑。

單于聽了管敢的話發精兵數千人,繼續追趕,在一谷口,將漢軍圍住,李陵見形勢已無可挽回,遂命兵士每人攜千糧二斤,冰一塊,各自突圍。李陵上馬,拼死殺出谷口,但又被敵軍重重包圍,李陵馬上投降。

04

李陵投降的消息傳至朝中,武帝大怒。羣臣大多責難李陵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唯獨司馬遷爲李陵辯護說:“李陵引兵五千,面對強敵數萬,戰至矢盡糧絕,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赴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料想李陵並非真心投降,請從寬處理。”

漢武帝聽了,認爲司馬遷這樣爲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即命衛士拿下司馬遷囚於獄中,交給廷尉處理。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這樣就被下令處以宮刑。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第3張

05

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爲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死刑。但是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

後來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提及此事中說道:“遭遇此禍,重爲鄉黨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

06

司馬遷認爲受宮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他本想一死,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爲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想到自己多年蒐集資料,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裏,寫了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因在陳蔡,後來編了部《春秋》:屈原造到放逐,寫了《離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胺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爲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想到這裏,他爲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司馬遷是怎麼下獄的?司馬遷爲什麼堅持爲李陵辯解? 第4張

07

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以超常的毅力,忍受來自各方面的卑視與諷嘲,經歷十多年,孜孜以求,完成了不朽鉅著《太史公書》,即《史記》。

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爲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這種紀傳體史書的編寫方法,爲司馬遷所首創。後來的二十四史都遵從了這種體例。

08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看了司馬遷寫《史記》這篇文章以後,您對此有什麼要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