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伯夷叔齊簡介 關於伯夷叔齊的評價是怎樣的

伯夷叔齊簡介 關於伯夷叔齊的評價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伯夷叔齊的評價

古代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極高,他們是備受先賢盛讚、品格高尚的隱士高人。他們的高風亮節被《論語》、《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讚揚。太史公司馬遷把他們放在列傳之首,加以褒揚。

但將伯夷叔齊的事蹟放置今日,並加以評頭論足,會有很多以當世思想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會認爲伯夷叔齊正是恪守陳規、不懂變通的教條主義者,是老古董,在歷史進程中是要被時代所淘汰的。不過正因爲我們與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自君王到臣子學士皆視伯夷叔齊爲思想最高標準的理由,正是因爲伯夷叔齊的思想符合了當世社會制度。

把伯夷、叔齊上升到“餓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們成爲忠孝道德觀的典範,更有利於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格遵守社會統治秩序,保證統治者牢牢把握政權。春秋戰國期間,各國王侯爲爭王位,爭霸權而發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層出不窮;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社會也就平安無事了。因此,伯夷、叔齊的結局很可能是諸子百家爲說教諸侯,減少紛爭,而加以發揮利用的素材。

伯夷叔齊簡介

伯夷叔齊的典故被史記撰寫者司馬遷列入了列傳之首,足見典故中所弘揚的儒學思想是司馬遷所尊崇的,非但司馬遷極爲敬重此二人,歷朝歷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學思想影響的思想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以及帝王將相皆以伯夷叔齊爲道德典範,歌功頌德。

伯夷叔齊簡介 關於伯夷叔齊的評價是怎樣的

伯夷叔齊典故講述的是商周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以恪守仁義而成爲商周時期的仁義典範,故而將此二人的思想融匯於儒學思想中,流傳至今。

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愛小兒子叔齊,有意推翻嫡長子制度命次子繼承家業,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執意將家業由兄長伯夷繼承,然而伯夷也不願繼承,爲了避免叔齊爲難,遂於夜深遠走他鄉,但叔齊也是恪守禮制之人,見兄長不告而別,二話不說便尋他而去。

皇天不負有心人,叔齊終尋得其兄長,二人便決定不再回歸故里,於是投奔周國,過上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國舉兵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爲周國屬於商朝的附屬國家,以下犯上,視爲不仁,便上朝勸諫,二人秉持仁心並未阻止此次討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來殺身之禍,被下令拘禁。

後來周朝建立,伯夷叔齊仍爲出去心中的芥蒂,認爲周朝的建立違背禮制,發誓不與周人往來,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後守着心中的執念,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峯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後才作。在已天爲大的原始社會,君王意識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國舉兵討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徑,伯夷叔齊因此對此事件極爲抨擊。

伯夷叔齊簡介 關於伯夷叔齊的評價是怎樣的 第2張

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以遺臣自居,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糧,二人隱居於首陽山,終日採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在商周時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侷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爲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儒學影響的中國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齊的典故是被衆多文人學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將相階層中也是經典之學,在這其中被賦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強化集權力量

但若放置現今,如此固執己見、恪守陳規的做法,委實不符合歷史進程中優勝略汰的步履,這樣看兩個人的眼光的確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識時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