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是漢代着名歷史學家,他以一己之力撰寫了被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着作《史記》,其書受到歷代史家推崇,被列爲正史之首。《史記》中記載了大量人物,各有其精神特點與性格。而被司馬遷放在列傳之首的,卻是商周之際,商朝的貴族伯夷、叔齊,這是爲什麼呢?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網絡配圖

伯夷、叔齊是商朝封國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兩兄弟相互親愛和睦。伯夷是嫡長子,本應該繼承國君之位,而他們的父親想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小兒子叔齊,叔齊不願意接受這一位置,而伯夷也不願違背父命,相互推讓的結果是,兩個人選擇一起逃走。當時的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在當時廣行德政,有“善養老”之名,於是兩個人前去投靠。而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即位,討伐商朝。兩個人雖然都知道商的無道,卻不願看到它滅亡。

   他們在周武王的馬前請願,說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然而歷史的潮流卻不會因爲他們的意見而停止向前,姜太公稱讚他們是“義人”,符合道義的標準,讓人將他們扶走。而周滅商後,兩個人堅守道義,“義不食周粟”,隱居到首陽山之下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在死前悲唱:“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終死去。作爲當時有名的賢人,其最終的結局格外悽慘,讓人爲之動容。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第2張

網絡配圖

司馬遷深刻的認識到了命運與道德之間的矛盾與悖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歷史上卻總會有這樣的例外。孔門的弟子中,顏回最爲好學,而一直過着貧困的生活,最終早喪。而惡人卻常常榮華富貴,一生坦途,着名的惡人盜跖,無惡不作,卻以壽終。

   這正生動體現出了這一矛盾。而在“義”與“利”兩者不能兼得的時候,有道德修養的人,尤其是有儒家信仰的士大夫們,卻常常選擇爲自己的志向殉道。這是伯夷叔齊的選擇,也是孔子以降千千萬萬士大夫的選擇,司馬遷本人亦不例外。他爲李陵上書求情,慘遭下獄,爲了父親的託付,忍受了腐刑,受盡人們的冷眼嘲笑。

伯夷叔齊爲什麼被司馬遷稱頌?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讓他選擇堅持的,正是自己如同伯夷叔齊一樣的理想,而爲了自己志向甘於殉道的精神,正是司馬遷將《史記》寫成最優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