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沐英(1345-1392),字文英,鳳陽定遠人(今屬安徽),回族,明太祖朱元璋義子,明朝開國名將。

論及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進程的巨大推動及其政策措施,從縱向看,我認爲應分爲三個階段來加以論述,才能理清頭緒,探明其推動力和政策措施產生之基礎及來龍去脈。

第一階段,早年經歷。生逢亂世,八歲失孤;明皇收養,學習成長;南北西征,初露鋒芒;《明史·沐英傳》對此亦有定評:“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爲子,從朱姓。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已,從大軍徵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別破閔溪十八寨,縛馮谷保。始命複姓。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尋遷大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這是第一階段。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第二階段,浴血大戰,百鍊成鋼。1377年,沐英從鄧愈討吐蕃,西略川、藏,封西平侯。1378年,拜徵西將軍,討西番,經略川藏。1380年奉朱元璋命總領陝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過黃河,登賀蘭山(今寧夏境),大敗北元軍,擒元國公脫火赤等。1381年,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克全寧四部。繼以徵南右副將軍,同藍玉、傅友德取雲南,大敗元樑王兵十萬於曲靖,擒平章達裏麻,迫樑王走死,右丞觀音保以城降。從此,沐英奉詔留鎮滇雲,設官立衛守之。由以上論述可見,入滇前,沐英早已久經磨難,百戰沙場,閱歷豐廣,這爲沐英此後領治雲南,制定良好的政策措施,推動雲南社會發展進程,創建巨大的歷史功績,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階段,從1383-1392年 ,領治雲南,十年輝煌,平定叛亂,鞏固邊防,造福百姓,發展地方,澤利後世,英名遠揚。鎮守滇雲之間,沐英先後平定曲靖亦佐、浪穹、“百夷”思倫發、越州阿資、廣西阿赤部等各地的多次叛亂。同時,簡守令,課農桑,擴屯田,浚滇池,平水患,定貢稅,興賢學,傳文化,予民安,對整個中國西南地區的安定統一做出了傑出貢獻。朱元璋曾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黔國公,卒於任上,軍民巷哭,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今江蘇南京),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享太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塑英像於功臣祠,配享太廟。沐英爲明朝統一和穩定征戰三十年,功勳卓著。逝後,沐氏子孫世代承襲,治理雲南達260餘年,伴隨明朝始終。

從橫向看,論及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進程的巨大推動及其政策措施,兼及其歷史功績、傑出貢獻,治滇十年,尤值濃墨重彩,大書特寫。限於篇幅,只能擇要論述如下:

(一)平定分裂叛亂,統一萬里南疆;建立府州縣政,促進社會發展;緩和民族矛盾、舉薦各族土官;大量移民屯田,鞏固祖國邊防。

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各地的叛亂,作爲百勝將軍的沐英經常是馬不停蹄。典型的平叛戰役如麓川路“百夷”思倫發叛亂。洪武二十一年三月的某夜,沐英組織了一支由300名騎兵組成的突擊隊突襲叛軍思倫法的兵營,而思倫法的部隊是一支由30萬士兵和百餘頭戰象組成的強大隊伍,當夜,沐英的輕騎兵不僅殺敵數百,還俘獲了一頭戰象。次日,沐英更立馬督戰,命令弓箭手和火銃手衝在最前面。火銃巨大的聲響讓敵方戰象受驚,打亂叛軍的陣腳。沐英下令三軍夾擊,最終斬首敵人三萬餘,俘獲一萬餘人,擒獲大象37頭。這場戰役只是沐英在雲南所經歷的紛繁不斷的平叛戰爭中的一場。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來穩定雲南的社會秩序。

在保民安境的基礎上,沐英舉重若輕的迅速在雲南全域範圍設置都指揮使司、雲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統理雲南的軍政機構。地方置衛、所,闢築驛道,形成一套統轄系統。以後分雲南爲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縣,民政管理系統亦趨完備,促進了社會有序發展。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第2張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地區,爲尊重各民族的自治權,緩和民族矛盾,沐英以寬廣的胸懷,大力舉薦各民族土官土司管理相應民族事務。雲南各土著民族中的上層頭人,先後接受了沐英代表明朝廷授予的土官職務,對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土司等官授予符印,並確立了承襲、等級、考覈、貢賦等制度。通過土官土司進行相應地域內賦稅的徵收和民族自治。土官職務及土司制度的實施與健全,統一了雲南這個民族情況複雜的區域。一個統一而安定的環境,必然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便利,加強了各民族地區之間的聯繫,保證了全國範圍內政治上的統一。

大量移民屯田,看似純屬經濟措施,但其屯邊戍衛,鞏固祖國邊防的作用也極其大焉。

(二)推行駐軍屯田,招引移民墾殖;調整賦稅制度,緩解軍民困苦;修建水利設施,支持農桑發展;拓展道路交通,便利工商百業。

奉詔領治雲南之初,處於戰後的雲嶺大地“人卒流亡,內無宿儲,外絕餉運”,沐英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措施,創造性的制定了駐軍屯田、移民墾殖、招民墾種等多種屯墾政策措施,使屯田取得很大成績,爲雲南的穩定與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沐英向朱元璋建議:“雲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居多,宜置屯,令軍士開墾,以備儲偫……”這個建議得到朱元璋的批准,諭戶部臣:“屯田之政,可以紆民力,足兵食。邊防之計,莫善如此……”從此,雲南開始了大規模的軍屯。從1383年至1396年的十四年間,共有二十八萬一千四百多軍人到雲南屯種,給雲南耕牛三萬餘頭。在實施軍屯的同時,也廣泛地進行“民屯”,以調整土地的分配,並開發荒蕪地帶。大力民屯的結果是:到明代中葉,雲南的漢族人口已佔到雲南人口的多數。

爲保證屯墾措施的落實,沐英把屯田增減情況作爲考察官吏政績的主要依據,他亦曾親自多次辦理過不少移民入滇事宜。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沐英在覲見明太祖後返回雲南時,“攜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餘萬人入滇。給予籽種、資金,區劃地畝”,將其分佈於雲南臨安、曲靖等郡縣,並奏請得“移山東、山西、江西富民六十餘戶以實滇”。次年,沐英又奏請獲准“移湖廣、江南居民八十萬實滇”。據記載,沐英在留鎮雲南的近十年中,共計移民達四百餘萬之多。此外,沐英還“周撫集以示徠”,設法招撫因戰亂等被迫背井離鄉的滇中百姓,讓其回鄉復業。這樣宏大的規模,如此衆多的移民,產出巨量的糧食,屯田大見成效。據《明史·沐英傳》載,從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留鎮雲南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逝世,雲南屯田至百萬餘畝之多。大量的軍屯民屯戍立雲南,開發了雲南的土地,推進了雲南各地區之間的聯繫,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共同發展,推動了雲南的科技進步,對雲南的經濟開發、社會穩定、邊疆統一、國防鞏固,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沐英留鎮雲南後,非常重視疏解雲南軍民之困。爲此,他多方設法整頓吏治和賦稅制度,他盡力發揮自己的職能權力爲民謀利,利用自己與明朝皇室的特殊親情關係及其在朝廷之中的影響力等,通過整飭地方吏治、調整地方稅收制度或爲雲南軍民請命於朝廷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紓緩雲南軍民的困苦。史載:“(沐英)既鎮雲南,簡官僚,修惠政,剔奸蠹,辨方物以定其貢稅,視民數以均其力役,疏節目以寧便其人”,又載其“均政役以示安”、“輕徭賦”、“勤恤民隱,興利去害”等,即爲實證。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第3張

爲確保以農業爲基礎的社會經濟順利恢復和發展,沐英領治雲南後,大“治水利”,組織疏浚河道,興修水利,杜絕水患;利當代,澤後世。如“滇池隘”,湖水常常氾濫成災,沐英派人“浚而廣之,無覆水患”。1383年,沐英還組織軍民興建了呈貢水利工程,開鑿幾十裏溝渠,調撈魚江水北上,築大壩一座,修石梘十七座,分水石閘一座,灌溉千頃良田,至今仍在惠民。在他的親自示範和關心倡導下,雲南各地府、州、衛大興水利:如大理鄧川江堤工程,環龍山人工湖;保山九龍池灌溉系統;石屏異龍湖引水工程;曲靖的西麗渠及大壩工程;特別值得讚歎的是祥雲米甸“地龍”灌溉網(地下蓄水池和渠道)水利工程,地點選擇恰當,規劃佈置合理,工程規模宏大,配套嚴密完整,與自然環境極爲和諧。這在今天看來仍是一種較爲先進的水利灌溉方法。

這一水利工程,歷時數百年,一直沿用至今,使少雨多旱的地區成爲“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旱澇保收的“米甸”。獲得了“雲南(今祥雲)熟,大理足”的美譽。毫無疑義,祥雲“地龍”灌溉水網確實是明朝水利工程的代表作之一,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水利設施有着重要的價值。爲確保水利行,農桑興,沐英還特別制定了扶持農民、農業的政策措施:給予籽種、資金,並 “區劃地畝”,保護糧運。

沐英還重視採取措施發展道路交通、手工業和商業。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沐英等奉命在貴州永寧至雲南大理沿線設堡並置軍屯,“兼令往來遞送以代驛傳”。他遵旨在此區間之內共計設堡二十三個,並對各堡之間的道路加以整治,使沿線交通面貌爲之一新,“人稱便焉”。同時,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農業、交通、商業的發展,必然帶動手工業、副業等的發達。雲南的礦產開發雖然很早就有,但大規模的開採是從明初開始。一些高科技、高精細的,如鐵、銅、銀、玉石和大理石等開採的技術不少來自軍匠。當時雲南的工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基本達到全國的水平。沐英治滇實施的這些重要政策措施,使雲南農工商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三)發展教育事,注重興校辦學;提倡“ 好賢禮士,強化科舉選才;鼓勵勤奮好學,培養文才武學;傳播先進文化,推動科技進步。

沐英鎮守雲南期間,爲了提高滇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改變雲南社會的落後面貌,注重興校辦學,努力發展教育事業。他在元朝雲南府學舊址上,重建雲南府儒學並且“擇民間之俊秀及土官之子弟,皆令入學肄業,使知禮義”。沐英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他還親頒學制學規;更爲考慮周全的是,爲解決軍隊家屬子弟的學習問題,他還在衛所中創辦了學校,即中國最早的子弟學校——衛學。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第4張

沐英身爲朝廷重臣,德高望重,但其非常“好賢禮士”,時或“於朔望釋菜畢,延師生坐於堂,設廣席坐諸生於庭,烹羔羊以食之。土官子弟,於冬、夏制時衣以衣之”。這確實不是一般達官貴人能夠做得到的,此種風範也確實值得後人敬佩並予以發揚。由於沐英“重科舉以通賢路,招遺逸以振士風”,一向優禮文人賢士,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友誼,所以在他去世之後,雲南的“遠遊詞客、謫宦墨卿,多以詩挽之者”。

沐英本人“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其勤奮好學、力求上進的精神令人欽佩,因此也必然對其子孫後裔及滇中軍民產生良好的影響。沐英運用儒家學說中的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思想教育其子孫後裔並規範其家族成員的言行舉止,並鼓勵和努力養成其子孫後裔向學、崇儒的良好家風。他的後世子孫奉詔領鎮雲南後,“公事之暇”,仍“手不釋卷”,而且教學隨家族子弟的特長、保持沐氏家族文武並重的傳統;此後沐氏家族成員大多重視文才與武學,便是沐英施行的家教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正因爲沐氏家族重視文才與武學、注重家教,所以繼沐英之後,該家族成員之中身具文、武才學者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文化知識方面,沐英後裔子孫的進步更是突出。沐春“年少有才武”,故此人稱“(沐)春沉毅果敢,明識絕倫,綽有父風”。沐晟“博學遠識,進退從容,有典有則,凜然仁人君子之風”,沐斌“通《論》(即《論語》)、《孟子》史、兵書,有文武才略”,沐璘“長吟詠,尤工篆籀、草書大字”,所著有“詩文若干卷行世”。史家評價說:“其上作爲詩文”,其“繪畫亦可觀”,故人謂沐璘“有古儒將風”。沐瓚“善騎射”。沐琮“有文武長才”,而且他的“草書自成一家,詩歌富麗,每出,人爭傳誦之”。沐誠“閒韜略,工吟詠,善草書”。沐天波“ 好習武事”,所使流星錘,技藝精湛,被人視爲“神技”。事實上,沐英重視文才與武學、注重家教的一系列舉措在家庭和社會推廣實施後,雲南也確實出現了“民知尊長養老而興其孝弟”的現象。

明初,沐英大力傳播中原先進文化,也切實推動了雲南科技進步。首先,在修建水利工程上,施工技術和建壩材料上都有所改進,把雲南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向了一個新高潮。其次,在農業生產技術上,隨着耕地面積擴大,農作物品種增多,農田耕作上趨於精耕細作,畜牧業和茶葉生產技術都有較大提高。再者,冶金業方面,隨着銅、金、銀的開採量增多,金屬鑄造業居於全國前列。再次,在製鹽、製陶和制瓷上,產量大增,特色突出。在黑鹽井、白鹽井、安寧、五井等四大鹽井的生產過程中,人們已總結出許多從鹽井中取滷的方法。建水、華寧、祥雲及玉溪等地已成爲雲南製陶產陶的主要地區,製作工藝獨特的建水陶器,逐漸開始成爲全國的名陶之一。再後,隨着科技的進步,包括了醫藥學、天文學、數學、植物學、地理學、鹽務管理等諸方面的研究開始在累積之中,隨後亦有相應專著出版。

論沐英對雲南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怎樣的 第5張

綜上所述,沐英領治滇雲後,隨着他創制的一系列切合雲南實際的、富有遠見的、良好的政策措施的貫徹實行,極大地推動了雲南社會發展進程。隨着大量移民、屯田,隨着雲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沐英帶入並施行的封建生產關係逐漸深入邊疆,封建地主經濟作爲前進的必然,逐漸在雲南多數地區發展起來,讓雲南原有的封建農奴制經濟開始不斷向封建地主制經濟發展。通過沐英及其後裔的持續努力推動,明王朝的統治進一步深入雲南,先進的政治經濟形式,先進的文化科技教育,先進的生產關係等源源進入雲南,這一系列先進的統治與管理的政策措施的實行,極大推動了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使雲南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大接近,推動雲南社會發展進程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大發展,對當今雲南的跨越式發展有着衆多可供參考借鑑的啓示。